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北方水稻》2009,(5):I0007-I0007
品种来源:徐稻7号(徐20996)系徐州市农科院于1999年以98552为母本、以镇稻8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稻。于2008年6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徐稻7号(豫审稻2008003)。  相似文献   

2.
大华香糯 (原名D26)是江苏省农垦大华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育成的中熟中粳香糯稻。适宜黄淮及苏中地区推广种植。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一、主要特征特性1.产量潜力大、稳产适应性好大华香糯于1997年参加省农垦品比试验 ,平均单产698.5kg/667m2,比对照镇稻88增产7.21% ;1998参加省农垦区试省联鉴平均单产680~700kg/667m2 ;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区域试验 ,平均单产分别为631.09kg/667m2 和645.3kg/667m2,两年省区试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第…  相似文献   

3.
圣稻258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从杂交组合“镇稻88/圣稻13”后代材料中选育出的常规粳稻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抗病、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在黄淮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圣稻258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圣稻24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稻区是我国重要优质粳稻产区,优质高产中粳水稻新品种选育,对推动黄淮稻区绿色高效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圣稻24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以圣06311(组合为圣稻13/圣稻15)为母本,S804(组合为圣稻301/镇稻88)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培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18年6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主要品质指标达到部颁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丰产性好,适宜鲁南、鲁西南麦茬稻区及东营稻区种植利用。介绍了圣稻24的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水稻新品种泰香粳1402为迟熟中粳稻早熟品种,母本为武运粳21号,父本为镇稻88/关东194。该品种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抗倒性强、食味品质优良,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情况及特征特性,从播种、育秧、移栽、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徐稻7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以自育中粳品系徐98552为母本,以引进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的品种镇稻8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次加代选育而成的中粳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强等特点,200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安徽淮北、鲁南,河南等适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冀香糯1号是以新香糯为母本,以冀糯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中早熟粳香糯稻品种,200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69 d左右,粗蛋白含量9.83%,糙米率82.5%,精米率74.3%,整精米率38.0%,胶稠度99 mm,碱消值6.0级。河北省2年区试平均产量580.41 kg/667 m2,较对照垦育20增产1.69%。适于在河北省长城以南唐山、秦皇岛稻区作一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连粳6号(原名H01023)系连云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镇稻88为母本、京4×10^9的F1作父本杂交,于2001年选育而成的一个集丰产、稳产、优质及综抗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4,(5):12-14
T4012A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80-4A为母本,以优质粳稻品系T4012(镇稻88/武育粳3号)为父本,经测交和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BT型优质粳稻不育系,于201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配制的杂交晚粳组合T12优66(T4012A/R7066)于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精华208是郯城县种苗研究所用豫粳5号为母本,镇稻88为父本杂交后,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稳产性较好,米质优,适应性较广。2 a国家北方稻区京津唐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 206.0kg/hm~2,比津原45增产9.63%;1 a国家北方稻区京津唐粳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789.5 kg/hm~2,比津原45增产13.42%。于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精华20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区域,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对水稻产量、根系、叶片及籽粒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I相比,WMD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扬稻6号和旱优8号产量分别提高6.90%和7.45%,抗旱性较弱品种两优培九和镇稻88产量分别降低7.28%和8.10%。WSD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降幅远高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WMD处理下,扬稻6号和旱优8号复水后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均较CI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两优培九和镇稻88上述指标则与CI持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WSD处理下,4个品种上述指标均较CI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根系活性强、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强是抗旱性较强水稻品种的基本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晚收迟播对稻麦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长江下游地区家庭农场稻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江苏省淮南麦区6个主栽小麦品种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9号、宁麦14和镇麦168和4个主栽水稻品种镇稻14号、淮稻5号、镇稻16号、镇稻18号为材料,设置11月1日、11月15日和11月29日3个小麦播期处理,探讨了晚收迟播对稻麦周年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期为11月1日和11月15日时,稻麦周年产量较高,其中在11月15日播种时镇稻18、扬麦18周年粮食产量最高,达到1 5048kg·hm-2。小麦在11月15日和11月29日播种时稻麦周年经济效益明显高于11月1日播种,每公顷可增收1 000多元,其中在11月29日播种时镇稻18、镇麦9号周年经济收益最高,达到30 897.04元·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 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4.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早四种群自交系(黄早四及其衍生系)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五大骨干杂种优势类群之一,建立在黄早四及其改良的衍生系(黄改系)基础之上,具有配合力高、株型好、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统计分析山东省审(认)定的165个品种亲本遗传组成,有78个品种具有黄早四种群种质,占审定总数的47.3%。针对黄早四种群自交系及其组配的杂交种耐旱、质优、耐密、高产等特性,探讨在山东省玉米育种和生产上进一步应用的发展前景,提出山东省利用黄早四群种质的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15.
A pot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to learn the differences in plant productivity and OH4 emission between two rice cultivars, super rice variety Ningjing 1 and traditional variety Zhendao 11, which were currently commercially appUed in Nanjing, China. Similar seasonal changes of CH4 emission fluxes and soil solution CH4 content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ested cultivars. 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nt biomass production between the cultivars, the grain yield of Ningjing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35.0% (P 〈 0.05) than that of Zhendao 11, whereas the total CH4 emission from Ningjing 1 was 35.2% lower (P 〈 0.05). The main difference in the amounts of CH4 emission between the cultivars occurred in the period from the tillering stage to the heading stage. The biomass-scaled and yield-scaled CH4 emissions were respectively 3.8 and 5.2 mg/g for Ningjing 1,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or Zhendao 11 (7.4 and 12.8 mg/g,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lant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H4 emission, a stronger root system contributed mainly to the lower CH4 emission of Ningjing 1, as compared with Zhendao 11.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uper rice has advantages not only in grain productivity but also in CH4 emission mitigation. Further expansion of super rice cropping will enhance rice yield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赣豆9号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油春01-49为母本,沔03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春大豆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江西省春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 960.5 kg·hm-2,较对照中豆40增产3.06%,春播全生育期88 d,粗蛋白含量为44.6%,粗脂肪含量为19.1%,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总含量为63.7%,201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西省大豆产区做春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高产品种上农粳2号和镇稻18为材料,采用常规毯苗机械栽插,分别设置20 d、24 d、28 d、32 d等4个秧龄处理,研究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秧龄天数增加,参试品种的绿叶数、茎基宽和根系盘结力均逐渐升高;与20 d、24 d和28 d秧龄的处理相比,32 d秧龄处理的成熟期提前4~5 d,茎蘖高峰期提早15 d左右,结实率显著升高;与24 d秧龄处理相比,上农粳2号和镇稻18在32 d秧龄处理下的产量分别提高10.26%和20.82%。在秧苗强化化控和苗床管理的条件下,安徽沿江地区常规毯苗机插的栽插秧龄可延长至32 d。  相似文献   

18.
品玉3号是山西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以自选系293为母本,自选系383为父本,于2000年育成的玉米单交种。经多年试验示范表明,品玉3号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增产5%以上,具有增产潜力大、抗多种病害、淀粉含量高和制种产量高等特点,适宜在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及黄淮海夏播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鲁原单22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原单22(原名LYD9901)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于1996年选育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组合为鲁原476×C9-331,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中早熟等突出优点,于2002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蘖角度是水稻重要株型性状,合理的分蘖角度是培育理想株型、达到高产育种的一个关键因素。【方法】以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增大的显性主效数量基因TAC1为研究对象,构建不同品种背景下的TAC1近等基因系,通过单本栽插、多本栽插/高产栽培以及纹枯病菌接种鉴定,分析TAC1对其他农艺性状、纹枯病抗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同一背景近等基因系之间比较,TAC1使水稻品系分蘖角度增加,有利于减轻纹枯病危害,对其他农艺性状无不利影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背景TAC1系有效穗数均多于tac1系;籼稻特青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高于tac1系;美国稻Lemont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低于tac1系;粳稻武陵粳1号、镇稻88背景下,TAC1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均略低于tac1系,单株产量略高于tac1系,差异不显著。加工及外观品质方面,特青TAC1系优于tac1系,武陵粳1号、镇稻88以及Lemont背景TAC1系较tac1系有劣化趋势,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叶片较长的籼稻品种,适宜的分蘖角度范围较窄,叶片较小的粳稻品种,适宜的分蘖角度范围较宽。适当增加水稻品种的分蘖角度,有利于减轻纹枯病危害。TAC1可用于株型紧凑型籼稻品种及粳稻品种的株型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