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构成”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类。艺术家为了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主张,在一定的空间中安排布置表现对象的点、线、面、形、色等物质因素及其关系,使若干个别的形象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即“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即自然物与艺术家融为一体。“意境”这个美学概念,源出于此。“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盆景,只有通过艺术构成才能成为艺术品,才会有意境这个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构成的“盆景”(实际是盆栽、盆植),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只有艺术构成的盆景才有双重的价值,即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当前,我国盆景倾向崇尚自然美。这是时代潮流和现代审美意识产生的影响。但是盆景界有一些人(这些  相似文献   

2.
美从地平线升起,美仍回到地平线上。美从生活中来,美从自然界中来。美的生命离不开生活与自然。我赞同、支持将“奇石与雅石”列入美学研究范畴。诗人审美能力差,写不出好诗;画家缺乏美学修养,画不出好画;玩赏石头的人不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也做不成雅石收藏家。艺术形象常常给欣赏者带来审美认识。这种认识可以如作者(或收藏家)最初所发现所追求的那样,也可以如欣赏者所体会的那样,但两者认识一致并不容易。这说明艺术美与生活美还有距离。由于艺术修  相似文献   

3.
盆景艺术形象千姿百态,但人们很容易将他们分为两种风格,一是巧扎妙蟠,以精工巧技取胜;二是崇尚自然美,以清新的意境,浓郁的情趣征服观者的心灵。前者谓之“雕缋”,系按传统程式蟠扎的规则式树桩,或以流行程式雕琢的山水盆景,在美学上归“错彩镂金”一类;后者谓之“自然”,乃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以神造型,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作品,在美学上称“出水芙蓉”一类。这两种风格孰优孰劣至今仍有  相似文献   

4.
“意象”根艺品,不是对外界事物一味地摹仿以求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完整,而是作者通过寻找树根本身内在的自然美,适当运用种种技术和艺术手段,赋予作品“景外生景,韵味无穷”的美学意境,使作品成为作者审美理想和情趣的载体和媒介。因此,“意象”根艺品具备“意”(意境)、“象”(充满情趣与艺趣形象)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以“写意”为主的根艺品,大都  相似文献   

5.
树根的形态美,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在自然界的艺术美中,朦胧的自然景色,在形式上都有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所以,树根美的内容,要求含蓄,而  相似文献   

6.
盆景的时、空艺术属性盆景与绘画、雕塑一样,都是以具体的可视形象在一定空间内展现来构成艺术形象的。绘画的形象只在平面空间展现,而雕塑和盆景的形象在一定的三度空间内展现,可以供多面观赏。人们把盆景称为“立体的画”是不无道理的。但盆景又不同于雕塑。盆景,特别是树桩盆景所用材料,大多为有生命的植物体(其实,绝大多数的山水盆景也用活的植物来点缀),而植物体在延续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其内部生理和外部形态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就导致盆景的某一艺术形象的创作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完成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盆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美学的研究,继承发展其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探讨。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风格是中国盆景得以生存的灵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盆景的发展导向,赋予了中国盆景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纯朴自然的风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学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正是借鉴了这些传统的理论,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盆景艺术创作基于中国绘画,自宋代绘画艺术空前发展至现代,画理、画论中描绘了许多关于盆景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有范畴。研究盆景的意境,可为盆景的创作、欣赏与评价提供理论启示,亦可为盆景艺术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意境不是“意”与“境”的简单加和。意境的“意”不等于“立意”的“意”;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并与艺术对象的情感经验相互沟通时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景象、情感与欣赏经验是意境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插花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的创作是中国插花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各种层次插花创作的难点。本文综合了相关艺术门类对意境的解释,对插花艺术中的意境理解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中国艺术插花意境的根源,结合实际提出了其创作的出发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阐释了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能卓立于世界饮食文化之林的原因。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个性、旺盛的生命力寻找到了中国饮食文化深邃的美学意蕴。中国人讲究"食"味",不再仅仅为了饮食而饮食;有了"器"与"境"的配合,饮食变得更有"味道",更有"意境",在满足人们果腹和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审美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国人对饮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使中国饮食文化在美的升华中独秀世界。  相似文献   

11.
贺晓娟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311-311
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作为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意 境表达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文学艺术形式为线索,诱发游赏者对园林空间景物产生情感激动和理念 联想的观点,进而使园林意境得以顺利、准确的表达。并在此基础得出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主要美学 特征,以便对今后的园林造景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时期,明代中晚期的品茗生活不仅是一种艺术审美和人格修养的过程,更是极具美学意趣,而品茗空间即是一个饮茶生活的缩影,是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通过创造想象或者选择倾注在一定的空间中,绘画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本文通过对明代茶画中品茗空间及其意境进行分析,感受其追求简约却又不失简单,寻求清雅避世却又明心见性,通过茶体悟自然的美好,对抗世间浮躁的喧嚣的淡然心态及提炼出当时茶人的高超审美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3.
树根造型,是作者按照所采集树根的自然形态进行艺术构思,从它那天然的根节块疤、残枝朽条及木质的颜色与层次特点中,精心酝酿各种优美的艺术形象,经过必要的取舍和加工,使粗糙而杂乱的树根成为具有艺术生命的作品。树根造型,自然朴实,粗犷奇妙,似像非像,不欺世,少媚俗。  相似文献   

14.
“美”是文化名茶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永新 《贵州茶叶》2003,31(1):18-23
文化名茶是能同时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的产品,作为精神性产品,它具有文化欣赏价值或审美特性,文化名茶的审美特性是真实具体的,创造性和有丰富个性的,所以说“美”是文化名茶的特质,文化名茶的美学形式多样,其中主要是它的色调美,造形美,香味美,品论美,咏物美,人物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5.
插花艺术,是将大自然中植物之美与人工的装饰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它集绘画、书法、摄影以及园林艺术之大成,又具有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插花创作的艺术形象塑造,与其他艺术形象塑造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特点。共同之处是都要深入生活,观察自然,选择素材,创造典型。创作者在深入生  相似文献   

16.
讲究意境美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一大特色。由于中国盆景受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书法、造园等艺术的影响,很重视对意境美的追求。这一点也是中国盆景一个可贵的值得继承并发扬的好传统。吕坚以创作小型、微型盆景见长。尤其是他的小型盆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盆景讲究意境的特色,创作了不少具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盆景》2012,(6):70-70
自然、简洁、清新是树林盆景的风格。多年来周树林的盆景构图,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以四川的六月雪、金弹子、虎刺、紫薇等乡土树种及砂积石等材料,充分表现出四川山水古树的意境和本土文化。他在吸收各地盆景流派优点的基础上,又将国画构图及美学理论借鉴到盆景的创作中来,并紧紧围绕着时代的审美需  相似文献   

18.
盆景是一种文人艺术,它是通过文人自身的艺术修养、个性追求以及审美情趣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同属于文人艺术的山水画、山水诗和山水园林,有着共同的哲学思想和基础艺术类似的功能。它从诞生起就具有诗与画的特点,同时盆景艺术也可以看作是,被高度浓缩的微型园林景观。"盆景"——就是取"盆中之景"的意境。它既不是未作整理的盆中树木,也不是随便放在盆中的完全自然的石头,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精心布置在盆中的自然景物。  相似文献   

19.
在美学研究的范畴内,意象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被解释为有一定意义的明白的形象。对于根艺来说,审美活动不仅突出地反映在欣赏的过程中,而且创作过程同时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存在;因此意象性也就贯穿于根艺创作和欣赏过程的始终。那么意象性在根艺中有哪些表现呢? 在根艺创作中,创作者综合自然中或生活中诸多零散的事物形象及其细节,按照可能有的逻辑结构,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形态特征,抛开偶然的形象枝节或不注重对象的具体形态,创造一个朦胧含蓄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及其意蕴必须经过欣赏者的联想  相似文献   

20.
美学农业园区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学农业园区是农业美学研究的实践需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村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人们生活丰富的理想追求。美学农业园区是一种以农村中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田园、村庄和自然为载体,以田园景观化、村庄民俗化和自然生态化为目标,以农业为根本,以文化为内涵,以审美为表象,以科技为支撑,既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又生产农业审美产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园区。具有区域性、三化性、农业性、文化性、审美性、科技性、双重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模式包括场地的选择、主题的确定、功能的设置、项目的考虑和文化的表现等内容。设计应做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文化性与符号性的统一、实物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和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建设美学农业园区的关健是观念的树立、机构的成立、规划的编制、资金的落实、工程的实施和价值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