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呈扩展趋势,沙漠化危害逐渐加重,原生植被持续受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环境严重恶化,严重制约了草原牧区的经济发展。为了防治草原沙化、退化,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改善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环境,在治沙造林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浪费,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治理造林模式,为治沙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经试验研究表明,高立式沙障适合达赉湖边及其他地区的流沙治理。  相似文献   

2.
选取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活沙障,调查并测定了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仅有封育措施时,流动沙丘没有物种存在。建活沙障后,7年和5年样地的行间和行下物种种类比生长3年样地多,1年生植物逐年增多。(2)随沙障生长年限延长,土壤种子库中种子密度表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3)在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方面,建活沙障的样地变化趋势不明显。封育3年后的流动沙丘无物种多样性,与其他样地相比相似性系数为零。(4)建活沙障后,各样地在物种种类和种子数方面逐年增多,认为建黄柳和羊柴网格状活沙障可以达到治理沙丘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踏郎、黄柳植物再生沙障治理高大流动沙丘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尔沁沙地,利用植物再生性能设置沙障成活,治理高大流动沙丘,达到植物固沙的目的。植物选择以踏郎为最好,黄柳次之;埋设时间为10 月中下旬;沙障设置选用矮立式紧密结构,沙障网格规格为丘顶2m ×2m ,中部4m ×4m ,丘脚和平缓沙丘6m ×6m ,可采用带状混交配置模式。利用这种技术治理流动沙丘2800hm 2,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纱网沙障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降低沙障成本又能有效控制风蚀过程是流动沙丘治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PE抗老化纱网材料沙障并进行造林取得了预期效果。调查结果表明,纱网沙障设置区风蚀深度为6.52 cm,对照区为14.24 cm。不同规格的纱网沙障均在纱网两侧5.20~5.50 cm范围内积沙5.42 cm。沙障背风侧30 cm范围内栽植杨树平均成活率为95.35%、黄柳为96.62%,且没有风蚀危害。纱网沙障设置2年后,草本植被盖度平均提高到40%左右,风沙危害得到明显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传统沙袋沙障外包装及内部填充材料改进,形成一种新型的混物填充沙袋沙障,能够提高流动沙丘植被建植及快速恢复能力。为了解该新型沙袋沙障对流动沙丘植被恢复的影响,以普通沙袋沙障及未做任何处理的流动沙丘为对照,对混物填充沙袋沙障顶部、距离沙障不同位置及防护区内植物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物沙袋沙障顶部植物种类数量高于普通沙袋沙障,且植物高度、数量、覆盖度及生物量分别是普通沙袋沙障的1.77倍、6.06倍、6.67倍和2.27倍;混物沙袋沙障迎风侧和背风侧均有人工播种植物及天然植物生长,且随着与混物沙袋沙障距离的增大,植物长势变差。混物沙袋沙障和普通沙袋沙障均能够显著提高流动沙丘的植物种类及植物长势(p0.001),但是混物沙袋沙障提高程度较大,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及生物分别是普通沙袋沙障的1.39倍、2.09倍、1.57倍和1.50倍。  相似文献   

6.
沙障对流动沙丘植被重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动沙丘表面硬度、植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研究了沙障对流动沙丘生态修复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沙障不同位置、不同植被盖度下,沙面硬度值变化呈现出波浪型变化趋势,并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沙面硬度值也增大。不同沙障设置年限(3~7年)内植物种逐渐增加,分别为2、5、4、5、5种,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28粒/m2、133粒/m2、305粒/m2、277粒/m2和694粒/m2。沙障铺设方式或沙障类型(即高立式或矮立式)不同对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同,但沙障对天然植物种的入侵和定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呼伦贝尔沙地鄂温克旗锡泥河东苏木亚日盖嘎查草原风蚀坑,根据本地区沙障材料成本实际情况,结合风蚀坑面积大、坡度大、治理难度大的特点,采用草方格沙障的1m×1m网格设计,6月初雨季期间,沿着沙障边缘人工点播杨柴和沙打旺,播种量4kg/667m2,混播比例杨柴∶沙打旺为3∶1。采用草方格沙障与灌草混播综合治理技术治理风蚀坑能够取得明显固沙效果。造林2a后,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土壤风蚀减少。  相似文献   

8.
直播生物沙障固沙成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呼伦贝尔沙地采用网格状生物活沙障直播技术具有明显的固沙效果。跟踪调查表明:直播3年植物盖度为55%,杨柴平均高度增加到78.3 cm,沙障网格中心平均风蚀下降到0.2 cm。并且随着沙障生长时间的延长,能够迅速形成不同类型的结皮,形成"结皮肥岛效应"。  相似文献   

9.
黄麻纤维沙袋沙障能够有效控制地表风蚀,促进流动沙丘植被恢复,且其顶部可人工建植,易建成植物活沙障防护体系。为了解黄麻纤维沙袋沙障对流动沙丘植被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对不同埋设深度、规格、设置位置的黄麻纤维沙袋沙障顶部及沙障带间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黄麻纤维沙袋沙障设置1年后,沙障防护区内植物种类显著增加,植被盖度可达25.50%,是对照的5.89倍。(2)埋设处理有助于沙障顶部建植,全埋方式沙障顶部植物长势最好。(3)2 m带间距黄麻纤维沙袋沙障顶部植被盖度达到了25.55%,但是植物种类较少,而随着带间距的增加,植物的种类呈现增加的趋势。(4)建议将黄麻纤维沙袋沙障设置于流动沙丘迎风坡中部以下区域,并通过向沙障内部添加保水保肥材料,增加其他沙生植物种及全埋处理等方式,提高沙障顶部建植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不同材料沙障对流动沙丘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乌兰布和沙漠刘拐子沙头设置了不同材料沙障,采用土钻取土,烘干法测定了土壤水分含量。结果表明:纱网沙障沙层含水量比对照样地提高1. 80%,粘土沙障沙层含水量比对照提高3. 77%~8. 65%,但粘土沙障严重阻碍降雨入渗过程和入渗深度,导致粘土沙障下存在5~10 cm厚干沙层,而纱网沙障不影响降雨入渗过程,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且4 m×4 m纱网沙障对土壤水分的保持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nl)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照树种,在东沙窝荒漠区进行了柽柳造林对比试验,从生长和抗逆性上进行了观测。苗期试验表明,柽柳苗期在东沙窝丘间地造林适应性强,苗期保存率高于沙拐枣和梭梭,2年生苗木平均地径0.6cm,平均苗高15.6cm。沙丘和丘间地造林试验表明,柽柳适宜在丘间低地造林,沙拐枣、梭梭适宜沙丘造林。  相似文献   

12.
民勤流沙治理中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研究民勤流沙治理中机械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对设置的6种不同类型沙障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机械沙障设置后,可以提高流沙下垫面的粗糙度,降低近地表风速,固定流沙,减少风速。6种机械措施相比,塑料网格沙障价值系数最高,依次为:粘土方格沙障、麦草方格沙障、土工编织袋沙障、砾石方格沙障、棉花秆方格沙障。  相似文献   

13.
对呼伦贝尔沙地灌草型封育前后植被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实施灌草型全封并结合人工管护,可使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得到永久固定,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原生植被的自然恢复和发展,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相似文献   

14.
PLA沙障对毛乌素沙地新月形沙丘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毛乌素沙地铺设PLA沙障的新月形沙丘不同部位0-60 cm的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观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个采样点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受地形影响明显,从丘间低地、沙丘底部、沙丘中部到沙丘顶部土壤含水量依次降低;PLA沙障增强了沙丘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障格内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裸沙丘上的土壤含水量,并且障格内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稳定,规律明显;PLA沙障对沙丘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综合分析认为PLA沙障的配置在本研究区内对沙丘土壤水分保持有一定作用,能为后期的植被恢复提供有利的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半固定沙地植苗造林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地扩展和危害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效治理草原沙漠化土地,在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分布区、不同类型立地进行了3个试验区的沙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个试验区造林成活率都很高,固沙效果明显;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旗试验区因牲畜啃食和浇水不及时而致保存率偏低;鄂温克旗采取网围栏全封措施,而保存率较高;3个试验区都有天然樟子松和杨树分布。  相似文献   

16.
在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按照不同沙丘部位,选择不同造林树种进行了杨树用材林模式、樟子松杨树针阔混交造林模式、阔叶树混交造林模式、乔灌混交造林模式、针针混交造林模式等5种更新模式造林,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樟子松混交林的生长量与生态效益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在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杨树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樟子松.降低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小兴安岭及呼伦贝尔沙地4个产地的樟子松优树在4个地点进行了多年多点重复的半同胞子代测定。根据子代林定植后28年的观测结果,按着家系综合评定标准,对237个樟子松优树子代进行测定评选,评选出罕达盖优良家系11个,卡伦山产地优良家系14个,古莲产地优良家系4个,塔尔根优良家系3个,为建立高世代种子园提供优良物质材料,并为樟子松优良家系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3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沙冬青人工种植试验和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下生长状况相比,荒山条件下沙冬青生长状况最好,固定沙丘其次,流动沙丘最差;出苗率和存活率荒山条件下的出苗率最高,固定沙丘出苗率其次,流动沙丘出苗率最差;不同生境的沙冬青种群在不同的坡位其分布格局不同,在整个荒山地区及固定沙丘地区的中部,沙冬青种群呈均匀分布,而在固定沙丘地区的上部和下部以及整个流动沙丘地区呈集群分布;荒山与固定沙丘在高度上与流动沙丘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抗旱造林粉在民勤干旱沙区梭梭造林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通过抗旱造林粉在民勤干旱沙区沙丘"双眉式"麦草方格沙障上进行梭梭裸根苗浸根法造林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抗旱造林粉在民勤干旱沙区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可以提高植物体自身抗性,控制水分丧失,维持植物体水分平衡,延缓植物生命周期,抑制林木生长状态,降低造林成本,促进梭梭生长发育.因此,抗旱造林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用已成...  相似文献   

20.
冯涛  李慧丽 《防护林科技》2012,(5):41-45,49
研究白鳞伞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及其在不同碳氮比、pH梯度、温度梯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菌丝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佳碳氮比为50∶1,在添加VB1的完全培养基中生长较快,最佳pH值为6.5,最适培养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