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蝉拟青霉对蚜虫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  金道超  邹晓  刘爱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82-7883
[目的]蝉拟青霉在害虫防治上有很大的优越性。研究了蝉拟青霉菌株对中药材板蓝根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生物测定法,对蝉拟青霉4个菌株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蝉拟青霉分生孢子、菌丝、发酵代谢产物均对蚜虫有一定的杀蚜效果。蝉拟青霉侵染蚜虫处理48 h后3 L菌株发酵产物对蚜虫的致死率最高,可达94.38%;处理7 d后孢子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83.52%,菌丝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82.35%。[结论]蝉拟青霉3716菌株和3L菌株对蚜虫的致死效果佳,作为蚜虫生物防治因子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淡紫拟青霉代谢产物生物测定和生理活性物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的卵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其代谢产物对多种作物有生理活性。试验用淡紫拟青霉培养液处理大豆,水稻,小麦种子及番茄幼苗,测定其调控作用。同时采用柱层析等方法,提取培养液中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蝉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添加6-苄氨基嘌呤(6-BA)和3-吲哚乙酸2种激素以考察激素对蝉拟青霉代谢途径的影响。[方法]在蝉拟青霉液体发酵培养基中,按照5 mg/L的比例添加激素6-苄氨基嘌呤和3-吲哚乙酸,研究激素对蝉拟青霉液体发酵过程中生物量、胞内总核苷和腺苷合成的影响。[结果]2个试验组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生长代谢节奏与对照组间存在一定差异;6-BA试验组和3-吲哚乙酸试验组蝉拟青霉于发酵第3天达到最大生物量,分别为6.135 g/L和5.860 g/L,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9.10%和13.7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试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4 h达到最大值;6-BA试验组和3-吲哚乙酸试验组胞内总核苷最高含量分别达到18.49 mg/g和16.77 mg/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5.24%和49.87%;6-BA试验组胞内腺苷含量于发酵第4天达到最大值2.32 mg/g,3-吲哚乙酸试验组于第3天达到最大值1.82 mg/g,对照组于发酵第4天胞内腺苷含量达到最大值1.75 mg/g,统计分析后发现6-BA试验组胞内腺苷最高含量显著高于3-吲哚乙酸试验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2种激素在蝉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的添加对于提高虫草相关制品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激素确实会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及生长节奏。  相似文献   

4.
针对1株放线菌的发酵代谢产物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对其进行高效率分离提取方法的研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设计优化薄层层析条件,获得优化条件为氯仿:甲醇:水=6:4.5:0.85,活性粗提物展开为9个组分.通过生物自显影方法定性确定了其中2个组分具有抗菌活性及其Rf值;对活性粗提物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分别得到这2个组分,薄层层析检测为单一条带.  相似文献   

5.
几种拟青霉代谢产物对蚜虫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淡紫拟青霉等几种常见昆虫病原真菌代谢产物对蚜虫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MCWAl8菌株、淡紫拟青霉Cp菌株、拟青霉X1菌株等几种拟青霉菌株的甲醇粗取物对菜蚜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浸叶法处理后48小时,拟青霉X1菌株甲醇粗提物和淡紫拟青霉甲醇粗提物对菜蚜无翅成蚜的LC50分别为0.3823mg/mL和0.8451mg/mL。  相似文献   

6.
40株虫生真菌发酵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作为模型菌株,采用杯碟法对40株虫生真菌液体发酵后的代谢产物进行抑菌活性试验,从而筛选出与高活性抑菌代谢产物相对应的菌株.结果表明,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RCEF0866、RCEF0857菌株、斜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sp.)RCEF0189菌株、多形白僵菌(Baeuveria amorpha)RCEF0285菌株、绿色野村菌(Nomuraea prasina)RCEF0879菌株经液体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抑制白色念珠菌活性,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28、16.59、17.07、15.66和22.78 mm.  相似文献   

7.
提高蝉拟青霉多糖产量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蝉拟青霉(Paecilomyses cicadae)0305-3菌株为材料,研究了提高蝉拟青霉多糖含量的液体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蝉拟青霉多糖含量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在液体培养基中,以7%的接种量将浓度为107个/mL的孢子悬液接入装液量为20%的液体培养基中,于pH 7、27℃1、50 r/min的转速下发酵7 d,0305-3菌株的多糖产量可达3.24 g/L。  相似文献   

8.
蝉拟青霉多糖反馈抑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摇瓶中考察了蝉拟青霉发酵菌丝体生长、多糖合成的动态过程,探讨了蝉拟青霉多糖自身反馈抑制作用。在培养144 h后,生物量达到最大值31.07 g/L;培养168 h后,蝉拟青霉多糖达到最高浓度3.24 g/L,大致与生物量变化的趋势呈正相关。在摇瓶培养基中添加同源多糖,以浓度梯度实验法考察培养基中的同源多糖浓度对蝉拟青霉菌丝体及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添加的同源多糖浓度大于0.6 g/L时,蝉拟青霉菌丝体及多糖的产生明显受到抑制,随着培养液中同源多糖浓度的增加,反馈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当浓度达到2.2 g/L时,蝉拟青霉菌丝体的生长和多糖的产生完全被抑制。  相似文献   

9.
蝉拟青霉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化学分离分析和生物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从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 (Miq.)Samson]子实体提取物中分离出对小菜蛾[Plitella xylostella (Lepidoptera:Plutellidae)]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 物。【方法】在活性检测引导下,蝉拟青霉子实体40%乙醇提取物经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溶剂依次萃取(剩余溶液为水溶组分),再经过大孔树脂、HPLC和Sephedex LH-20分离纯化得到杀虫活性化合物。【结果】分离纯化到一 个白色粉末状化合物,浓度10 mg•ml-1,24、48和72 h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1±1.8)%、(97.7±1.6)%和(99.1±1.7)%。【结论】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小菜蛾活性,对酸稳定,对胃蛋白酶不敏感,并具有茚三酮不显色等其它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
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培养液离体培养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观察其萌发过程,结果显示,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可以产生单极芽管和双极芽管,而且芽管顶端膨大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形态以球形和棍棒状为主;不同培养液中,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不同,其中0.1%的菜青虫体壁浸出液(CL)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最高,分别达到79.01%和18.69%。不同基质对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也不同,蝉翅较适合玫烟色拟青霉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0-9菌株对引起小麦根腐病的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作用,抑菌率为50%,该菌株发酵代谢产物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作用达83%;0-9菌株代谢产物处理尖孢镰刀菌的分生孢子后,其萌发率降低61.2%;发酵代谢物质在高温和长时间紫外线照射下仍具有约80%的抑菌活性,且代谢产物的有效抑菌活性可以长达14 d。同时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0-9菌株对5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0-9菌株也具有广泛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紫杉木霉ZJUF0986发酵代谢抗菌产物分离纯化及其生物活性。ZJUF0986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和高效反相液相色谱制备纯化,分别得到Ⅰ、Ⅱ、Ⅲ三种活性化合物,为主要活性代谢产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活性代谢产物Ⅰ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活性代谢产物Ⅰ不仅能强烈抑制菌丝的生长,而且能有效抑制孢子的萌发,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100和0.891μg/mL;离体叶片和温室盆栽试验表明,20%紫杉木霉ZJUF0986发酵液乙酸乙酯粗提物稀释800倍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7株细脚拟青霉代谢物中抗真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种霉菌为指示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7株细脚拟青霉发酵的代谢产物进行抑菌活性试验.根据抑菌圈大小判定代谢物抑菌活性的大小,从而筛选出高活性菌株.同时以致病菌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法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了进一步抑菌活性验证, 确认了RCEF0969菌株具有较高的抑制真菌的活性,其薄层色谱法的抑菌圈直径为22.65 mm.  相似文献   

14.
以报道一株粉质拟青霉代谢产物的生理活性和对蚜虫的防治效果为目的,采用小麦芽鞘切段伸长法和西瓜子叶扩张法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粉质拟青霉9905菌株的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并具有类似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该试验为开发新的杀虫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即不仅控制昆虫,而且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15.
几种虫草无性型及其相关真菌SOD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氮蓝四唑光照法比较了几种虫草无性型及其相关真菌的SOD酶比活力及粗酶含量,同时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了活性显示.结果表明,不同菌种,SOD酶谱差别较大,而分离自冬虫夏草的HS系列菌株和虫草簇孢SIN-1菌株图谱较接近;蝉拟青霉(PC-1)干重的SOD酶比活力最高,达874.3 U·g-1,其次是细脚拟青霉(PT-1)干重的为537.6 U·g-1,HS-1菌株干重的SOD酶比活力为466.9 U·g-1.供试菌株的粗酶含量占干重的百分比在0.73%~2.50%之间.综合酶比活力和含量考虑,蝉拟青霉和HS-1菌株在抗氧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蝉拟青霉的杀虫毒力,研究了吡虫啉对蝉拟青霉菌落生长、产孢、孢子萌发的影响及菌药混用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致死剂量(1∶3 000)的吡虫啉对蝉拟青霉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的影响,而亚致死剂量(1∶15 000)和次亚致死剂量(1∶30 000)的吡虫啉对菌落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其对菌落生长的抑菌率分别为2.53%和0.73%,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仅为1.02%、-0.35%。该药剂亚致死剂量和次亚致死剂量分别与蝉拟青霉孢子液混用后,对蚜虫的致死中时(LT50)比单用孢子液提前了0.37d、0.26d,蚜虫的校正死亡率也增加。表明亚致死剂量和次亚致死剂量的吡虫啉与蝉拟青霉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混用后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离陕西秦岭丹江流域土壤中的黏细菌,收集其代谢产物,对代谢产物成分和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大肠杆菌诱导法和滤纸片诱导法分离从丹江流域采集的18份土壤样品中的黏细菌,用摇瓶发酵得到其代谢产物,采用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对代谢产物进行平板抑菌试验;对4种指示菌抑制活性明显菌株的代谢产物成分进行HPLC和薄层色谱(TLC)分析,采用细胞凋亡法测试了代谢产物组分对HepG2肝癌细胞的毒性。【结果】共分离纯化出23株黏细菌,包括黏球菌属(Myxococcus)15株,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3株,孢囊杆菌属(Cystobacter)1株,原囊菌属(Archangium)3株,软骨霉状菌属(Chondromyces)1株。抑菌试验表明15号菌株的2号代谢产物对4种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HPLC得到的15号菌株2号代谢产物的5号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能明显增加HepG2细胞凋亡。【结论】秦岭丹江流域土样中的黏细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得到1株活性菌株,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活性和抗肿瘤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4种真菌分离培养基对马氏珠母贝共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DNA基因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共附生真菌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以4种常见的致病细菌为指示菌,对其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从马氏珠母贝分离鉴定共附生真菌14株,其中5株为青霉属、占35.71%,4株为枝孢属、占28.57%,另有菌株P14713可能为新种。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有5株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青霉属3株,枝孢属和毛孢子属各1株。  相似文献   

19.
蝉拟青霉APC20菌株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蝉拟青霉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蝉拟青霉APC20菌株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结果]药后第1~4天,蝉拟青霉APC20各个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小菜蛾的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0%,而第7天,浓度为3.0×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对小菜蛾的校正死亡率达85.11%,并且虫尸布满蝉拟青霉的菌丝体和孢子粉,说明APC20对小菜蛾呈现较强的寄生致死性。蝉拟青霉菌株APC20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处理小菜蛾第4~7天的LC50分别为5.3×105、1.1×105、1.1×104、8.9×102个/ml。[结论]蝉拟青霉APC20菌株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获得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CT205菌株摇瓶发酵最佳配方和适宜的发酵条件,并初步研究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性质。[方法]通过碳、氮源单因子试验、正交试验和主要发酵条件优化试验,以菌浓度和抑菌圈大小为指标确定其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通过GF254薄板层析、生物测定、紫外检测、稳定性试验,研究菌株CT205发酵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性质。[结果]菌株CT205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蔗糖20.0g·L-1,可溶性淀粉30.0g·L-1,蛋白胨2.0g·L-1,黄豆粉8.0g·L-1,MgSO4·7H2O0.5g·L-1,K2HPO4·7H2O0.5g·L-1,NaCl2.0g·L-1,CaCO33.0g·L-1;最佳发酵温度为28~30℃,初始pH8.0;CT205发酵产生的抗菌活性成分的Rf值为0.68,其在λ=258nm处有1个强紫外吸收峰。在不同温度(60、80和100℃)、紫外光照射不同时间(5、10和30min)处理下,活性成分的抗菌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在用酸碱处理后,其抗菌活性比对照略有下降。[结论]获得了菌株CT205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及适宜的发酵条件,其次生代谢产物对热和紫外光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但偏酸、偏碱的环境对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