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粟芒蝇即双毛芒蝇(Atherigona bis-eta Karl)俗称粟秆蝇,是谷子的重要害虫。在北方谷子产区普遍发生,尤以晚播春谷和春夏谷混种区的夏谷受害严重。粟芒蝇为害的枯心苗常被误作钻心虫为害,导致防治失利而影响产量。作者近年来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对粟芒蝇为害谷子的症状进行了系统观察。方法是将感虫品种304号分期播种,以获得不同苗龄的谷子;供试虫源为人工饲养获得1、2代粟芒蝇初孵幼虫。接虫苗龄设3—4、5—6、7—8、9—10、11—12、13—14  相似文献   

2.
粟芒蝇是谷子三叶至孕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谷苗被害后,绝大多数不能抽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年份可达40—80%。 粟芒蝇在苗期为害造成捻曲状枯心,与粟灰螟、粟茎跳甲等的为害状相似,易误认为粟灰螟为害,从而影响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粟芒蝇(Atherigona biseta Karl)是我国北方谷子产区的主要害虫,近年已成为影响我国谷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是谷子的主要生产国,又是谷子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极为丰富,谷子抗虫品种研究、利用的潜力很大。为加速谷子抗虫品种的筛选鉴定和抗虫育种工作,我们对抗粟蝇的田间鉴定技术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4.
太行山区粟芒蝇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芸亭 《植物保护》1994,20(6):25-26
太行山区粟芒蝇发生规律研究秦芸亭(河北省涉县农业局056400)粟芒蝇(Atherigoabisetakall)为太行山区谷子主要害虫,一般为害率20%~40%,严重地块达80%~90%。自80年代以来,采取人工饲养、田间诱集、大田调查等方法,对其发...  相似文献   

5.
粟芒蝇即双毛芒蝇(Atherigona bisetaKarl)是我国北方谷子的重要害虫。作者用腐鱼等五种不同诱剂的饵料,对粟芒蝇成虫的趋性进行测定,结果筛选出最佳饵料,并在测报实际应用取得较好效果。材料与方法饵料种类1.鱼—市售淡水鱼或海鱼2.蚕蛹—承德丝绸厂提供3.死虫—黑光灯下诱集的死虫4.鱼骨粉—饲料公司销售5.糖醋酒液—用红糖、食醋、白酒和水按3:4:1:2的比例配成糖醋酒液诱蝇器—为33×33×82.5立方厘米规格  相似文献   

6.
谷子蚜虫(粟缢蚜)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为害盛期为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1981年用3%呋喃丹粒剂防治谷子蚜虫,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在谷子拔节后期结合趟地或追肥,  相似文献   

7.
旱作条件下川地与梯田谷子水量平衡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田间试验资料,对比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山地梯田两种土地类型条件下谷子水量平衡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川地谷子生育期总耗水量为544.1mm,山地为468.4mm,前者是后者的1.16倍;谷子全生育期日均耗水量川地为3.30mm/d,山地为2.76mm/d;山地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还略高于川地谷子。山地土壤含水量低以及叶面积指数等的不同是引起山地ET/E0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孟文 《植物保护》1964,2(1):15-17
谷子(粟)是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粟灰螟(Chilotraea infuscatellus(Snellen))是谷子上的大害虫,在谷子产区都有分布。河北省的冀中、南及渤海地区年年发生,一般年分春谷因第一代粟灰螟造成枯心茎率在10%左右。1963年是严重发生年,仅就吴桥、景县等部分地区调查,平  相似文献   

9.
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最优沟垄宽度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宁南旱区沟垄微型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以大同14号谷子为材料,设计垄沟比值为1,四种不同宽度的带型.结果表明:在2004~2005年的试验中,微集水处理的蓄水量在谷子不同生育期均比对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10.30 kg/(mm·hm2)(2004)、6.76 kg/(mm·hm2)(2005);由于降雨量不同且降雨分布不均匀,使2004~2005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谷子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谷子增产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带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08.48%(2004)和135.28%(2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在宁南半干旱地区微集水种植谷子比较适宜的沟垄宽度为45 cm.  相似文献   

10.
邹集英  邢俊 《植物保护》1991,17(4):43-43
倒伏是谷子低产主要原因,“谷倒一把草”,严重障碍着谷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990年我们在宁晋县唐邱乡和晋县等地把玉米健壮素应用在谷子上进行了试验,防风抗倒效果非常理想,试验区在整个生育期全部抗倒伏,可以抵抗8级左右的大风并加暴雨。 试验方法是:当谷田有1%的穗刚刚露头,亩喷施30毫升玉米健壮素。收割前调查发现:处理区谷子上部3-4片叶紧凑,叶茎夹角变小,节间缩短,株高降低10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阐明谷瘟病菌侵入谷子植株及生长对营养条件的要求,利用高抗的毛谷和易感的铁耙子品种作试验材料。用生理生化方法:①用小兰子法测定呼吸强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延安地区栽培方式与粟灰螟发生的关系,指出由虫源的有无多寡,粟灰螟以为害山地粟为主,为害川地粟的主要是玉米螟。第二部分对老的和仍在提倡的三种防治粟灰螟的栽培方法,即:越冬期防治,调节播种期和早播诱杀田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它们在生产上未能大规模推行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倒茬与间苗灭虫两项可供选择的办法和提出这种办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粟锈病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Diet.)Yoshino)的寄主范围,国内外研究报导不一,戴芬澜等(1958)曾报导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s)和金狗尾草(S.glauca)上发生粟锈病。国外也有类似报导,有的文献还未加说明地将这些杂草列为粟锈病的寄主,这些杂草上的锈菌是否起传播粟锈病的作用还应澄清。  相似文献   

14.
15.
 以来自粟不同生态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22份优异种质进行对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ot.]20个生理小种68个菌株抗谱的测定,同时用各生态区菌株对本区粟品种进行抗性关系的研究,其中抗50%小种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大红袍、大同北郊、七月黄、大青苗、紫杆黄谷和西城白9个,具有广谱抗性而在本生态区亦表现抗病性强的品种有332、龙谷25变、张农12等,选出的广谱抗性品种将为粟抗白发病育种、优良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性机理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谷子白发病接种效率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鉴定技术和孢子囊(无性孢子)浸芽接种鉴定技术:(1)利用16%甲基纤维和50%京二BA剂水溶液作粘着剂,将菌:±=1:5的菌土均匀粘着在种子表面。其接种效率和鉴定准确性大大优于菌土覆盖播种层的传统鉴定方法;(2)利用孢子囊菌悬液浸泡2-3毫米的谷芽,可以造成系统侵染并可作为谷子白发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方法。作者还研究了孢子囊诱发和病叶保存作孢子囊源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18.
谷子白发病菌分生孢子在一定湿度条件下,能从谷子的分生組織分蘖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入而形成系統侵染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与卵孢子侵染产生的分生孢子,在侵染致病特性上并无差異。在谷子各个生育阶段的病征也与卵孢子侵染完全一致,并丰产卵孢子。由于分生孢子的系統侵染,因此陕西省陕北和关中地区谷子白发病在多雨年份比少雨年份、低湿田块比高燥田块田間发病显著严重。白发病菌还可能通过分生孢子系統侵染而进行杂交产生新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9.
刘维  周良佳 《植物保护学报》1983,10(3):160-160,196
粟锈病在我国南北粟产区普遍发生。在流行年份,影响产量颇巨。1970年河北省曲阳,1980年保定,同年辽宁西部山区平肥地等,则造成严重减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狗尾草,尤其是金狗尾草(Setaria lutescens)和青狗尾草(S.Viridis)是粟田内  相似文献   

20.
作者叙述了1980和1981年对谷子品种抗粟瘟病鉴定研究工作。明确了419个国内优良谷子品种的抗病性,其中27个为高抗品种,79个为抗病品种;从241个国外引进谷子品种中初步看出日本、朝鲜的谷子抗病品种较多,且有利用价值。同时,观察到谷子品种抗病性与品种原产地生态条件关系密切。研究了谷子品种不同发育阶段抗瘟性的相关性。初步看出苗期与穗期、孕穗期(叶期)与穗期的抗瘟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