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形蚕品种转育成斑纹限性品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田岛弥太郎(1938)用X射线照射诱发第2染色体含斑纹基因断片易位到W染色体上,获得首例斑纹限性系统以来,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新斑纹限性系统创造与改良及优良斑纹限性蚕品种的选育工作.日本先后育成了"日131×中131"、"芙·蓉×东·海"、"日140×中145"等一批优良限性品种,至1985年就占生产推广量45%以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家蚕品种选育目标也有新的要求,培育的品种不仅是好养、高产、优质,还应考虑省工,高效,为蚕种繁育省力化开创新途径.自1940年日本田岛博士用X射线照射家蚕获得赛白尔斑(P~(sa))基因转座到W染色体的突变体后,开始对限性品种实用化的研究,经过不断改良和提高,终于育成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日131×中131)实用斑纹限性品种.从这个品种派生育成许多限性新品种都得到国家鉴定通过.如(日140×中145)新限性品种,不仅在国内推广,而且得到国际上的好评,育成者真野保久在今春第14届国际蚕业会议(ISC)荣获国际蚕业的“巴斯德奖”引起了国际蚕业者对限性品种的重视.据统计日本限性品种的普及率近  相似文献   

3.
从70年代开始,日本家蚕限性品种实用化程度迅速提高,我国实用化限性品种选育虽然起步较迟,但从7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已先后育成十几对普斑限性蚕品种在生产中推广使用。这在育种繁育上,可以利用斑纹的有无来识别蚕儿的雌雄,从而可提高鉴别雌雄的劳动工效和准确性,降低蚕种生产成本,提高蚕种质量。现在育成的家蚕限性品种主要有斑纹  相似文献   

4.
自1940年日本诱发限性斑纹蚕品种以来,国内外学者育成了不少限性斑纹蚕品种,为提高蚕业经济效益开创了广阔的天地。利用限性斑纹蚕品种,可在蚕期将雌雄蚕分养,不仅能节省鉴别蛹体雌雄的人力、  相似文献   

5.
<正> 一.历史状况四十年代田岛开始发现限性蚕以来,至今作为主要限性系统,从田岛(1944)育成日117,中116以来,至1982年日本指定的限性品种春蚕用种达23个杂交组合、33个品种,其中日本系统6个品种;夏秋品种19个杂交组合、25个品种,而日本系统的品种仅1个。国内孙本忠先生利用中116先后育成了镇_3×镇_4、镇_6×镇_7等品种。其中镇_3×镇_4在六十年代初曾在农村试养,发种量在  相似文献   

6.
新的春蚕用品种“2·3×2·3”是四元交杂种,并且两亲是限性品种,虫质强,解舒也好,丝质优。又,两亲是交杂原种,因此产卵性能也好,是能够成为蚕业界所要求的优良品种。关于两亲属限性品种,过去有日131号×中131号(1975年指定取消)和1976年指定的日140号×中140号,都是二元交杂种,作为四元交杂种,这还是第一次。现在的限性品种,雌蚕是形蚕,雄蚕是姬蚕,从四龄起蚕到熟蚕用斑纹来鉴别雌雄是容易的。因此,与其用过去的方法,不如用新品种效率高,经费等亦节省,对蚕种生产上是极其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家蚕限性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尤其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应用也较广泛。我们则在生产方面的应用较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限性蚕品种的健康性差与不易制种的特点较难解决。因此我们把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不低于现行蚕品种,而主要解决好健康性与制种问题作为育成实用限性品种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染色体工程将常染色体上的标志基因转座到W性染色体 ,育成实用限性蚕品种。推广限性蚕品种 ,实现专养雄蚕 ,可以有效提高叶丝转化率 ,改善茧丝品质。应用茧色限性品种和斑纹限性品种 ,丝茧育可实现雌雄茧分别利用 ,提高生丝利用价值 ;种茧育可提前预知雌雄比例 ,节省削茧鉴蛹用工 ,降低蚕种生产成本 ,提高蚕种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 限性斑品种的应用,给生产一代杂交种带来方便,使蛹期鉴别雌雄,变成蚕期进行,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少发生错误。限性斑品种,即表现为雌个体有斑纹(普斑),雄个体无斑纹(白蚕)。它的改良就是用日系限性斑系统的品种作为母体,以杂交性状优良,需要改良为限性斑品种的日系品种作为父体,进行杂交、分离、选择,最后达到改良的目的。从选育  相似文献   

10.
家蚕限性系统是通过诱变手段,使载有显性标记基因的常染色体或Z染色体的部分片段易位于W染色体上,然后与对应的具隐性性状的雄蚕交配,后代自交构成一个系统,使这些显性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出现在雌体,从而育成各种限性性状的蚕品种。限性系统的育成为家蚕育种提供了新的素材,其中斑纹限性系统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它限性系统的应用研究也正方兴未艾。本文主要讨论了各限性系统的获得经过及应用前景,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的部分限性品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1.
夏秋用双限性家蚕品种1303×1302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限性基础材料,采用连续回交的育种方法,育成了夏秋用双限性家蚕品种1303、1302。新品种经高温多湿定向选育,抗逆性强,健康好养,万蚕产茧量18.39 kg,茧丝长1180.5 m、解舒丝长968.8 m、解舒率82.04%,鲜茧出丝率17.92%,洁净96.0分。新品种具有可利用幼虫斑纹区分雌雄的特性,可作为生产优质蚕种和雌雄分缫茧丝的专用蚕品种。2005年该品种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就家蚕限性品种种类、目前育成的主要限性品种以及国内外限性育种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在家蚕生产中的应用与前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采用杂交育种法,经多代的培育和选择,育成了中系斑纹限性品种“75新”与广西蚕研所引进种“7532”配成一对夏秋品种。经二年实验室共同鉴定、三年省农村生产鉴定、二年农村生产试养,成绩良好,倾向一致,主要经济性状超过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苏_3·秋_3×苏_4。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日益扩大和严重,为此,很多蚕区养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为了适应农村养蚕环境的新变化,我所又育成了一对夏秋用抗氟性较强的新蚕品种——秋丰×白玉。秋丰×白玉是一对中系为斑纹限性、日系为白蚕的单限性品种。我所自1983年起至1987年,在夏、中秋期连续5年对其进行鉴定(表1),其成绩全面优于对照种浙农1  相似文献   

15.
家蚕卵色和斑纹限性品种选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卵色限性品种和斑纹限性品种在蚕业生产上的意义:斑纹限性品种,雌蚕有斑纹是普通斑蚕,雄蚕没有斑纹是姬蚕,在良种繁育上,可以利用斑纹的有无来识别蚕儿的雌雄,可以提高蚕种场雌雄鉴别的劳动工效,降低蚕种的生产成本。至于卵色限性品种是黑卵雌,  相似文献   

16.
采用杂交、回交与系统选育等方法,将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夏秋用素斑(姬蚕p)家蚕品种夏芳、秋白改育成2个斑纹限性家蚕品种,从而可依据2个品种雌、雄幼虫差异明显的斑纹,使蚕种生产过程易于鉴别雌雄。经多代定向选择培育,育成的2个斑纹限性家蚕新品种蜀63、限16的主要经济性状超过夏芳、秋白,并组配成春秋兼用双限性杂交组合蜀63×限16。经四川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表明,蜀63×限16具有健康好养、茧丝品质优良的特点。春季虫蛹率96.65%,茧层率23.76%,万蚕收茧量20.02 kg,茧丝长1 206 m,解舒率76.11%,洁净93.10分;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解舒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提高1.11%、3.77%、2.07个百分点,洁净也优于对照品种。秋季虫蛹率94.07%,茧层率23.10%,万蚕收茧量18.31 kg,茧丝长1 140 m,洁净93.00分;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与对照品种夏芳×秋白相当,解舒率、洁净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4.02个百分点、4.69分。蜀63×限16于2015年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四川省及西南蚕区的春季和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家蚕中、日系(?)纹限性优良品种的培育新方法。中系限性品种的培育是用中系非限性雄与中系限性雌连续回交的方法;日系限性品种的培育则是采取日系限性普斑雌直接与日系非限性雄杂交的方法。并通过同时成对培育,效果好,且可缩短蚕品种育成年限。  相似文献   

18.
李建君  杨忠生  贾晓虎  曲凌云  杨玉梅  熊国林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21-23
从2015年开始,采用杂交、回交、系统选择等育种手段,通过连续多年不同季别的选育,育成了抗逆性强、丝质优、易养易繁的夏秋用限性褐圆斑纹蚕品种“0833×0816”。利用该品种褐圆斑限性性状,在3~4龄分养雌雄蚕、调节雌雄蚕饲养比例,缓解种场鉴蛹熟练技工缺、时间紧张等矛盾,达到提高杂交率和繁育系数的目的。同时,基地蚕农使用该品种可分开饲育、售茧,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  相似文献   

19.
用多元杂交方法,育成蚕卵无胶着力兼斑纹限性基础品种9357、9214等,其综合经济性将达到实用水平,并配成四元杂交种在农村试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正>1选育推广双限性蚕品种的意义家蚕斑纹限性品种是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将常染色体上的斑纹(色泽)标志基因转座到W性染色体上育成的特殊性状蚕品种,能根据幼虫的斑纹体色区分雌雄,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我省蚕种年发种量在205万盒左右。如此大的年生产任务,对于蚕种场来说,其削茧鉴蛹工作耗资巨大是可想而知的。在技术性强的制种环节,技术、劳力极度紧缺,特别是削茧、鉴蛹时容易出现差错,使种蛹伤耗造成损失,或雌雄分离不彻底制种时出现纯对面影响蚕种质量,进而影响蚕农的收入和茧丝质量。若蚕种场繁殖斑纹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