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 发病情况  3个种鸭场分别存栏父母代肉种鸭70 0 0羽、5 5 0 0羽、2 0 0 0羽。均按肉种鸭免疫程序进行了鸭瘟 -鸭肝炎二联活疫苗、种鸭大肠杆菌铝胶苗、鸭巴氏杆菌蜂胶苗的免疫。发病前产蛋率分别为85 %、83 %、89%。投喂某饲料厂生产的高峰蛋鸭饲料后 3天开始发病。喂该批饲料的鸭群发病率达1 0 0 % ,死亡率 1 %~ 3 % ,而未喂该批饲料的周围鸭场及同场其他鸭群未见发病和死亡。2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鸭精神沉郁 ,食欲明显下降 ,采食量减少 3 0 %~ 40 %。产蛋率以每天 5 %~48%的速度下降 ,最低降至 2 5 %~ 3 0 % ,小蛋、沙壳蛋明显增…  相似文献   

2.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鸭的传染病。 1 999年桐乡乌镇、河山的大部分养鸭专业户都发生了该病 ,现报告如下。1 发病特点 发病日龄 :多见于 1 0~ 35日龄 ,最早 5日龄 ,病程 2~ 7d。发病无季节性。多发于肉鸭。据调查乌镇 1 5户养鸭户有 1 2户发病 ,河山有 90 %养鸭户发病 ,发病率5 0 %~ 70 % ,死亡率 2 0 %~ 80 %。2 临床症状 病鸭咳嗽、缩头、鼻孔有较多粘液流出 ,体温 43.5℃ ,排绿色稀粪 ,共济失调 ,肉鸭均匀度差 ,部分成僵鸭。主要病变为纤维性浆膜炎 ,肝肿大、淤血、表面覆有一层黄白色纤维性膜 ,…  相似文献   

3.
1 流行情况所有病例均来自安徽当涂县两乡镇 ;蛋鸭发病 ,而当地鸡及其它品种鸭未见发病 ;感染和流行一般是从当年 10月至次年 1月 ,70~ 3 0 0日龄鸭均易感 ,每日有 0 1%~ 2 %的鸭发病 ,0 1%~ 2 %的鸭死亡 ;用过痢特灵、喹诺酮类药均未见效。2 临床症状本病多取急性过程 ,多数病鸭在 2 4h内死亡 ,少数病鸭2 4~ 48h死亡。有些鸭晚上吃食正常 ,第 2天即死于圈内。病鸭不食、能饮、头后缩、呆立、垂尾、无力、死前头垂地 ,死后口有浊水流出 ,气味极大。3 剖检病变打开体腔可闻到恶臭 ,剖开肠道臭味更大 ;肠道 (十二指肠最明显 )出血、…  相似文献   

4.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某养殖户饲养的70多只雏嘉积鸭出现以咳嗽、张口喘气、迅速消瘦、突然窒息死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病鸭发病日龄在7~30日龄之间,发病率为10%~15%,其致死率达65%以上。发生本病后的鸭群个体生长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5.
<正>多流行于冬春季的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鸭急性接触性传播病。主要以运动失调、转圈、两脚痉挛后踢,头向后背等神经症状为特征。病程急促,发病急,传播快,常在发病后3~4天内死掉。但仅是流行于鸭雏期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故又称雏鸭病毒性肝炎,尤其1~2周雏鸭最易感,发病多,其中个体大,强壮的鸭子死亡率高,常在57%~95%左右,是威胁养鸭业的一种严重的疾病,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毒者。2005年9月份,我站接诊该病病例达60余起,发病鸭群死亡率一般在5%~50%之间,最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可达90%以上,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本文通过对某鸭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防治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霍乱都是鸭的常见传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 ,鸭霍乱则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中既可以单独发生 ,又常见混合感染。1 发病情况2 0 0 0年 4月 ,潍坊某鸭场鸭大批发病 ,发病鸭日龄在 6 0日龄以上 ,多数在 6 0~ 70日龄之间。经调查本病传播较快 ,鸭群中几只鸭子发病后 ,不断出现新的病例。鸭舍地面潮湿 ,有刺鼻气味。在投放抗生素后病情有所好转。本病的发病率在 6 %~1 0 % ,致死率在 6 0 %左右。2 临床症状病鸭早期眼和鼻有较多分泌物 ,轻度咳嗽和打喷嚏 ;排绿色稀粪 ;部分鸭出现脱肛…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并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  相似文献   

10.
2019年7月,广东省惠州市某鸭场饲养的60日龄青年麻鸭群发病,发病率高达80%,病死率为3%~4%。发病鸭群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发热、软脚、排黄绿色粪便,后期消瘦,部分鸭表现神经症状。经实验室确诊,引起该场鸭群发病的病原为禽坦布苏病毒,本文就该起病例的诊断作详细报告,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泰安市周围几个乡的养鸭专业户相继暴发了一种以病鸭呼吸困难、腹泻、共济失调等症状为主的疾病 ,给养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经实验室诊断最后确诊为鸭巴氏杆菌病 ,现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该病自 2 0 0 0年入夏以来 ,相继在上高乡的几个养鸭户爆发。肉鸭一般在 10~ 13日龄突然发病 ,也有的在 2 0~ 2 2日龄发病。发病率 84%以上 ,死亡率达 95 % ,病程一般持续 2~ 6d ,大部分在发病后 3~ 4d死亡。有一个村的两个养鸭户每月进肉鸭 5 0 0只 ,发生该病后 ,出栏时仅剩七、八十只 ,经济损失严重。2 临床症状病鸭表现…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1病原鸭肝炎病毒(DHV)。2流行特点主要是出壳后2~3天到3周龄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以上,7~21日龄死亡率50%左右。4~6周龄也有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主要发生于中小鸭阶段,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软脚,拉黄、绿色粪便,有时带有血色, 个别有神经症状。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 5%~75%,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以冬春季节为  相似文献   

14.
鸭瘟和鸭霍乱是鸭的两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这两种传染病常并发流行,加之某些症状又很相似,因此诊断时要注意区分。1鸭瘟和鸭霍乱的区别1.1从流行病学的特点比较,鸭瘟仅引起鸭、鹅自然发病,流行期比较长,当鸭瘟传入一个易感鸭群时,一般在3~7d后开始出现零星病鸭,再过3~5d后才开始大批发病,整个流行过程可达半个月至一个月,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而鸭霍乱在各种家禽包括鸭,鸡,鹅、火鸡和鸽均可感染。病程短促,病程一般在数小时至2d内死亡。雏鸭常呈流行性发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鸭多为散发性流行,其流行呈间歇…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3~ 6月 ,本市占陇、南径等养鸭、鹅较集中的乡镇饲养的狮头商品鹅、本地乌鸭中发生一种导致机体体质消瘦的慢性消耗疾病 ,病程长者出现拉稀 ,最后死亡 ,经现场调查及剖检诊断 ,确诊是绦虫病 ,报道如下。1 发病情况及症状 多以专业养鸭、鹅户的鸭、鹅同时发病为主 ,具有群发性。鸭、鹅都养在近沟河的平原地带田地有水草地 ;鸭、鹅可自由走动混养。鸭、鹅发病时 ,精神萎靡、行动迟缓 ,身体逐渐消瘦 ,体重减轻 ;发病后期 ,病鸭病鹅长时间伏卧不动 ,拉稀 ,消瘦 ,死亡。死亡时叫声嘶哑 ,死亡率少者 1 0 % ,多者达 40 %~ 5 0 % ,许多…  相似文献   

16.
雏鸭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6月 ,我县托古乡某养鸭场饲养的 1 50 0只 5日龄雏鸭部分发病 ,2d后 ,发病雏鸭逐渐增多 ,发病后 3~ 5d死亡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雏鸭大肠杆菌病。1 发病情况该养殖户于 6月 5日从外地购进 1日龄雏鸭 1 50 0只 ,放在自家屋子内育雏。于 6月1 0日开始发现有 30多只雏鸭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拉稀粪 ,到 6月 1 6日共发病 52 3只 ,发病率 34 2 % ;死亡 30 1只 ,死亡率为 2 0 %。2 临床症状病雏鸭精神沉郁 ,不吃食 ,缩颈离群 ,衰弱无力 ,站立不稳 ,头向下弯曲 ,喙触地 ,流涎 ,流泪 ,喘气 ,喉头发出…  相似文献   

17.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科的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二类传染病之一.前几年,很少爆发大型鸭瘟,而且及时的预防措施一般能防止鸭瘟的流行和发生.2000年以来,一种新型鸭瘟已在我省的几个地区流行,且呈爆发性,其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与传统鸭瘟相同,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根据对这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高达50%~80%.由于目前对该病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而给我省的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这一“新型鸭瘟”(暂命名)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原分离与培养、电镜观察及国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朱琳 《山东畜牧兽医》2012,33(5):103-104
1流行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该病是危害养鸭业重要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少见发病,冬春阴冷潮湿天气尤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通过皮肤伤口感染而发病。2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鸭的光过敏性疾病是指鸭采食了饲料中含有的光过敏性物质后,长时间在阳光的直接照射后出现的一种特征症状的疾病,主要是鸭身体无毛部位如鸭咀甲背面、鸭蹼表面受阳光直接照射而出现水泡及溃疡。现将几年来观察并对该病进行探讨性治疗而取得的诊疗方案报道如下:1流行情况该病发病时间一般在5~10月阳光较充足季节,发病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是周边相邻的几个养鸭场,而且往往都是吃同一个饲料加工厂提供的鸭饲料。发病鸭品种一般都为北京鸭杂交的商品肉用鸭。发病日龄一般是25日龄左右。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往往低于5%,而且死亡的都是…  相似文献   

20.
广东部分地区发生"新型鸭瘟"的初步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初,首先在广州市花都区发生一种以肿头、脚软、流泪、拉绿色稀粪及消化道泄殖腔溃疡、肝脏出血和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4月份该病在佛山、惠州、肇庆、湛江等地区多个鸭场暴发。发病多以20~30日龄的樱桃谷鸭或北京鸭为主,个别种蛋鸭(麻鸭)场也有发病。发病率50%~100%,死亡率60%~90%。成年鸭很少发病。常规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且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治疗无效。因其临床症状和病变与鸭瘟相似,故命名为“新型鸭瘟”。现将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