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冯博 《长江大学学报》2013,(6):137-138,143
宋芳屯油田南部葡萄花油层储层发育差,注采难度大,目前处于低效开发阶段。以芳156区块为例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分析已加密区开发效果,具体阐述综合挖潜措施,即对优化井网开展加密调整、对优化井型部署水平井和对老井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井网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统一考虑新老井,完善注采关系,充分挖掘剩余油,可以达到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增加可采储量的目的,同时能为编制同类区块综合调整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长垣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断层附近成为主要的剩余油富集区。利用井震结合精细断层解释成果,分析了断层附近潜力部位,采取部署高效井及相应配套调整措施,高效井设计思路由原来"躲断层"向"贴断层、保注采、整体配套调整"的方向转变,取得了较好的开发调整效果,拓宽了特高含水期油田挖潜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3.
喇嘛甸油田钻井中的地质风险分为地层异常高压、浅层气及气顶气发育、嫩二段及油层套损、井壁坍塌以及浅层套管腐蚀等5大类。这些风险导致钻井中时常出现油气侵、井涌以及井壁坍塌等复杂情况,部分油水井生产中油层套管损坏,浅层套管腐蚀。这些增加了钻井及生产成本。根据设计井与周围油水井和断层的位置关系,结合注采情况,识别出由于受断层遮挡、油层注采不平衡、注水井套损等因素引起的地层异常高压区;利用钻井录井中的油气显示,结合测井曲线划分浅层气以及气顶气区。针对存在的地质风险,提出了钻井地质设计中需采取的措施,为进一步指导钻井设计和施工风险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建立的反映断层附近注采关系特点的概念模型并结合渗流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了断层附近剩余油的影响因素。断层避让距离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井网形式和井距对剩余油分布也会产生影响。在断层避让区域,井距越小,相同含水率时的采出程度越低,注入水突破油井排的最大距离约等于井距之半。根据水平井方案优化计算结果,利用水平井挖潜断层附近剩余油时,水平段应尽可能靠近断层,可以最大程度动用边部剩余油,井网形式要根据该区域原井网实际情况,选用联合井组或水平井井组。  相似文献   

5.
剩余油类型识别是油田开发后期井网综合调整挖潜的关键。目前,开发动态分析人员往往不能直观、精准、快速的识别剩余油类型,明确挖潜方向,编制挖潜方案。综合考虑油层发育状况、油藏数值模拟、井组注采关系、动态监测资料等剩余油类型主要控制因素,自主编制单砂体注采关系计算程序及与Gptmap软件接口程序,实现数据共享,成功绘制剩余油综合图幅,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剩余油类型,为动态方案调整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剩余油类型制定个性化挖潜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庆萨南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开发面临储采失衡的矛盾日趋严重。为保证可持续开发,应用井震联合技术搞清过渡带四条带外扩区域构造储集层发育状况,进一步落实外扩区开发潜力。根据过渡带地区储集层发育特点,优选适合油水过渡带的合理注采井距、加密调整布井方式。在典型区块实施加密调整,增加可采储量19.6×10~4t,按照研究区开发模式,可在萨南油田西部过渡带四条带及外扩区3.98km~2推广应用,为过渡带外扩挖潜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驱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注采系统不完善、注水调整难度大以及油层动用差异大、特别是薄差层动用厚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四个精细"的研究方法,即以精细油藏描述为主的分类研究、以精细注采系统和精细注采结构调整为主的分类调整研究、以精细油田生产经营为主的精细管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精细"的研究实现了完善注采系统、提高油层动用厚度的效果,解决了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控水挖潜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的问题,为特高含水后期改善开发效果、实现控水增油提供了挖潜依据。  相似文献   

8.
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龙虎泡大安阶地的龙虎泡油田受储层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影响,开发效果逐年变差,表现出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自然递减率上升的问题。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应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不同剩余油类型的油水井对应调整方式,通过室内岩心驱替试验得到不同渗透率储层的合理注采调控参数。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水驱综合挖潜技术后,含水上升速度和自然递减率下降,注采剖面得到调整,提高了储层动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9.
孤岛油田南区是被断层复杂化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主要特点是断层多、油层发育差、出砂严重、停产、低液井多。为提高注聚效果,综合运用了构造精细解析技术、储层构型研究技术、储层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干扰试井分析技术对油藏进行再研究认识;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注采关系,加大低液井治理力度,强化提液引效,控制窜聚,使二类注聚油藏取得了一类油藏的注聚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敖南油田低产低效井及高含水井多、措施增油难度大、注水压力上升快及欠注井多等矛盾,提出了减少低效无效循环,合理进行产液结构及注水结构调整的方法及原则,并对注采结构优化及产液结构调整过程中水驱挖潜方法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合理进行注呆结构优化、有效实施增产增注措施及科学引进控水增油新技术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于注水开发的非均质砂岩油田,只有搞清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挖潜措施,提高油田开发水平。针对喇萨杏油田非均质严重、开发时间长、含水率高的特点,首先在检查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影响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式的两大主要因素;其次以精细地质研究和渗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井间非均质性的注采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最后将注采关系与剩余油评价结果相结合,发展了特高含水期的10类剩余油潜力类型和4种调整潜力的快速评价方法。提出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人为影响少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水驱砂岩油田的剩余油潜力类型及挖潜措施的研究。S 开发区 B1区块的评价表明,特高含水期以零散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为主,挖潜措施主要是堵水和压裂,现场实施取得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赵斌  李云鹏  田静  王芝银 《油气储运》2012,31(3):211-214,218,247
以适于建造地下含水层储气库的某区地质资料为背景,采用气水二相渗流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对含水层储气库在注采气过程中储层平均压力和气泡体积的变化特征,以及储层构造特征、储层非均质性、注采方案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存在压力相移现象;对于储层岩性特征为层状分布的含水层,应分层注采和分层管理;用泡沫作为气驱前缘可提高严重非均质性单一储层气体的波及效率;在注气过程中应注意利用重力排驱机理,采用合理的注气工作制度有利于储气量的提高;储集层在断层或断层与断层交接的部位是发生气体泄漏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14.
宝浪油田套管损坏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浪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断层及微裂缝发育,地层胶结疏松,地应力高,生产过程中措施作业频繁,导致套管损坏的因素比其他油田要复杂的多。从宝浪油田套管损坏井的特征入手,在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等方面开展了套管损坏机理研究,由此提出了钻井、完井和注采、措施作业等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上某油田8井区构造复杂、断层较发育,主力油组产能不足,前期实施了注水开发。采用示踪剂监测技术,对 D4、D13井加注示踪剂,现场监测了 D8、D12采油井示踪剂浓度,测试了井组注采对应关系、前缘水线推进速度等参数。结果表明,D4井与 D8、D12井在 M2Ⅳ油组上连通,水驱前缘推进速度分别为38m/d 和14.3m/d,向 D8井推进速度较快;D4井 M2 V 油组注入示踪剂 Ho,D13井 M2 V 油组注入示踪剂 Lu,D8井、D12井均未见采出,表明其断层封闭不连通。运用数模预测软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模预测与现场监测趋势相吻合,为该类型海上断块油藏的开发措施(布井、堵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注采动态模拟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枯竭气藏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模拟的优化模型为基础,在满足城市调峰量和库内各井井口压力限制的条件下,取储库内平均地层压力变化极小值为目标函数,科学分配各井最佳注采量,为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优化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例举了算例,分析了其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地下盐穴储气库库容量大、运行时间长、注采运行频繁,针对储气库周期注采运行稳定性的分析至关重要。以中国某地下盐穴储气库为例,根据实际注采运行数据,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注采运行过程,通过分析盐岩扩容损伤、塑性区分布、水平位移、体积收缩率,得到了盐岩性质、矿柱稳定性、注采气对腔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年的周期注采后,盐腔周围未发生扩容损伤破坏,安全系数大于5;两腔之间矿柱塑性区未发生连通,矿柱稳定;盐腔体积收缩率最大为1.78%,腔体的年体积收缩率符合安全标准,储气库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储气库运行损耗微观机理是研究水驱气藏储气库周期注采过程储层水侵伤害的关键。针对储气库高速注采运行水体往复运移对储集空间动用效率的影响,结合储气库周期注采模拟核磁共振、微观可视化模拟技术,分析储气库微观孔隙中两相流体分布及运移特征,量化分析地下储集空间动用特征,评价水驱气藏储气库注采运行损耗微观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气水过渡带是水驱气藏储气库注采运行发生损耗的核心区域,气水互锁作用与储气库的注采损耗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水驱气藏储气库注采运行方案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与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某煤矿采煤工作面前伏正断层为背景,建立了采动影响下前伏断层活化突水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前伏断层岩体的应力、位移、塑性区和孔隙水压力随工作面回采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前伏正断层采动活化导水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在距离采煤工作面70 m~10 m时间范围时,位于工作面前方的岩体会产生显著的应力集中区,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为2.5;(2)工作面回采至距离断层40 m~10 m时,断层最大位移达到100 mm,出现了显著的断层活化现象;(3)当断层距离采煤工作面小于10 m时,断层与采空区产生导水通道,易发生突水事故。  相似文献   

20.
束鹿凹陷发育有西部斜坡潜山带和东部陡坡潜山带,以侵蚀山、断块山、褶皱-侵蚀山为主。区内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别为不整合面及断层输导体、基底断层发育及其演化、基底岩性等3个方面,其中不整合面及断层输导体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基底断层发育及其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的形成与发育、基底岩性控制了潜山储层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结合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出束鹿凹陷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陡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