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白楠、紫楠、桢楠、浙江楠、闽楠5种楠属植物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其外观形态特征和表皮细胞结构,分别测定其叶面积、滞尘液的p H值和EC值及重金属元素Fe、Cu、Pb、Cr、Cd含量等指标,综合评定5种楠属植物滞尘能力的大小。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叶片上表面均无毛,下表面有短柔毛或长柔毛;其叶片表皮细胞大小不一,白楠最大,桢楠最小;叶片面积紫楠最大,桢楠最小; p H值紫楠最大,闽楠最小; EC值桢楠最大,紫楠最小;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初步判定其滞尘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桢楠浙江楠白楠紫楠闽楠。  相似文献   

2.
以白楠、闽楠、浙江楠、紫楠和桢楠5种楠属植物的叶片为材料,对其形态进行综合性分析和比较;运用高光谱技术,对5种楠属植物的叶片进行光谱的采集和提取,用逐步判别法筛选出特征波段,结合Fisher线性判别方法,构建判别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白楠、浙江楠和紫楠存在明显差异,较容易区分,闽楠和桢楠形态较为相似,仅凭借叶片形状、大小、叶片表皮毛附着情况很难区分,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以甄别。5种楠属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波段主要集中在300~1 100nm;在波长530~580 nm会出现一个反射波峰,反射波峰值的大小顺序为白楠闽楠桢楠浙江楠紫楠。判别分析模型能够将这5种楠属植物较为准确的区分开来,为快速进行楠属植物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楠属(Phoebe Nees)5种植物竹叶楠[Phoebe faberi(Hemsl.)Chun]、浙江楠(P.chekiangensis C B Shang)、闽楠[P.bournei(Hemsl.)Yang]、楠木(P.zhennan S.Lee et F N Wei)和紫楠[P.sheareri(Hemsl.)Gamble]叶片中油细胞与黏液细胞的形状、直径、分布密度以及在叶肉中的具体分布。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叶片中油细胞均为圆形,直径20~35μm;黏液细胞多为椭圆形,长轴直径30~75μm。2种细胞的分布密度在某些种类之间差异显著。从叶片横切面观察,5种植物的油细胞和黏液细胞均分布于栅栏组织,且靠近上表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浙江省庆云县范围内楠属Phoebe植物野生资源,以期为楠木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采用样方法每木检尺对庆元县域范围的野生楠木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其分布数量、分布格局、生境及居群状况。  结果  庆元县域楠属植物有浙江楠P. chekiangensis、闽楠P. bournei、紫楠P. sheareri等3种,分布点23个,覆盖9个乡镇街道。浙江楠和闽楠多分布于800 m以下,紫楠水平分布跨度最大,垂直分布可达1 250 m,但种群植株数量少。现有居群多存于村旁风水林或人为干扰较少的保护区,楠木群落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为壳斗科Fagaceae和樟科Lauraceae树种。  结论  庆云县楠木野生资源稀少,亟需保护,人为活动频繁及楠木自身光需求特性是导致濒危的主要成因。表5参21  相似文献   

5.
徐阳  徐蕾  李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82-10283,10355
[目的]对3种楠属植物楠木(Phoebe zhennan)、利川楠(P.lichuanensis)和闽楠(P.bournei)叶片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方法]大样本、随机取样测定成株叶片的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结果]闽楠的叶片宽度显著小于楠木和利川楠。3种植物升片长度、宽度、面积和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楠木〉利川楠〉闺楠。3种植物叶片的生长规律均可由多种函数形式较好地表达,在最佳的拟合方程中,楠木、利川楠和闽楠的叶片在宽度与长度的关系上均呈异速生长规律;在干重与面积的关系上,楠木呈同速生长关系,利川楠及闽楠呈异速生长规律。[结论]同属不同植物种间叶片的生长规律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识别樟科植物的能力,利用该仪器采集10种樟科植物叶片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建立便携式近红外光谱识别模型。以樟科樟属的普陀樟、银木,润楠属的滇润楠、刨花楠、红楠,楠属的闽楠、桢楠、白楠、紫楠、浙江楠1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其叶片光谱,经主成分分析、光谱预处理、光谱匹配等步骤,初步建立5种楠属植物便携式近红外光谱识别模型。依次将3种润楠属和2种樟属植物叶片光谱信息加入模型,对模型进行升级和扩充,最终建立3个模型,分别记为:模型1(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模型2(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刨花楠-滇润楠-红楠)和模型3(闽楠-白楠-紫楠-浙江楠-桢楠-刨花楠-滇润楠-红楠-普陀樟-银木),以此探究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识别10种樟科植物的能力。利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Savitzky-Golay平滑求导法和Normalize Range归一化范围预处理后所建模型均具备较好的性能,识别率分别达到99.65%、99.34%和99.71%。利用未知样品检验模型的识别效果,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对未知样品的识别率分别为98%、97.5%和99%。结果说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成功识别10种樟科植物,为樟科植物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楠木又名闽楠,为樟科常绿大乔木,分布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叶互生,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下面被柔毛,网脉致密,呈网格状。圆锥花序腋生,被毛;花被片6片,卵形,绿白色,两面被短柔毛;雄蕊9个,被柔毛。果椭圆形或长圆形。花期4月,果期11 ̄12月。楠木树干高大通直,胸径粗大,木材耐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湖省北远安县野生楠木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特征,完善宜昌地区野生楠木资源分布记录。  方法  采用样方法对湖北省远安县的鸣凤镇、花林寺镇、嫘祖镇的野生楠木群落进行实地考察,记录野生楠木的种类分布和生境条件,并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调查区内野生楠木类植物有5种,包括楠属Phoebe植物2种,分别为白楠 Ph. neurantha和竹叶楠 Ph. faberi;润楠属Machilus 植物3种,分别是宜昌润楠 M. ichangensis、刨花润楠 M. pauhoi和多脉润楠 M. multinervia,其中多脉润楠和刨花润楠被初步确定为远安县新分布记录种。②调查区楠木类植物群落的维管束植物共有73种,隶属于35科61属,其中21科为单属单种。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分布最多,地下芽和地面芽植物较少;物种胸径级主要为Ⅲ级(5.0 cm ≤ DBH<7.5 cm)或Ⅳ级(7.5 cm ≤ DBH<22.5 cm),有少量Ⅴ级(DBH≥22.5 cm)树种。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s)和均匀度指数(Jsw)在3个乡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湖北省远安县野生楠木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群落结构合理,区域内野生楠木资源现状较好,但应进一步加强保护。图3表3参28  相似文献   

9.
鳜鱼咽部味蕾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鳜鱼咽部味蕾的超微结构。鳜鱼的味蕾主要由暗细胞、明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每个明细胞被暗细胞所环绕,而整个味蕾与周围的表皮细胞有明显的区别。暗细胞、明细胞约占味蕾的4/5。暗细胞多为不规则形状,且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明细胞的形状则较规则,核多为卵圆形,细胞质中分布着内质网及细长形的线粒体;基底细胞位于味蕾的基部,细胞核大。在暗细胞和明细胞的顶端(游离面)有绒毛状的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鹅绒藤属(萝藦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13种及1变种分布于中国的鹅绒藤属Cynanchum(萝藦科Asclepiadaceae)植物叶表皮进行观察,以了解鹅绒藤属植物叶表皮细胞轮廓、角质层纹饰、气孔器形状与外拱盖内缘、毛被等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鹅绒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具有较高的多态性,而在特定类群中也有相似性,体现在表皮细胞轮廓多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数种类上表皮气孔不明显,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且多数气孔形状为非内陷或浅内陷,气孔外拱盖内缘多为浅波状,上、下表皮均具有较厚角质层,多数种类叶上、下表皮均无毛.叶表皮形态学结果支持将刺瓜C.corymbosum、海南杯冠藤C.insulanum和线叶杯冠藤C.insulanum var.lineare放在同一个组.  相似文献   

11.
以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叶柄中部的横切面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润楠属植物中部叶柄的横切面形状可分为Ω形和马蹄形2种,上部叶柄形状可分为内凹和外凸2种,叶柄表皮细胞有长方形和近圆2种,维管束长宽比、叶柄长宽比以及下表皮到维管束相对距离比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均可作为12种润楠属植物鉴定的辅助依据,且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在润楠属植物分类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斛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石斛属6组28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观察,结果如下:顶叶组、石斛组、叉唇组、黑毛组和草叶组叶片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剑叶组刀叶石斛叶片两面表皮均有气孔;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以多边形为主;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毛状体。研究结果表明:对石斛属植物而言,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及密度都属于比较相似的性状,难以作为属下分类的依据;气孔大小及形状、毛状体类型及分布表现出较稳定的差异,可作为组与种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石蜡切片法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喀什霸王(Sarcozygium kaschgaricum Boriss)叶片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喀什霸王叶片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但栅栏组织分布于叶片的上下表皮内方,为等面叶。从叶片横切面上看,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的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外壁角质层较厚,上表皮角质层较下表皮的厚,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仅分布在下表皮上,微下陷;叶肉组织发达,栅栏组织由1~2层圆柱形细胞组成,其外层细胞转化为异细胞,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约为1∶2,海绵组织位于叶片中央,细胞呈凌乱分布下表皮内具有1~2层由异细胞组成的下皮层;主脉发达。以上特征均反映出植物结构与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野生花卉,丰富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的基础资料,试验对引种栽培的大火草进行了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其叶片解剖结构和种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火草的叶片为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上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成浅波浪状;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型,垂周壁浅波浪状,平周壁平滑。上下表皮均被毛。气孔器在下表皮有分布,为不规则型;保卫细胞肾形,不具副卫细胞。其果实为聚合瘦果,球形;种子小,褐色椭圆形,有细柄,密被棉毛。大火草种子的千粒重为0.3163 g。  相似文献   

15.
红花檵木是一种在园林绿化上广泛应用的彩叶植物,叶色夏季会出现"返青"现象,导致观赏价值降低。对红花檵木的红叶、转绿后的绿叶和回复突变的绿叶以及原变种檵木的叶片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①檵木及其变种红花檵木的不同叶片中表皮毛均为单细胞型,有单根型的,也有2~多根表皮毛1束型的,以1~4根1束的表皮毛类型为主,表皮毛的分布下表皮均多于上表皮;②表皮毛的分布规律檵木与红叶相似,转绿与复绿相似,红花檵木转绿后表皮毛的数量下降60%以上;③红花檵木叶片转绿后上表皮细胞显著缩小,下表皮和气孔器略微增大,气孔指数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金盾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93-1095,1097
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更新层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包括环境适应性、抗逆性、生长特性、经济性状、生态恢复等5个方面,覆盖了耐庇荫能力、耐贫瘠能力、耐干旱能力、抗火性能、抗病虫害能力、速生和丰产性能、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干材特征、改良土壤能力和生态结构稳定能力等11个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南方常见的34个造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南方红豆衫、闽楠、紫楠、黑壳楠、栲树、甜槠、光皮桦、西南桦和红锥等9个树种为林下更新I级(最适宜)树种;木荷、火力楠、枫香、乳源木莲、深山含笑等18个树种为林下更新Ⅱ级(较适宜)树种;柳杉等7种树种不适宜林下更新。  相似文献   

17.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桑属(Morus.)8个种叶表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桑属植物上表皮细胞排列规则,形状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较窄长,排列不规则,垂周壁微波状起伏。桑叶上、下表皮有非腺毛、腺毛、钟乳体等附属物的分布。桑叶栅栏组织细胞的排列相对紧密且规则,而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散且不规则,叶肉细胞中还有大量晶体,钟乳体形状多样,上下表皮中都有分布。气孔器仅分布在叶下表皮,属于无规则型,气孔圆形或椭圆形。气孔面积、气孔形态及表皮毛等特征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桑属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桑属植物叶表皮特征作为该属种间鉴定的指标是可行的,但是依据某个单一的形态特征形状,并不能将各个种之间完全区分开,应该综合多种形态性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藿香叶表皮毛的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药用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叶片表皮毛被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藿香的叶表皮有3种形态显著不同的毛,包括非腺毛、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腺毛和非腺毛在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分布。腺毛的发育在叶片发育早期就已经完成,其密度随着叶片的发育而减小。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都具1个基细胞、1~2个柄细胞和头部。成熟的盾状腺毛的头部由12个分泌细胞组成;头状腺毛头部由1或2个分泌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前胡属6种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观察, 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前胡(P.praeruptori)的叶片气孔仅存在于下表皮,红前胡(P.rubricaule),松潘前胡(P.songpanens),长前胡(P.turgeniifolii),滇西前胡(P.delavayi)和刺尖前胡(P.elegans)的叶片两面表皮均有气孔;气孔类型均为不规则形;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浅波状和深波状;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在属内种间,尤其是在近缘种间有所差异,可以作为鉴别特征。六种前胡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海拔高度上两种蒿属植物叶表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五台山地区不同海拔的两种蒿属植物长梗米蒿(Artemisia giraldii Pamp.var.longipedunculata Y.R.Ling)和南牡蒿(A.eriopoda Bge.)的叶表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A.giraldii和A.eriopoda的叶背腹两面均有T-或Y-型毛,两种植物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或多角型,垂周壁式样有波状和平直两种;不同海拔的A.giraldii和A.eriopoda叶片两面都有气孔分布,A.giraldii的气孔复体为无规则四细胞型(Anomotetra-cytic)和不等型(Anisocytic),偶见有无规则型(Anomocytic);A.eriopoda多为不等型,稀见无规则四细胞型。发现同种植物叶两面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随海拔升高都有变化;而叶表皮形态、气孔复体结构与被毛类型等在同种内变化不大。这表明叶表皮、气孔复体和表皮毛类型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种属性,而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的变化体现了蒿属植物在不同海拔环境中,对多种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