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GT-power建立某增压柴油机模型,根据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对增压柴油机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压缩比及配气相位时各性能参数的变化,并优化压缩比及配气相位。为此柴油机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4125A柴油机不同海拔高度台架进气模拟试验结果的分析指出:为使柴油机在不同海拔高度上能维持其原有标定功率,柴油机压缩比应随海拔高度同步提高,而且,在保持压力pc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的幅度可以突破原设计范围。并导出了不同海拔高度上柴油机压缩比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压缩比为柴油机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它的变化,不仅影响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影响其启动性能。在设计时每台柴油机都规定了一个最佳压缩比,但在使用中,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其压缩比往往会降低。现将压缩比降低的主要原因以及修理应注意的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效新 《山东农机化》2006,(12):19-19
压缩比是指柴油机汽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它的变化,不仅影响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影响其启动性能。在设计时每台柴油机都规定了一个最佳压缩比,但在使用中,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其压缩比往往会发生变化。现将压缩比降低的主要原因以及修理方法简述如下:一、活塞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的压缩比就是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因此气缸总容积或燃烧室容积的改变都会引起压缩比的变化。发动机的压缩比对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有很大影响,所以对功率和油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压缩比减小,会造成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使发动机的功率下降,油耗增加;压缩比增大,虽然对提高发动机的功率有好处,但会使发动机工作粗暴。 发动机的压缩比,不论是汽油机或柴油机,都是在图纸设计时已经确定好的。汽油机的压缩比一般在5~8之间,柴油机的压缩比一般在14~22之间。4125型柴油机压缩比为16,4115型柴油机压缩比为16.5,CA6102型汽油机压缩比为7.4。  相似文献   

6.
4105防爆柴油机性能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4105防爆柴油机的结构参数及其性能实验结果,建立了工作模型,分析了压缩比、供油提前角和配气相位对燃油消耗率、充气效率、残余废气系数以及动力性能的影响,并对压缩比、供油提前角和配气相位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压缩比、调整合适的供油提前角和配气相位可提高动力性,降低防爆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7.
言车 《江西农机》2009,(5):23-23
下乡进行农机技术服务时,经常有些农机手问,柴油机为什么比汽油机难起动?现将主要原因介绍如下: 1、柴油机比汽油机压缩比大。例如,160F型柴油机压缩比为20:1,1E45F型汽油机压缩比为7.63:1。压缩比大起动阻力大,所以柴油机比汽油机难起动。  相似文献   

8.
压缩比为柴油机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它的变化,不仅影响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还影响其启动性能.每台柴油机在设计时都规定了一个最佳压缩比,但在使用中,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其压缩比往往会降低.现将压缩比降低的主要原因以及维修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压缩比就是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因此气缸总容积或燃烧室容积的改变都会引起压缩比的变化。压缩比对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有很大影响,所以对功率和油耗影响也很大。压缩比减小,会造成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使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压缩比增大,虽然对提高功率有好处,但会使发动机工作粗暴。发动机的压缩比,不论是汽油机或柴油机,都是在图纸设计时已经确定的。汽油机的压缩比一般在5—8之间,柴油机的压缩比一般在14~22之间。4125柴油机压缩比为16,4115柴油机压缩比为16.5。在使用维修中,人们往往重视配气相位、气门间隙、…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安徽农机》2009,(1):26-26
压缩比为柴油机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它的变化,不仅影响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还影响其启动性能.每台柴油机在设计时都规定了一个最佳压缩比,但在使用中,由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其压缩比往往会降低.现将压缩比降低的主要原因以及维修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变径变螺距榨螺参数化线形的基础上,列出了螺齿线形的简化方程。同时,探讨了物料在榨膛内的填充和压榨情况,建立了榨螺体积计算的简便模型,提出了计算压缩比的一种新方法,为变径变螺距榨螺的后续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缸压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光电编码器和Lab VIEW软件,搭建在线缸压采集和实时燃烧分析系统平台,研究HCCI和RCCI燃烧模式的循环波动特性。针对单循环缸压测量过程中的通道效应干扰,基于频谱分析,采用FFT、线性插值法和IFFT等方法相结合的滤波方式,实现共振峰的在线自适应识别与实时滤波,较好地减少了单循环缸压的干扰误差,使单循环的实时燃烧分析成为可能。随后,基于实时滤波后的缸压曲线,计算得到内燃机的最大压力升高率、燃烧放热率、爆发压力等重要燃烧参数。利用程序算法中同步性良好的生产者/消费者运算模式提高数据的共享能力,实现了数据实时运算与数据快速储存的并行处理,提高了燃烧计算的实时性;针对发动机不同工作阶段采用了不同精度层次的计算方法,减少了进排气、压缩和膨胀阶段的计算耗时,在计算量较大的燃烧放热率计算部分,通过适当简化计算公式和公式节点运算模块来提高燃烧系统的实时性。最后,分析了燃烧分析系统的实时性,并进行了燃烧分析系统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3.
以热力学基本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均质压燃式天然气内燃机的燃烧放热率计算模型,并应用此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并对气缸内不同物质的比热进行了详尽的拟合计算,该计算程序以均质压燃式天然气内燃机为基础,也适用于其它燃料的均质压燃内燃机。  相似文献   

14.
为计算出精确的侧隙流量以克服现有方法上的局限性,通过齿侧轮廓精确分析给出不同啮合位置和不同偏移量下的侧隙高度,然后由齿侧全间隙的等效齿廓和真实齿廓分多种方法计算出侧隙流量,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啮合位置处的侧隙流量变化很大,进入困油啮合时侧隙流量最小,退出啮合时侧隙流量最大;在困油压缩区域中,侧隙流量可采用等效齿廓法来计算,但不适用于膨胀区域;孔口流量理论不适宜于侧隙流量的计算,尤其在困油即将终止时以及侧隙值、压差较大时更不可取;任一位置处的齿侧全间隙长度基本保持不变,对于任一偏移量下的间隙值随位置变量的影响很小.同时,得出目前通行的等效齿廓法以及薄壁孔理论不适宜于侧隙流量的计算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种通过压力自适应活塞来实现汽油机可变压缩比的方案,自行推导了其动力学方程,并基于MATLAB/S imu link对该可变压缩比汽油机缸内工作过程进行了建模及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可变压缩比技术可以显著改善汽油机的燃油经济性,也可以避免爆震燃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拖拉机驾驶室安全强度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设计阶段对拖拉机驾驶室的安全强度进行预估,建立了拖拉机驾驶室有限元模型。依据GB7121—86拖拉机驾驶室安全强度验收标准,提出了模拟拖拉机翻车工况计算的有限元加载模式。应用弹塑性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拖拉机驾驶室进行了安全强度预估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基本一致,表明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拖拉机驾驶室的安全强度预估。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高速直升机的动力推进装置,基于螺旋桨片条理论和环量优化设计理论对高速直升机尾推螺旋桨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和气动性能计算.在设计过程中,以高速飞行工况(H=2 000 m,v=400 km/h)为设计点,完成了一款直径D=2.5 m高速直升机尾推螺旋桨的气动方案,给出了螺旋桨桨叶最优环量、弦长以及扭转角分布.基于采用片条理论计算了在不同工况下螺旋桨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该螺旋桨在较宽的前进比范围内均能保持较高效率(η=0.80~0.85).同时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完成了2个典型状态点(静止状态v=0 km/h、高速状态v=400 km/h)的气动性能分析,获取了螺旋桨气动性能参数和流场信息,其中数值计算的拉力系数与效率值与理论计算值相差1%~2%,从而验证了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尾推螺旋桨气动设计方案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ANSYS的汽车结构轻量化设计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建立了基于ANSYS的某型号半挂车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并且进行了模拟实际工况的应力计算和试验验证。从有限元分析结果出发,形成了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提出较为合理的车架轻量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掺黏土和膨润土龄期(540 d)的塑性混凝土三轴受压本构关系。根据定侧压三轴试验拟合不同围压下的塑性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发现(σ1=0.4 MPa,σ2=0.6 MPa)、(σ1=0.4 MPa,σ2=0.8 MPa)中高侧向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基本一致,中高侧向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斜率及峰值压力比(σ1=0.2 MPa,σ2=0.4 MPa)低侧向围压的应力-应变曲线上升段斜率和峰值压力大,此外还提出了塑性混凝土定侧压情况下的峰值割线模量计算公式及三轴受压本构关系模型,为塑性混凝土三轴受压条件下数值仿真分析提供了依据,进一步推动塑性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