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水文研究了游棘蛇鲭在我国南海和黑潮流域的分布。仔稚鱼的主要特征是体长4.70毫米时,可见有上颌骨前刺。体长5.60毫米时才出现背鳍棘和腹鳍1棘1软条。体长6.20毫米时,头部除上颌骨前刺外,出现2个小颞刺和1个鳃盖骨刺,背鳍1~3棘的鳍膜上出现黑色素斑。到体长9.60毫米时,最明显的特征是尾部末端脊索处出现1~2个放射星状黑包素胞,臀鳍前的2个棘已很明显。当体长12.60毫米时,上颌骨前刺消失,1~3背鳍棘膜上的黑色素加深,腹囊上出现星状色素胞,尾部末端的星状色素胞,直到体长14.3毫米时仍很清楚。  相似文献   

2.
圆舵鲣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和产卵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是通过大面积调查鱼卵仔鱼时,采到的圆舵鲣仔、稚鱼的标本,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并与扁舵鲣的仔、稚鱼的特征作了比较。我们采到的标本最小体长4.25毫米,最大体长13.85毫米。根据仔、稚鱼的分布和出现期,提出了圆舵鲣在南海北部的产卵期为5~8月,仔、稚鱼的分布与表面海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短尾大眼鲷卵及仔、稚鱼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仁斋  陆穗芬 《水产学报》1982,6(3):243-252
本文报道了用人工授精方法和拖取浮游仔稚鱼的材料,研究观察短尾大眼鲷的卵内发生的特征。成熟受精卵浮性,直径0.57-0.88毫米;油球一个,直径0.17-0.2。毫米。在水温27℃中培养,受精后17小时可全部孵出仔鱼。胚体发育到尾芽离开卵黄时,在嗅囊附近,听囊前后各出现一对黑色斑。油球位于吻下,其表面出现星状黑色素胞。这些特征一直保留到孵化后5小时的仔鱼.发育到后期仔鱼,头部开始生有枕骨棘,渐长大向后伸长呈枪状。眼框骨也隆起,上沿出现小刺。直到稚鱼期体长8毫米左右,枕骨棘开始退化变短,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
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种类鉴别、发育形态及其分类检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瑞景  卞晓东 《水产学报》2013,37(8):1129-1139
为了认识东海明灯鱼属鱼类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明灯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84-1985年4-7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明灯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和鉴定。共鉴定出了西明灯鱼、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3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的发育形态并构建了简要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三种明灯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臀鳍上方体侧的腹缘具有一列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这是明灯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之一;西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有一短的颌须,体侧中部有一丛大的枝状或星状或放射状或小型菊花状的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端无颌须,体侧中部无黑色素分布,印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有一个黑色素细胞分布,而朗明灯鱼仔稚鱼下颌骨前端无黑色素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根据1973和1974年在南海北部拖网鱼类资源调查中,采到的鱼卵和仔鱼标本研究的结果,着重描述了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鱼卵仔鱼的分布。金线鱼仔稚鱼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其头部及前鳃盖骨后缘,始终没出现刺,尾部下缘的黑色素胞一直保留到稚鱼阶段。根据鱼卵和仔鱼稚鱼出现的海区和时问,结合鱼类生物学的测定,观察性腺成熟系数,研究了其产卵场和产卵期。产卵场较分散,从海南岛至甲子、汕头外海,水深40~100米的广大海区有多个产卵场。在南海北部的产卵期为4~6月,产卵水温18.79~25.98℃,盐度33.94~34.92‰。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湾口与日本有明海产花鲈稚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盛龙 《水产学报》2005,29(5):670-675
本文基于采自杭州湾湾口、日本有明海和四万十川沿岸碎波带的天然花鲈仔稚鱼,研究比较了三者的外部形态、脊椎骨数、背鳍和臀鳍支鳍骨数的差异。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水域的花鲈样本,体侧黑色素较少;吻长、体高和体长比相对较小;脊椎骨数分别为35,35.25±0.25;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分别为25.33,25,均比四万十川的样本脊椎骨数(36)和背鳍支鳍骨的平均值(26)为少,探明了杭州湾湾口和有明海的花鲈仔稚鱼在特征上存在着相似性,与四万十川的样本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中国产花鲈的形态特征,对中国花鲈的学名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花鲈的学名应该为Lateolabrax maculates(McClellan)。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杂交子代(简称杂交石斑鱼)仔、稚鱼阶段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状况,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27.5~31°C条件下,对人工培育的杂交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及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摄食发生率为40%,之后的仔、稚鱼摄食发生率均为100%。仔、稚鱼摄食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可用二项方程式表达。消化道饱满系数为0.95%~11.26%。仔、稚鱼在1.5 h内可以饱食,仔鱼对轮虫和桡足类的消化时间分别为0.5~1 h和1~2 h,稚鱼对桡足类成体的消化时间为1.5~3.5 h。杂交石斑鱼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9.85%(5日龄)、22.55%(10日龄)和15.72%(24日龄),可将其作为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日投喂量参考依据。杂交石斑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摄食,夜间不摄食。5日龄和10日龄仔鱼均出现2个摄食高峰,分别为9:00和18:00;24日龄稚鱼仅在中午12:00出现摄食高峰。3~30日龄的仔、稚鱼平均全长日增长率为7.96%,平均体质量日增重率为28.73%。全长、体质量分别与日龄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表达,体质量(y)与全长(x)的回归方程为y=0.037 3x2.537 8,b值接近3,表明杂交石斑鱼仔、稚鱼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8.
万瑞景  卞晓东 《水产学报》2012,36(7):1065-1072
根据1978—1986年4—6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西太平洋热带水域以及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期间所采集到的缪氏暗光鱼仔稚鱼样品,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缪氏暗光鱼的个体发育形态,旨在丰富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的研究内容并为今后鱼卵、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缪氏暗光鱼卵子为圆球形、无色、透明的分离浮性卵。卵子表面被有一层特殊突起状的胶质膜,卵子直径为1.29~1.82 mm,内卵膜直径为0.87~1.17 mm。胶质突起的底部在卵膜的表面呈正六角形。单一油球,直径为0.22~0.28 mm。卵黄间隙非常狭小。卵黄表面呈泡状龟裂。胚胎发育过程没有色素出现。体长2.80 mm的前期仔鱼,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后,可数肌节17+16=33对,鱼体上无色素分布。体长为2.90 mm的前期仔鱼,眼球上开始出现黑色素细胞沉淀。体长为5.90 mm的后期仔鱼,鳔泡形成,后半部上方出现点状色素分布;体长为6.90 mm的后期仔鱼,出现2个BR发光器和2个IV2发光器。体长为8.20 mm的后期仔鱼,鱼体上星状和点状黑色素增多,出现3个BR发光器、OP3发光器和7个IV2发光器。体长10.70 mm的稚鱼,腹囊中部出现一列星状黑色素,BR发光器和IV2发光器的数量增多外又出现1个ORB发光器。体长14.00 mm的稚鱼,颅顶至尾柄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星状黑色素分布,尾柄上的黑色素较为浓密,整个腹囊散布点状黑色素,又出现了OP1、OP2、5个IV1、5个OA、4个VAV、6个AC2以及6个AC3发光器,至此,发光器发育还没完全。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Ⅰ型浮游生物网和小型拖网分别对九龙江口湾区的9个站位和碎波带的5个站位进行仔稚鱼采样,并对2号站位水深8 m的水域进行中层拖网。河口区表层水域获得30种仔稚鱼(965 ind),2号站位的中层水域有12种仔稚鱼(631 ind),碎波带42种(1 006 ind),河口表层水域和碎波带的仔稚鱼共有种为11种,其中5种也出现于中层水域。调查表明碎波带仔稚鱼的Shannom-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度指数均最高,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相差不大。根据个体发育阶段和体长分布的差异,推测在九龙江口仔稚鱼优势种的漂流模式: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选择碎波带进行生栖,而早期仔鱼则随潮流在河口漂流。  相似文献   

10.
黑鲪为卵胎生鱼类。卵球形,卵黄淡黄色,有1个大油球和20~30个小油球。胚环下包卵黄3/4~4/5时,出现胚体雏形和神经管。胚体绕卵黄3/4~1周时,口完全裂开,视囊、听囊、心脏、消化道形成,外部器官发育完全,肛门开口于体外,颅顶出现菊花状黑色素环。初孵仔鱼全长3.92~4.04毫米,后期仔鱼全长6.05毫米,鳃盖完全形成。稚鱼全长10.25毫米,头部有10枚骨棘。  相似文献   

11.
漓江中游16种常见鱼仔稚鱼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漓江中游近岸水域采集的仔稚鱼样品中收集有代表性的仔稚鱼标本,对其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描述,以补充淡水鱼类早期发育资料。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漓江中游(桂林市至阳朔县段)干流及其支流近岸水域选取13处采样点,用抄网直接捞取法进行逐月采样。采集到8 254尾仔稚鱼样本,依据形态特征鉴定为16种,隶属于3目6科15属,多为外源营养期仔鱼和稚鱼且大部分为小型鱼类,优势种为高体鳑鲏、宽鳍鱲、歺又鱼、食蚊鱼。观察描述了16种鱼仔、稚鱼时期发育特征。比较宽鳍鱲与歺又鱼表明,卵黄吸尽时,宽鳍鱲肌节37对,歺又鱼肌节44(29+13)对;吻至肛门与肛门至尾鳍的长度比约为5∶1,宽鳍鱲肛门约在全长中间。比较高体鳑鲏与广西鱊表明,高体鳑鲏背鳍前部明显的黑色素斑一直持续到稚鱼时期,而广西鱊体表色素较少;高体鳑鲏稚鱼时期的体长为体高的3.5~3.8倍,而广西鱊为4.5~5.0倍。比较子陵吻虾虎鱼与溪吻虾虎鱼表明,子陵吻虾虎鱼体色较浅,溪吻虾虎鱼体色深且分布广泛,鳃盖骨下缘有红色斑点。  相似文献   

12.
为加深对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种群的结构特征认识,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中蓝圆鲹的生物学数据,对该区域内蓝圆鲹群体的体长与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征的组成与季节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南海北部蓝圆鲹体长范围78~248 mm,平均体长146 mm,...  相似文献   

13.
卵形鲳鲹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鲹研究了卵形鲳(Trachinotus ovatus)胚后发育阶段鳃的分化和发育及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观察发现,仔稚鱼鳃的早期发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鳃耙未出现,仔鱼主要依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丝分化、发育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逐渐形成,具备鳃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特点;第3阶段(18日龄之后)为鳃器官生长发育完善期,鳃弓、鳃丝、鳃小片、鳃耙发育完善,鳃的形态和功能与成鱼相似。进一步研究发现,鳃丝总数随仔稚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个鳃小片面积和总呼吸面积随仔稚鱼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结果表明,卵形鲳鲳鲹的分化和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试验分析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黄颡鱼(Pseudogrus fulvidraco)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摄食力和体成分的变化。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摄食率和胃充塞度逐渐加大,体长大于10 mm的仔鱼,摄食率都在93.3%以上,大多数个体胃充塞度都在3~5级。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黄颡鱼仔稚鱼生长较传统育苗方式生长快,存活率高。体内粗养分、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都发生相应变化。黄颡鱼淀粉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1日龄时即可检测到,开口期即5日龄时,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达到较高值,15日龄后消化酶比活力又都降低到较低水平。卤虫无节幼体体内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大小适口,是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摄食的优质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东山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丰度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8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在东山湾(23°43 ′41″~23°52 ′05″N,117°28 ′27″~117°34′05″E)开展鱼卵、仔稚鱼的凋查资料,分析和讨论东山湾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丰度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已分析鉴定的鱼卵仔稚鱼24种,其中16种鉴定到种,4种鉴定到属,4种鉴定到科,还有2种未能鉴定;春、夏两季东山湾鱼类生殖活动频繁,海区出现大量的鱼卵、仔稚鱼;鱼卵、仔稚鱼数量以脂眼鲱(Etrumeus tere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经济鱼类为多;春季鱼卵密集区主要分布于东山湾中西部近岸水域,夏季鱼卵密集区分布在东山湾口塔屿附近水域;与福建其他海湾相比较,东山湾是洄游性经济鱼类重要的卵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卞晓东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14,38(10):1731-1746
研究灯笼鱼属仔稚鱼的发育形态与分类特征,为以后相关的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定提供参考资料,以相关的灯笼鱼属仔稚鱼形态与分类特征文献为依据,对1978年4—5月和8—10月太平洋中部热带水域、1979年5—6月西太平洋热带水域,1984年4—7月、1984年12月—1985年1月和1985年4—6月东海外海黑潮流域调查采集到的灯笼鱼属鱼类的仔稚鱼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共鉴定了栉刺灯笼鱼、闪光灯笼鱼、粗鳞灯笼鱼、斑点灯笼鱼、金焰灯笼鱼、东方灯笼鱼、钝吻灯笼鱼和灯笼鱼Myctophum sp.等8种仔稚鱼。观察和描述了其个体发育形态,并引用发光灯笼鱼、双灯灯笼鱼、粗短灯笼鱼、短颌灯笼鱼、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的形态特征,构建了目前全球已了解的11种灯笼鱼以及3种未定到种的Myctophum sp.、Myctophum sp1.和Myctophum sp2.仔稚鱼的种类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显示,灯笼鱼属仔稚鱼鱼体细长,头部呈三角形、微扁,眼非圆形,眼部脉络组织发达或有发达眼柄支撑,颊部、胸鳍和鳃盖骨边缘具黑色素,消化管末端内侧或外侧色素均匀分布,两颌生有小利牙,具脂鳍,发育过程除金焰灯笼鱼外均具有发达扇形胸鳍,这是灯笼鱼属仔稚鱼共有的形态特征。金焰灯笼鱼形态特征独特,头部非常扁平,两眼眼柄非常发达,向体外两侧伸展,消化管末端游离于体外。仔稚鱼两眼前后是否具眼柄和眼部脉络组织形状,上下颌骨末端是否具黑色素,胸鳍柄和鳍条间黑色素有无,尾柄末端、脂鳍和臀鳍后缘是否具黑色素斑分布,消化道末端色素的分布等发育形态特征是该属仔稚鱼种类鉴别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海区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栖息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泗礁沙滩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对碎波带的利用模式,于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 m处,两人沿海岸平行方向步行拖曳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采集仔稚鱼样本。周年采集仔稚鱼1 762尾,隶属于28科4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29种,河口性鱼类14种,洄游性鱼类2种,淡水性鱼类1种。体长10~30 mm的仔稚鱼占总渔获量的87.05%;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分别占总渔获量的24.57%和68.27%。鳀(Engraulis japonicus)为优势种,占总渔获量的55.68%。种类数及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春夏季较高而秋冬较低,种类数和CPUE峰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8月和2011年5月。站点间的种类数和CPUE变化表明,仔稚鱼偏好栖息于封闭型沙滩碎波带。前10位主要种对碎波带的利用分3种类型:鳀、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利用碎波带作为保育场;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鲻(Mugil cephalus)、细鳞鯻(Terapon jarbua)和弓斑东方鲀(Takifugu ocellatus)连续数月利用碎波带作为暂时栖息地;相模虾虎鱼(Sagamia geneionema)和鲬(Platycephalus indicus)则在单月进入碎波带栖息。因此在进行海滩和港湾开发和利用时,应重视对沙滩破碎带仔稚鱼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春季虻鲉的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法对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虻鲉(Erisphex potti)的饵料组成、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虻鲉的食物由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褶柔鱼 (Todarodes pacificus)、双喙耳乌贼 (Sepiola birostrata)、火枪乌贼(Loligo bek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仔稚鱼组成,优势饵料为浮游动物,其重量贡献率为69%~75%.(2)虻鲉的食物组成及摄食量在体长为60 mm时发生较大变化,脊腹褐虾、仔稚鱼及软体动物等饵料对体长大于60 mm的虻鲉的贡献率增大,增幅为1%~12%.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黄河口近岸海域鮻(Liza haematocheila)鱼卵、仔稚鱼的分布, 并探究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 根据 2020 年 4—7 月在黄河口近岸海域的产卵场调查和 2020 年 4—11 月的定置网渔业生产调查, 结合水温遥感数据, 分析了鮻的产卵期和鱼卵、仔稚鱼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研究了鱼卵、仔稚鱼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4—5 月为黄河口近岸海域鮻的繁殖盛期, 鱼卵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近岸水域, 仔稚鱼在莱州湾和黄河入海口门水域均有分布。水温对鱼卵、仔稚鱼的分布和丰度都有重要影响, 11~14 ℃和 19~22 ℃范围内, 鮻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和丰度均较为集中; 盐度与鱼卵、仔稚鱼分布关系密切, 但对丰度影响不显著; 2~6 m 水深范围内, 鱼卵、仔稚鱼分布最为集中, 随着水深增加, 鱼卵、仔稚鱼出现概率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鮻资源养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气泡病及池塘生态的影响,设置生态浮床占培育池面积20%的试验组与不设浮床的培育池进行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温度、溶氧量、氨氮、pH、透明度等指标以及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统计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气泡病发病死亡情况,计算累积死亡率;测量试验结束时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的终末平均体长和体质量,计算日增重率。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研究了水环境中的理化因子、浮游植物等与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气泡病的关系。结果显示,试验组池塘累积死亡率为7.3%,而对照组池塘累积死亡率达35.5%。研究表明,在大鳞副泥鳅仔稚鱼培育水体设置生态浮床,通过对水环境中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及理化因子的综合作用,能优化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维持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生存环境的稳定、提供适口饵料、抑制有害菌群、减少病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