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基于紧水滩水库内13个雨量观测报汛站点1969—2018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对紧水滩流域近50 a降水序列在年代际、年际和季节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趋势、突变状况和周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紧水滩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春季降水序列呈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增加趋势;春、夏、冬季降水序列分别在1999、1991、1987年发生突变,秋季降水量序列未发生显著突变;近50 a年降水序列在2、6 a尺度下降水信号周期震荡较强烈;20世纪90年代以前四季降水量5~8 a尺度的周期较为明显,90年代以后2~3 a的周期表现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紧水滩水库内13个雨量观测报汛站点1969—2018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拟合、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对紧水滩流域近50 a降水序列在年代际、年际和季节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动态趋势、突变状况和周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紧水滩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春季降水序列呈下降趋势,其他季节均呈增加趋势;春、夏、冬季降水序列分别在1999、1991、1987年发生突变,秋季降水量序列未发生显著突变;近50 a年降水序列在2、6 a尺度下降水信号周期震荡较强烈;20世纪90年代以前四季降水量5~8 a尺度的周期较为明显,90年代以后2~3 a的周期表现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陕北安塞县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前后近30年陕西省安塞县的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和含沙量等水文因子的变化特征,并揭示其变化趋势,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的客观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安塞站近30年(1980-2008年)的水文实测数据,统计分析了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和含沙量等水文要素年内和年际变化;比较分析了退耕还林前后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安塞县降雨量、蒸发量和含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呈现季节性特征。降雨量、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大,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较小。退耕还林前,降雨量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干旱指数、径流量和含沙量均呈增加趋势;退耕还林后,降雨量和蒸发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降雨量呈现出增加趋势,蒸发量、干旱指数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径流量和含沙量均大幅下降并呈现减少趋势;各水文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降雨量与蒸发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径流量与含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安塞县各水文因子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整体持续向好的趋势,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云浮地区4个气象站(市区、新兴、罗定和郁南)1965—2011年降水量、暴雨日数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讨论分析云浮地区降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云浮地区降水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最多,其次是春季、秋季,冬季最少;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较显著上升趋势,其他3个季节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均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禹城市1960—201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对禹城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及年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禹城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量、年际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明显不同。其中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最大,下降趋势最明显,对全年大气降水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春季变化次之,呈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下降趋势不明显。降水年代分布特征也较明显,20世纪60—70年代降水丰富,80年代最少,90年代开始降水量略有增多趋势。降水量对水资源多少的影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6.
周卫雯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81-283,286
利用海晏县气象站1978—2008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趋势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探讨海晏县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1年来,海晏县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极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52℃/10 a,在31年中约增加1.6℃。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和秋季对全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较大。年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的微弱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06 mm/10 a,31年约增加降水13.3 mm。各季节的降水变化中,秋季和春季的增长趋势较为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是9.906、3.994 mm/10 a;冬季的增长趋势较弱,线性倾向率为0.317 mm/10 a;夏季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9.91mm/10 a。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年至2001年呼和浩特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40 a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季节温度升高率:冬季>夏季>秋季>春季;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不是很大,各年际之间呈跳跃性摆动;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很大,各年际之间呈现周期性变化;年潜在蒸散量(ET0)总体呈升高趋势,但季节变化有较大差别。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呼和浩特地区气候正在趋于暖干化,日照时数变短,这对本区发展农牧业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左权县降水变化规律,笔者利用左权县1961—2015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滑动平均、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左权县年及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左权县年降水量总体以-12.6 mm/10 a速率下降,20世纪6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呈增加趋势,且在1968年发生了减少突变;季节降水量变化,春、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冬季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夏、秋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冬、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起伏较大,秋季在1970年发生了减少突变,春季在2005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跃变,冬季在1976年和2003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转变;干旱和暴雨是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地区的自然降水受西南季风水汽和地形再分配作用,时空分布差异明显。笔者利用攀枝花仁和站1965~2009年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攀枝花年降水、汛期降水和各季节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春季、夏季、汛期与年降水量的降水变化显著一致,目前呈现为增多趋势;秋季呈减少趋势。通过年降水的10年滑动平均可以看出,攀枝花市自然降水资源的年际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当前处于一个缓慢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朝阳地区近30a降水时空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气候倾向率分析朝阳地区近30 a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 a朝阳地区南部、北部年降水均呈上升趋势,南部地区气候倾向率为21.9 mm/10 a,北部为0.3 mm/10 a,上升趋势明显不同;南部地区各季节降水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北部地区秋季呈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均呈下降趋势;朝阳地区年代间降水差异显著。掌握降水时空变化趋势,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防灾减灾工程等提供决策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荆江三口入洞庭湖水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李秀芬  姜丽霞  王晾晾  李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91-14396,14546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10年65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统计和GIS软件,分析了全年及温度生长期降水、潜在蒸散及水分盈亏情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黑龙江省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相同,年潜在蒸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而温度生长期内的潜在蒸散量多呈增加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水分亏缺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水分亏缺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第二松花江流域近75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亚楠  李鸿雁  王玉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2257-2259,2263
利用线性回归方法、11a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以及Hurst指数法,分析了第二松花江流域1936~2010年降水量序列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近75年内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6.22 mm,年内秋季降水量下降最为显著;年降水量显著突变年为1951年和1965年,前者突变方向为由多到少,后者为由少到多;研究区年降水量具有4、10、29年的周期,其中29年周期最为显著,其次为10年周期;Hurst值表明,研究区未来一段时间内降水总体将呈下降趋势,持续性中等,年内四季中,除冬季呈微弱的反持续性外,其他三季降水量均具有正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日本山地森林小流域悬移质泥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本山地源头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泥沙自动取样器和自计水位计,研究了悬移质泥沙的输出过程及其与洪水过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森林流域的泥沙来源主要是林道、沟道、沟道两边裸露地;河川径流中悬移质泥沙浓度与总泥沙浓度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雨时悬移质泥沙浓度随流量过程的变化呈现出顺时针变化的套索;悬移质泥沙的输出过程属于波浪式变化;悬移质泥沙浓度最大值与洪峰流量几乎同时出现,属同步型;悬移质输沙量主要取决于10 min最大雨量;场降雨量对悬移质输沙量的贡献较大;单场大暴雨造成的悬移质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5%左右;悬移质年输沙量的30%是由为数不多的几场降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来锦州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锦州地区1956~2006年气温、降水、≥10℃积温、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28℃/10年速度递增;≥10℃积温逐年增多;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提前;终霜日变化不大;降水以13.9 mm/10年速度递减;气候变化使锦州地区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为四川盆区水稻生产布局、品种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四川盆区10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盆区水稻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水稻生长季热量和日照资源,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盆中偏少,由盆中向盆地边缘增加。2)稳定通过12℃初日呈提前趋势,22℃终日呈推迟趋势,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3)水稻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不同要素的周期性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存在18~20a的周期变化,22℃终日存在4~6a、8~12a的周期变化,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和积温具有10a左右、18a左右的周期变化,日照时数有5a左右和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量有8a和20a左右的周期变化。4)水稻气候资源各要素除降水量之外,都有比较明显的突变性,但不同要素的突变点有所不同。稳定通过12℃初日的突变点在2000年,22℃终日的突变点在1995年,水稻安全生长季天数、积温和日照时数突变点分别为1999年、1999年和1980年,突变性都较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5年濉溪县日照、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濉溪县全年和冬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4月增加;全年和1—4、10月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全年和1—6、9—10、12月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全年和1—3、5—8、12月温差显著减少;9月降水量趋于减少,全年和春季雨日显著减少;全年和冬季、春季、夏季蒸发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湿润指数略有降低,9月湿润指数趋于减少。可见,近55年濉溪县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将宝天曼保护区人工气象站1996~2000年、2006~2010年这10年气温与降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宝天曼保护区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6~2010年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平均气温逐渐升高,2006~2010年平均气温比1996~2000年高出0.40℃,其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t=0.23,P=0.6417),但夏季温度有降低的趋势;宝天曼年降雨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2006~2010年平均降雨量比1996~2000年减少了9.56 mm,其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t=0.51,P=0.4961),但夏季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降雨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一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最冷月、最热月、生长季的温度与降雨量相关分析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全年数据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滦河的水沙关系及水利工程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滦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有73%的输水量和96%的输沙量集中在汛期,大水挟大沙的特征明显.修建于干流上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支流上的桃林口水库控制了流域89.9%的汇水面积,削减了滦河63%的径流量、99.3%的输沙量和汛期30%的径流峰值,引起了下游河道的快速响应,导致河床展宽变浅,出现衰亡迹象.  相似文献   

20.
杨秀英  韩晨  赵燕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57-15160
根据1954~1996年的降水、径流和泥沙等方面资料,对陕西省渭河流域的水沙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进而揭示水沙变化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渭河流域水沙输送主要集中于降水量较大的汛期,年内分布相对集中;年际变化较大,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流域径流量、输沙量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