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目的】分离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并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以丰富烟草青枯病生防菌菌种资源。【方法】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中筛选拮抗菌株,测定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等,并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盆栽试验验证拮抗菌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拮抗活性及其对烟株的促生作用。【结果】在烟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对烟草青枯病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TBWR1,序列基因登录号为EF562603,菌株TBWR1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KC849252和Bacillus subtilis MN062963在同一分支上且同源性达85%,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生防效果达71.1%,并能显著促进烟草株高、叶长、茎围生长和根系生物量增加。【结论】枯草芽孢杆菌TBWR1可作为烟草病害生物防治的候选菌株,在烟草青枯病防治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南雄烟区的紫色土和沙泥田土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与烟草青枯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色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多、青枯菌数量明显减少、青枯病发生轻,推测紫色土的抑病性可能与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运用cross-linear matrix试验设计方法,探讨抗病品种、土壤农膜覆盖、土壤药剂处理和定植后农用链霉素的灌施对番茄青枯病防治的作用。土壤农膜覆盖、土壤药剂处理、抗病品种均能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的发展,其中抗病品种能有效控制番茄青枯病的发生,其效果在4种防治措施中最高,占到42.40%,土壤农膜覆盖和土壤药剂处理之间的互作能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生,其效果在4种措施中占到15.10%。在番茄青枯病综合防治时,应用番茄抗病品种,结合土壤农膜覆盖及土壤药剂处理,可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数量,稳定并提高品种的抗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广东烟草青枯病发生与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上重要细菌病害,其发生流行因素复杂。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东主栽烟草品种中,没有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RG17和云烟87;烟草青枯病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34℃,最低温度范围为12~15℃,最高生长温度为41~42℃,但广东韶关和梅州两大烟区烟草青枯病菌生长的温度和速度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南雄和五华两大烟区3年定点观察,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广东烟草青枯病一般在4月底至5月初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高温多雨天气到来越早,发病越早,越严重。南雄烟区的紫色土壤中烟草青枯病发生轻,耕作制度的改变对烟草青枯病发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土壤调理剂与枯草芽孢杆菌菌剂配施对烟株生长发育及病害的影响,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开展“粤田”牌土壤调理剂与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不同用量配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单施或配施,均可以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降低真菌的种群数量,且配施的效果显著好于单施;对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有机质含量,配施的效果好于单施,但单施与配施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烟株生长发育的影响而言,均可以提高烟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增强烟株的根系体积和根系活力,促进烟叶的光合作用,提高烟株的株高、茎围、叶面积等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且配施的效果显著好于单施。对烤烟病害的影响而言,在自然状态下,均可以提高烟株的田间抗病性,显著降低气候斑点病、赤星病、普通花叶病和黑胫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配施的效果好于单施。初步研究表明,在土壤调理剂90~150 g/株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0.35 g/株配施量处理下,有利于土壤改良和促进烟株生长发育,降低烤烟大田病害危害。  相似文献   

6.
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福建烟田的病株中分离出烟草青枯病病原菌,从其原位土壤中经过分离纯化得到40种土壤菌株,经过平板拮抗法筛选后,得到对青枯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5株土壤细菌,分别命名为T1、T2、T3、T4和T5,其中,菌株T5的拮抗带最大,菌落拮抗带达10.2~21.4mm.  相似文献   

7.
不同质地土壤烟株根际微生物菌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烟株根际土壤微生态与青枯病的发生关系,从福建省邵武市烟草青枯病发生较多的沿山镇徐溪村、城郊镇高南村和水北镇故县村采集烟株不同生育时期的根际土壤,测定分析土壤机械组成、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群变化等指标,并调查了各试验点烟草青枯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沿山镇徐溪村和城郊镇高南村的试验田土壤属棕色轻壤土,而水北镇故县村的试验田土壤属灰色砂壤土;轻壤土中根际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及其在土壤微生物总量中的占比高于砂壤土;不同试验田土壤中的优势菌群不同,同一试验田在不同时期土壤中的优势菌群也有差别,其中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程度较高;轻壤土中细菌菌群与结构较稳定,其烟草青枯病发病率也显著低于砂壤土。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烟草青枯病发生与土壤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明确与青枯病发病程度相关的因素,通过田间调查收集青枯病不同发病程度的根际土壤,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并用16S 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ITS)基因测序技术分析烟株发病与未发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烟株发生青枯病的根际土壤中,随着烟株发病程度的加重,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降低,硝态氮(NO-3-N)含量升高;发病烟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镰刀菌属(Fusarium)、毛霉属(Mucor)、Pseudaleuria与细菌群落中肠杆菌属(Ente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高于正常烟株根际土壤;通过LEFse及相关性分析发现,柱孢霉菌属(Cylindrocarpon)、毛霉属(Muco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可能是不同青枯病发病程度烟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在属水平产生差异的主要物种;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总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影响烟...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烟草青枯病菌的稳定拮抗内生细菌菌株,从豫南烟区烟草栽培品种中烟100和云烟87的根茎中共分离到208株细菌,利用平板共培养法筛选出9株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其中菌株Rsa3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半径达7 mm,且在转移5~6代后仍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依据16S r DNA序列,将拮抗菌Rsa3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该细菌发酵液对烟草青枯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于菌体本身,在温室盆栽试验中发酵液的防病效果可达79.17%,同时具有促进烟苗根系生长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拮抗菌Rsa3对烟草青枯病具有较好的抑菌和防病作用,同时对烟苗的根系有明显的促生长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4-2015年对广西百色烟区的烟草青枯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并对具有典型青枯病症状的烟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烟草青枯病在百色市的靖西县、德保县、乐业县和凌云县主要种烟区普遍发生,部分茎下部黑色坏死病株复合感染黑胫病和根黑腐病中的一种或两种病害;隆林县的病害样本没有分离和检测出青枯病菌,推测该县烟草根茎类病害主要为根黑腐病和黑胫病。从百色市各主要烟区采集到疑似烟草青枯病害样本170个,通过特异培养基分离和青枯菌演化型鉴定获得青枯病菌137株,柯赫法则验证共有92株菌株为烟草青枯病致病菌株。选取其中典型菌株D3-12进行病原菌分类学鉴定,通过菌株16S r 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合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将D3-12菌株鉴定为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土壤发生学分类体系对大巴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育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剖面形态、土壤特性和成土过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异。大巴山北坡基带土壤为黄褐土(<900m),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着黄棕壤(900~1600m)、棕壤(1600~2600m)、暗棕壤(>2600m)。此外,本区尚有棕色石灰土及亚高山草甸土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 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 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对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136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解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3种土壤肥力现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在耕作中不存在缺乏现象。全K3种土壤全层都缺乏。速效K在水稻土、菜园土的20~40cm、40~60cm土层中缺乏,其余土壤的土层不缺乏。  相似文献   

14.
8种土壤类型之间磷素含量差异较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速效磷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诊断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土壤诊断分类研究概况,并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相比较,此外还结合黑龙江省的土壤情况,对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诊断分类做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6.
外源Cd对中国不同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镉(Cd)污染标准下,中国不同类型土壤的酶活性变化,初步探讨其间的关系,了解土壤酶作为污染程度监测指标及污染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模拟盆栽试验,设置对照、低浓度、高浓度3个水平,分析Cd污染玉米收获后不同类型土壤中7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Cd胁迫对不同土壤酶效应有所差别,在供试Cd浓度范围内,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对Cd胁迫反应不敏感;转化酶、FDA水解酶和脱氢酶活性显著受到抑制,而激活了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当Cd浓度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Cd对土壤FDA水解酶和脱氢酶的平均抑制率分别达34.03%和31.14%;主成份分析构建的土壤酶、土壤酶-理化性质-Cd信息系统与总体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可较好反映土壤Cd污染的影响。【结论】土壤脱氢酶、FDA水解酶、总体酶活性对土壤Cd较为敏感,可作为监测辅助指标之一;土壤酶与Cd间关系受到酶种类、土壤性质等的影响,其中尤以土壤有机质和pH影响最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乾安县苏打盐碱土为例,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不同恢复程度苏打盐碱土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基本呈现随恢复程度不同上、中、下层明显增加的规律;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盐碱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土壤肥力降低、肥料效率下降、作物生长受影响以及有毒物质对作物的毒害加重,其已经成为了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从土壤酸化源头控制、改良剂的研制和施用、农业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防治和解决农业土壤酸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对土壤酸化防治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旨在为以后农业土壤酸化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在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防风固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梭梭的生长状况。研究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探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斑块植被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半固定沙地上于2017年5月下旬和10月中旬选取5株梭梭灌丛,对其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期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0~10 cm和80~120 cm较高, 10~40 cm次之,40~80 cm最低;果期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逐层增大的变化趋势;2)土壤温度影响土壤水分蒸发,温度越高,蒸发越大,导致花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蒸发受到抑制,土壤温度升高,土壤持水能力则随之增强,导致果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大,促使团聚体和胶体形成,土壤吸附水分能力增强,即花期和果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4)土壤中粗砂含量越少,中砂含量越多,土壤孔隙越小,持水能力越好。因此,花期和果期梭梭根区土壤含水量随粗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中砂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南部3种农田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质地类型土壤剖面坚实度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含水率的定量关系,以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的粘化层耕作剖面为研究对象,定位观测其0~45 cm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墡土、土娄土、裸露在地表粘化层耕作剖面的犁底层平均坚实度均大于耕层,犁底层平均坚实度较耕层分别高194.8%,87.3%,10.4%;剖面土壤质地越粘其平均坚实度越大;土壤坚实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坚实度变化速率为0时,以上3种土壤剖面临界含水率分别为0.1712,0.1757,0.1835;质地不同的土壤剖面坚实度时空变化特征有差异,其中黄墡土剖面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350~5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较小;20~30 cm土层土壤的坚实度为500~1400 kPa,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3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为700~1600 kPa,受土壤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土娄土剖面0~4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为600~12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大;40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 800 kPa左右。粘化层剖面0~15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在2000 kPa左右,受环境影响较大,15 cm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稳定在1800 kPa,受含水率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