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不同有机肥种类对土壤各粒级复合体组成及其中C、N、P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1 4年 2 9茬连续施肥 ,土壤的复合体组成较对照发生了改变 ,0~ 2 μm粒级的含量减少 ,2~ 1 0 μm粒径颗粒所占的比重增加 ,其它粒级变化较小。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2μm>2~ 1 0μm>50~ 1 0 0μm >1 0~50 μm,尽管 1 0~ 50 μm粒级有机碳、全氮与全磷的含量都最低 ,但因该粒级占土壤固相的比重最多 ,因此该粒级中 C、N、P对土壤肥力的贡献较大。长期连续施肥后土壤及不同粒级中 C、N、P的含量都增加 ,但不同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增幅因肥料种类而异。从分配系数上看 ,长期施入土壤的N、P肥主要进入 2~ 1 0 μm粒级的颗粒中 ,说明该粒级对土壤养分的循环、转化和保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耕地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碳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其含量除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强烈地受到施肥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供氮潜力和有机碳的影响.本文采用Bremner法对20a长期定位试验的黑垆土耕层土壤有机氮组成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或磷肥对耕层土壤全氮、各形态有机氮的绝对含量及其占全氮的相对比例均无显著影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其中对氨基酸态氮的影响最大。施化肥或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有机碳水平.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最好。在不同肥料处理中,土壤各种形态有机氮的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供氮潜力和有机质水平,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是土壤有机碳、氮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土壤碳、氮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湖南3个长期定位试验点(桃源、宁乡、桃江)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表层土壤MBC、MBN、DOC、DON,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MBC+DOC,MBN+DON)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及配施有机肥均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含量。与对应的无肥处理(CK)相比,长期单施化肥(NPK)使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的提高幅度分别为3.3%~21.0%和3.3%~27.1%,长期有机肥施用提高幅度分别为48.7%~84.8%和17.9%~105.8%,且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而增加,3个试验点活性有机碳大小顺序为桃源>宁乡>桃江。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SOC)的累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SOC的含量关系不大。桃源土壤粘粒含量较高可能是土壤SOC累积速率快的主要原因;宁乡和桃江的粘粒含量和有机碳投入量相差不大,桃江较高的初始SOC水平影响了SOC积累速率;桃源和宁乡试验点的土壤活性氮含量相差不大,约是桃江的1.8倍。与土壤全氮(TN)相比,全氮的积累速率与土壤活性氮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研究了30年施用不同肥料的长期定位试验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均提高了耕层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所增加的有机氮中酸解性氮和非酸解性氮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增加的酸解性氮有69.0%为未知态氮,21.0%为氨基酸氮,6.6%为氨基糖氮,3.4%为氨态氮。与单施化肥(NPK)相比,牛粪/稻草与化肥配施能进一步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但是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所增加有机氮的组分有明显差异;其中牛粪与化肥配施处理(NPKM)所增加的有机氮有60.0%为酸解性氮,而稻草与化肥配施处理(NPKS)中所增加的有机氮有71.7%为非酸解性氮。牛粪与化肥长期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酸解性氮含量,而稻草与化肥配施则有利于提高非酸解性氮含量。  相似文献   

5.
长期施肥对两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及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土壤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MBN)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并对土壤质量演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旨在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MBN和酸解有机氮(AHON)及其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省新化县和桃江县两个稻田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点的土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解-蒸馏法分别对土壤的MBN及AHON进行了测定。【结果】不施肥处理(对照)土壤的MBN含量分别为30 mg•kg-1(新化)和28 mg•kg-1(桃江)。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对土壤MBN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则显著提高了土壤MBN的含量。AHON占土壤全氮的69%~89%,是土壤氮的主体。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AHON含量及其组分有显著的影响。对照处理的土壤AHON含量在新化和桃江两试验点分别为821.54和1 471.35 mg•kg-1。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AHON及其组分中的氨基酸氮(AAN)、氨基糖氮(ASN)和氨态氮(AN)的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酸解未知氮(HUN)的含量有所降低,而使非酸解性氮(NHN)的含量有所增加。土壤TN与MBN和AHON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土壤MBN与AHON和氨基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氮素含量的提高和演变与施肥措施密切相关,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氮及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增加了与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的氨基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揭示施肥对土壤供氮潜力的影响。【方法】以土壤有机氮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采用Bremner法对棕壤29年长期定位试验的有机氮组成进行分级。【结果】单施化肥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氮含量及其组成无明显影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耕层土壤各形态酸解有机氮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氨基酸态氮的增加最为明显。在不同施肥处理中的顺序是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各形态有机氮的剖面分布相似,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处理对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变化的作用表现为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结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潜力,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重要因子.探讨在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土壤pH等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氮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0-2019年已发表文献72篇,获得相对独立数据(51 0组DOC和208组DON),采用整合分析(Met...  相似文献   

9.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重要因子。探讨在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土壤pH等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氮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0—2019年已发表文献72篇,获得相对独立数据(510组DOC和208组DON),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和土壤pH下施肥对DOC和DON含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DOC和DON含量,其中施有机肥(单施或配施)的提高幅度(60%和93%)是化肥(13%和29%)的4.6倍和3.2倍。不同利用方式下,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DOC和DON含量,且旱地施用有机肥提升土壤DOC和DON的幅度显著高于水旱轮作。不同熟制比较,一年一熟下施用有机肥后DOC含量提高85%,显著高于一年两熟(38%);不同pH土壤比较,碱性土壤(pH>7.5)上施用有机肥后DOC和DON含量分别提高了85%和162%,显著高于6.5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颗粒大小分组方法研究土壤中不同粒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土壤颗粒约主要为0.25-1mm粒级;粒径愈细,有机碳含量愈高,粒级〈0.25mm最高,0.25-1mm粒级次之,1-2mm粒级最低,而0.25-1mm粒级有机碳在全土中的浓度最高的,其次是〈0.25mm粒级,1-2mm粒级最低;不同类型土壤中不同粒级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年均气温的降低呈增加的趋势,并随年均降水量增加呈对数关系增加。对粒级1-2mm中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气温和降水量建立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为0.927、0.739、0.606(P=0.00,P=0.03,P=O.12);对粒级0.25-1mm中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气温和降水量建立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为0.879、0.977、0.938(P=0.01,P=0.00,P=0.00);对粒级〈O.25mm中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气温和降水量建立回归方程,确定系数R^2为0.870、0.915、0.736(P=0.01,P=O.00,P=O.06)。0.25-lmm粒级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气温和降水量都呈现显著的关系,而1-2mm与〈0.25mm两种粒级有机碳含量与降水量的关系不显著,表明0.25-1mm粒级碳含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采用 196 5年Bremner提出的土壤有机氮分级方法 ,对 15年有机肥与化肥定位试验中的耕层土壤有机氮组成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氮组成有显著影响。与单施氮磷化肥相比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酸解性氮与非酸解性氮的含量 ;但在酸解性氮中 ,氨基糖氮显著下降 ,而酸未知氮极显著增加。与不施氮相比 ,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酸解性氮与非酸解性氮的含量 ;在酸解性氮中 ,氮肥显著提高了氨态氮的含量但降低了氨基糖氮的含量 ,氨基酸态氮和酸未知氮的含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长期施肥为研究对象,采用Bremner提出的土壤有机氮分级方法对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BN0)相比,单施化肥对菜田土壤有机氮含量和组分的影响较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菜田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9.7%和26.7%;在酸解氮中,其对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提高幅度分别为36.6%、32.1%,而对氨基糖态氮和氨态氮增幅较小。在不同肥料处理中,菜田土壤各种有机氮含量依次为: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性氮酸解未知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使菜田土壤的供氮能力显著提高,也是维持菜田土壤肥力最适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天津农业科学》2015,(11):16-20
采用Bowman和Cole提出的有机磷分级体系,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潮土O~60 cm土层中有机磷组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磷组分在0~60 cm土壤中的迁移性较大。与对照CK相比,施无机肥的处理显著提高了40~60cm土层的活性有机磷含量;施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40~60 cm土层的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所有施肥处理都显著提高了0~60 cm土层的中稳定性有机磷含量;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20~60 cm土层的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  相似文献   

14.
长期施肥对红壤和潮土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为阐明长期施肥对红壤和潮土不同大小颗粒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影响,探讨土壤持续利用培肥模式。【方法】采集17年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后的红壤和潮土,通过物理分组方法得到砂粒、粗粉粒、细粉粒、粗黏粒及细黏粒,观测了不同颗粒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状况。【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施用有机肥(M、NPKM)和秸秆还田(NPKS)均可显著增加红壤和潮土总有机碳及不同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以配施有机肥效果最为明显。施化肥有利于增加细黏粒的有机碳含量。各级颗粒中以砂粒的有机碳(POC)含量增幅最高,在红壤和潮土中分别增加1.7~3.8倍和1.9~2.8倍,对施肥最敏感。施肥使红壤和潮土有机碳在砂粒中的分布比例分别提高了37.7%~91.5%和63.6%;黏粉粒中有机碳的分布比例因颗粒大小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上施肥降低了黏粉粒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分布比例,相应地施肥提高了POC与MOC的比率(WPOC/WMOC),改良了土壤有机碳性质。【结论】长期施肥下壤质红壤比轻质潮土固存了更多的有机碳。配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是提高两种土壤不同颗粒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硒含量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湖南省 9个稻田肥力定位监测点经过 12年试验的 3个处理 (无肥、化肥、有机肥 )采集土壤 ,分析硒的含量与形态。结果表明 ,与无肥处理比较 ,施用化肥或有机肥都能提高耕作层土壤全硒、腐殖酸硒和交换性硒的含量 ,提高腐殖酸硒和交换性硒占全硒的比例 ,提高稻谷与稻草的含硒量 ;施化肥可提高腐殖酸硒中富里酸硒的比例 ,施有机肥可提高腐殖酸硒中胡敏酸硒的比例。施肥对剖面硒分布的影响与稻田淋溶强度有关。 3处理土壤硒的剖面分布相同的是 :全硒、腐殖酸硒、富里酸硒含量为A层 >W层 >C层 ,但同一土层硒的含量施肥处理高于无肥处理 ;腐殖酸硒 /全硒为A层 >C层 >W层 ,富里酸硒 /腐殖酸硒为C、W层 >A层。 3处理的交换性硒 /全硒以无肥处理的A层最低 ,W层最高。  相似文献   

16.
17.
土壤粒径分布的多重分形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和多重分形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对9个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分布的多重分形性质与粘粒含量没有直接关系,主要与土壤颗粒在整个粒径范围内的分布均一程度有关,粒径分布越不均一的土壤越具有多重分形性质。  相似文献   

18.
应用Bowman—Cole法.对污染程度不同的四个湖泊沉积物.在利用干筛法获得各沉积物不同粒级的团聚体后,对其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有机磷均主要分布在细粒级中:总有机磷和各形态有机磷在不同粒级沉积物中的含量均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沉积物中的有机磷主要以中等活性有机磷形态存在,随着湖泊污染程度的增加.活性有机磷在有机磷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而高度稳定性有机磷的比重下降:沉积物活性较高的活性有机磷(LO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等稳定性有机磷(MROP)与Fe、Al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相关性高于活性最低的高度稳定性有机磷(HROP).而HROP与Ca的相关性高于其它三种有机磷。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喀斯特山地土地整理后有效的土壤培肥模式,揭示不同粒级组分中养分含量的分布,以贵州省普定县陈家村进行土地整理后的坡地为例,进行小区施肥种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整理后岩溶土壤养分培肥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培肥模式中,施用农家肥、深松、使用本地蚯蚓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改善效果较好,施用农家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对增加土壤磷、钾养分的效果较好。同时发现0.002~0.02mm粒级组分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粒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