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0—1991年我们在盖县熊岳镇望儿山村进行了一次心叶施药,控制高粱生育期发生的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蚜虫和高粱蚜虫4种害虫的防治研究,获得了可喜效果。其中亩施3%呋喃丹颗粒剂1公斤,防治二代粘虫效果达98.63%-100%;对后来相继发生的玉米螟兼治效果为83%-97%;玉米蚜虫兼治效果为96.95%;高粱蚜虫,在百株蚜量达50—70万头时,兼治效果为98.02%-99.29%。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玉米螟 ,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秆虫 ,是危害玉米最主要的害虫 ,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它不仅繁殖快 ,每年 2~ 3代。而且危害时间长 ,无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播玉米均会遭到危害。因此 ,防治玉米螟是提高玉米单产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那么 ,怎样防治玉米螟呢 ?1 确定防治适期防治玉米螟的最佳适期为心叶末期 ,也就是大喇叭口期 ,这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因为玉米到了心叶末期 ,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危害 ,为用药提供了有利条件 ,既能提高防治效果 ,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怎样确定玉米的心叶末期呢 ?方法是 :用手捏玉米喇叭…  相似文献   

4.
启东县自从七十年代大面积推广玉米—棉花间种以后,玉米螟为害有所加重。一代玉米心叶被害率10%左右,比过去上升3—4倍;二、三代棉花的虫蛀率和铃害率一般5—10%,重者20%以上。 一、变化及其原因 1.田间虫口密度增加:越冬寄主和场所改变,田间虫源基数增加。过去玉米秆是玉  相似文献   

5.
经1979—1982年小区试验,用颗粒剂点施器将3%1605颗粒剂施入玉米、高粱心叶内防治玉米螟获得成功后,1983—1984年被正式列为辽宁省玉米螟综合防治开发试验研究项目之一。两年来累计开发面积16.19万亩。防治玉米螟效果平均为90.14%,兼治玉米蚜虫效果平均为97.81%。据1984年7月试验点调查,兼治二代粘虫效果平均为99.29%,取得了一次施药防治3种害虫的理想效果。 该剂型已于1985年1月在徐州由化工部召开的技术鉴定会上通过,认为是目前国内取代有机氯农药的一个较好剂型。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 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在二代区以第一代幼虫为害玉米最重。据五年调查统计寄生在玉米螟幼虫和卵上的天敌有十余种,其中寄生在越冬代幼虫的天敌主要有厉寄蝇 Lydella grisesceus R—D,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 Nees、卵孢白僵菌 Beauueria tanella,细菌 Serrafia sp.,微孢子虫 Nosema pyrausta 等;卵寄生蜂一种。这几种天敌对玉米螟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目前在玉米螟测报和防治上利用天敌还不够普遍,特别是尚未见到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盛期和一代卵天敌作用的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螟是发生在玉米上的常见害虫,近年来,玉米螟对黑龙江省玉米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文在黑龙江省玉米螟重发区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mL/667m~2在玉米心叶末期(见雄穗率5%)1次施药防治效果与50 000IU/mg苏云金杆菌(BT)粉剂25g/667m~2在玉米心叶末期(见雄穗率5%)1次施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相当,挽回产量损失率最高达10.1%,是较好的玉米螟防治微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在莱城区主要为害玉米、高粱、粟。过去在生姜上偶尔有为害,但近4a来,由于生姜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螟在生姜上的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据调查,一般地块被害苗率47%,严重地块高达10%以上,轻者造成枯心苗,重者倒折,严重影响生姜的产量。玉米螟在莱芜地区1a发生3代,在生姜上以第一代为害重,第二代盛发期夏玉米已至心叶期,即转入夏玉米田为害,因此二、三代对生姜的为害轻。1 为害加重的原因11 冬春气温偏高 近4a来,冬季气温明显偏高,使玉米螟越冬存活率较常年明显偏高。根据气象资料,4a来…  相似文献   

9.
吕祖益 《植物保护》1981,7(3):29-29
“1605颗粒剂”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制的一种新型有机磷颗粒剂。含1%1605,以石腊为粘结剂,用包农法制成。规格为16—60目。 河南,辽宁在舂,夏玉米上防治玉米螟,均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直接撒入心叶丛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幼虫寄生性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螟在江苏省一年发生3代,是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年度之间发生和危害程度差异较大,其原因寄生性天敌左右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常年天敌对第1代玉米螟幼虫的寄生率为400%,幅度为124%~758%;第2代幼虫的寄生率307%,幅度为90...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灭幼脲类——TH_(6040)对玉米螟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及显著的防治效果。室内测定证明:玉米螟低龄幼虫在含有3ppm浓度TH_(6040)的人工饲料中取食后,存活率降低88~100%。田间试验证明:在春玉米心叶末期施用一次0.045%TH_(6040)颗粒剂,第一代幼虫存活数量降低80%。由此看出,具有改变昆虫生理功能作用的TH_(6040)可应用于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气候变化和本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给害虫发生带来极大影响,导致一些害虫种群和数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期监测作物上害虫的发生动态对探索其演变规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近10年玉米上两种重要害虫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河南漯河的成虫种群动态,同时调查了玉米田间两种害虫幼虫的发生数量。结果表明,玉米螟和桃蛀螟在漯河地区常年发生3代,其中第2代蛾数量最高,分别占全年虫量的63.3%和79.3%,发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桃蛀螟的年度发生量特别是第2代蛾的发生量呈增加趋势,2016—2021年第2代蛾发生量显著高于玉米螟。桃蛀螟幼虫发生量明显增加,2019—2021年发生量高于玉米螟。综上所述,近10年漯河地区玉米田桃蛀螟发生呈增加趋势,一些年份发生量已经超过玉米螟。  相似文献   

13.
心叶末期防治玉米螟效果佳巴东县大支坪乡夏家超玉米进入心叶末期,也就是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因为玉米到了心叶末期,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危害,为用药提供了有利条件,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怎样确定玉米的心叶末期呢?方法是:...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赤眼蜂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吉林省松辽平原广大地区,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尤其在栽种杂交玉米后,玉米螟Ostriniae furnacalis Guenee逐年趋于严重。过去曾研究在玉米心叶末期撒施颗粒剂进行防治,效果虽较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广泛应用。在玉米螟第一代卵出现期间,寄生于玉米螟的赤眼蜂种类和数量极其贫乏。曾数次  相似文献   

15.
1986年,一代玉米螟发生期,我们在大中镇红花村蒜套玉米田中调查发现,玉米螟的卵量较套种其它作物田降低60%,被害株也明显减少,虽未经防治,一代残留虫量较其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春玉米穗期防治玉米鑽心虫(主要是第二代玉米螟)还没有理想的方法。这时植株高大,地面施药困难;同时在京郊二代玉米螟发生期长,又逢雨季,更增加了防治上的困难。为此,我们于1960年和1963年分别在前永丰公社(7,000亩)和东北旺公社(4,098亩)试用飞机防治。两次试验证明,效果均属显著。  相似文献   

17.
竹山县玉米螟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杆及根茬内越冬,一代危害早茬玉米,二代危害中茬(靠茬)玉米,三代危害毁茬晚玉米。玉米螟发生程度随着早、中、晚茬种植面积比不同而不同。随着玉米生育期不同,玉米螟代数增加,发生程度加重。玉米螟喜中温高湿多雨,高温干燥严重抑制成虫产卵、卵孵化和幼虫存活,降雨量与发生程度极相关。采用期距预测法和统计法做出发生期预报,依据茬口播种面积,有效虫口基数,死亡率,气象预报,参照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做出玉米螟发生程度预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对玉米螟赤眼蜂增诱作用及其在穗期玉米螟防治中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与平作夏玉米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和不放蜂对照区相比,明显提高了玉米螟赤眼蜂对螟卵的寄生率,1992年三者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26.7%、3.6%和0;1993年分别为28.0%、6.6%和1.0%,自然落卵的寄生率分别为69.1%、22.4%和4.6%。1994年用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人工挂卵的卵块总寄生率为30.7%,而平作夏玉米不放蜂对照区仅为2.5%;自然落卵的卵块寄生率前者为56.2%,后者为12.3%。心叶期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结合接种式放蜂区、心叶期抗螟夏玉米平作不放蜂和感螟品种不放蜂对照区的平均百株蛀孔数分别为54.8、102.6和277.2个,放蜂区与两个不放蜂对照区相比,对玉米螟的防效分别为46.6%和80.2%。试验结果显示采用心叶期玉米抗螟品种间作匍匐型绿豆,并接种释放少量赤眼蜂等综合措施对穗期玉米螟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芜菁夜蛾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1990在北京和河北阜城进行了室内和田间应用线虫防治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用4个种10个品系线虫测定的结果,以芜菁夜蛾线虫Agriotos对玉米螟的致病力最强。Agriotos线虫对玉米螟的致死率随玉米螟龄期的增加而提高,对2龄和5龄初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47±2条/头和9±3条/头。线虫施入玉米心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数量逐渐减少,但14天后仍能回收到一定量的线虫。施线虫10天后引入玉米螟,死亡率仍到56.7%,说明线虫侵染力没有丧失。1989年用2000条/株的线虫剂量田间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6天后死亡率达90.5%,1990年用同一剂量防治夏玉米上玉米螟死亡率为80.4%。  相似文献   

20.
玉米雄穗抗螟性离体鉴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雄穗是第二、三代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取食为害的主要部位。玉米雄穗从打苞到露雄期间,大部分初孵幼虫集中在该处取食,且其成活率高于心叶处取食者。作者报道了不同玉米品系的雄穗对玉米螟幼虫抗性情况和简便易行的快速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