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涛 《农家科技》2006,(11):15-15
小麦根腐病是由半知菌类长蠕孢属真菌侵染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潜伏在种子内和土壤中,随病株残体可存活1~1.5年,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初染危害小麦根部和幼苗,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扬花后小麦受害最重,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后腐烂,病株表现“假旱象”,  相似文献   

2.
<正>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又名根腐病、黑脚。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而地上部分的表现症状是因根部受害引起。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芒回麦穗发白,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的显示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处由下向上变黄,  相似文献   

3.
<正>一、症状生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近地面处发生。病初产生褪绿色斑,病斑扩大后为淡黄色,受叶脉限制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田间湿度高时,叶片病部背面产生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发病盛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病斑覆盖,导致叶片枯黄而死。二、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在田间或潜伏在种子内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的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和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  相似文献   

4.
<正>1症状识别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使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腐烂,形成典型"黑脚"症状,极易从土中拔出;麦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现"枯白穗"。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潜江市发生的小麦全蚀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从湖北省潜江市采集小麦全蚀病株 ,分离获致病菌。根据对病菌形态、生理特性和对不同寄主致病力研究结果 ,认为潜江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 .tritici)。这一致病变种在湖北发生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和根系为碳源与不同氮源组合,培养滤液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叶片为碳源时酶活性最高,以玉米根系为碳源时酶活性较低,但两者之间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有机氮时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加入无机氮,但两种有机氮培养基中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以牛肉膏为氮源时,在小麦全蚀病菌培养7 d时培养滤液中的酶活性最高,且酶活性随病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以蛋白胨为氮源时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在病菌培养21 d时最高。以上结果表明,供试各组合中以牛肉膏为氮源、小麦叶片为碳源的组合为最佳组合,7 d时有相对较高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柑桔溃疡病菌在武汉地区越冬期适存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栽种易感病的脐橙苗实测法和以供检材料的浸提液或高速离心浓缩浸提液针刺接种脐橙叶片的致病性检测方法,对柑桔溃疡病菌在武汉地区越冬期的适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柑桔溃疡病菌在武汉地区主要病株的病斑内越冬,也有少量能以潜伏侵染的方式在病株的未显症叶片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病原菌不能在田间的病落叶、土壤和杂草上越冬。  相似文献   

8.
<正>1危害症状!菜豆感病后,早期症状不明显,到开花结荚期才!逐渐显现。病株叶片变黄,从边缘开始枯萎,但不脱!落,拔出病株可见主根上部和茎的地下部分变黑褐!!色,有时皮层开裂。病株矮化,侧根很少。当主根全!部被害腐烂时,地上部茎叶即枯萎死亡,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  相似文献   

9.
一、主要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10.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属典型的气传病害,其病菌孢子随气流扩散,病孢子附着在小麦叶片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为害,是小麦生产中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本文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分析探讨了条锈病在小麦生产种植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小麦全蚀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是近年来局部地区发生较快、危害严重的病害,是全国植物检疫的对象。小麦全蚀病是由小麦全蚀病菌侵染传播的,一旦传入,蔓延迅速,不易根除。除为害小麦、大麦外还可侵染玉米、谷子等作物和鹅冠草、看麦娘等一些禾本科杂草。症状表现为根腐和茎腐两种。一般苗期受侵染,地上部症状不明显,病株比健株稍矮,分蘖较少,基部叶片发黄,病根纤细,易拔起。至灌浆后,症状明显。根茎变色部分出现茎基腐性的“黑脚”症状,在潮湿情况下,剥开病茎基部叶鞘,可见到该病独特的“黑膏药”状物。到成熟期,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发病规律病菌在病根、茎、土…  相似文献   

12.
一、小麦死穗的原因(一)单株的枯白穗是受纹枯病危害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芽梢变褐,重则腐烂枯死;起身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入茎秆造成烂茎,甚至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二)半截穗的死亡主要是受赤霉病危害小麦赤霉病是直接引起麦穗坏死  相似文献   

13.
<正>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我省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於根部及茎基部1—2节处。种子传播是由于病残体残屑夹杂于种子间而引起。感病植株较矮,分蘖减少,茎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根茎呈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返青拔节期显现的症状,是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拔节期叶片自上而下发黄,重病株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变黑。在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茎基部1—2节形成明显的“黑膏药”或“黑脚”。病株一般容易拔起,但不易倒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省大蒜叶斑病菌 Cladosporium allii(Ellis.& Martin.)的越夏进行了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病株种蒜不传病;田间病残体易于腐烂,其上病菌不能越夏;病残体随种蒜把在室内越夏,播种时随种肥进入田间成为当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5.
1.枯萎病 初期病株叶片萎蔫下垂,早晚恢复,后期叶片萎蔫不再恢复,全株枯死。茎部呈黄褐色纵裂,病株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菌,维管束变为褐色。病菌适宜气温28℃,土温25℃。湿度大,重茬地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6.
菌核病是向日葵生产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为核盘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病株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成病菌孢子随空气、  相似文献   

17.
玉米疯顶病是一种突发性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潜在的危险性病害,病菌常以游动孢子囊萌发形成的芽管或以菌丝从气孔进入玉米叶片内,在叶肉细胞间扩展,经过叶鞘进入茎秆,在茎端寄生,再发展到嫩叶上。生长季节病株上产生的游动孢子囊,借空气流动和雨水飞溅可进行再侵染。病菌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受疯顶病侵染的玉米一般不能结实。现将其发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田间消长规律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小麦纹枯病,根据漯河市测报站多年定点系统调查,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发展蔓延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一)冬前发病期。在小麦种子发芽后病菌即可侵染,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一般在小麦播后30~40天,即11月中下旬开始见病,自小麦3叶期病株  相似文献   

19.
<正> 1 田间症状诊断与识别 小麦全蚀病拔节前显病,因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受病菌侵害腐解,导致病株早死。种子根和地下茎呈灰黑色,重病植株次生根也局部变黑。返青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增多。病株矮化,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生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抽穗灌浆期是本病最易诊断、最易和其他根病区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姜也能连作     
<正>姜正常种植不能连作,连作时根茎腐病、姜瘟病、根线虫病、灰霉病等病虫害逐年加重,易造成减产,连作年限长则造成绝收。姜发病一般是种姜带病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年的侵染源。姜出苗时,土壤中病菌首先侵染幼嫩根茎部,导致根茎基腐病,随着姜苗生长,茎基部腐烂倒苗,病菌随雨水流动传播,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地块发病严重。姜根茎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出现病株,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姜瘟病在6月中旬至下旬开始出现病株,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