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畜禽业》2016,(7)
正2015年9月,豫南某猪场发生了以育肥猪发热、呼吸困难为主,死亡率高的疫病。1栋育成猪舍中的200多头中、大猪发病率高达60%,死亡40头,死亡率高达20%。经诊断为猪流感、猪瘟与猪伪狂犬混合感染。由于开始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及时,引起猪的大量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就这起病例的发病情况和控制过程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春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是多种动物疫病等高发期,也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时期。猪流行性感冒是这个时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近年来,猪流行性感冒的发病呈现新的特点,单发病较少,往往与其它疫病、寄生虫病混合感染或并发,其中猪流行性感冒并发附红细胞体病比较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生猪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取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猪痢疾是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特有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以消瘦、腹泻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该病发病率高、发病快、死亡率高。附红细胞体病是由血液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病程大约为10~30d以上,死亡率高。猪痢疾和附红细胞体病单独发病时治疗不难,一旦混合感染后,会给诊断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1,(1)
<正>猪圆环病毒通常感染3周后发病,常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猪圆环病毒和蓝耳病混合发生时,死亡率高达70%~80%。目前,疫苗免疫是预防猪圆环病毒的有效方  相似文献   

5.
<正>猪的高热病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以病猪持续高温,食欲废绝,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复合性传染病。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体病,猪链球菌病,蓝耳病,PCV-2,猪胸膜肺炎等引起,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该病自去年6月份以来,发病状况及发病原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15,(7)
<正>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主要发生于繁殖母猪,呼吸道症状在所有年龄的猪都能发生,但主要发生于3~8周龄的仔猪[1,2]。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性、烈性传染病[3,4]。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近几年主要表现为发病年龄小、散发流行、混合感染以及非典型性或隐性感染等特点。尤其在猪蓝耳病病毒造成猪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猪蓝耳病病毒和猪瘟  相似文献   

7.
<正>猪瘟和猪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是我区今年夏季引起中小规模养猪场生猪发病死亡的主要的疫病。2011年7月,某养殖户发生了大量生猪发病死亡的情况,笔者通过详细的临床观察、剖检和实验室诊断,采取综合  相似文献   

8.
猪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业疫病防制中十分突出和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并且大多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所致,因此称其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该病的发病特点是多暴发于6~10周龄保育猪和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某猪场发生了以母猪体温升高、流产、产死胎,仔猪断奶后发生高热、黄疸、贫血为特征的疫病。经过临床诊断、药物使用及试验检测综合诊断为猪瘟、附红细胞体、蓝耳病混合感染。经用“附红灭”药物及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现将防治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怀孕母猪注射疫苗后,大批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症状。发病率高达70%以上;发病母猪所产仔猪于7日龄后开始发病,哺乳后期至断奶初期呈现发病高峰期,发病率高达90%。病猪使用各种抗生素均无明显效果。仔猪发病10d后多因衰竭而死亡。育肥猪无疫病发生。1.1临诊症状大猪未见…  相似文献   

10.
<正>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而猪支原体肺炎又叫猪霉形体肺炎或猪气喘病,是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要症状,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只均易感病,尤以哺乳仔猪和幼猪易感,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气候骤变、猪群拥挤、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常促使本病的发生与流行。这两种病单独发病时诊断不难,一旦混合感染后,会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将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与猪气喘病混合感染的诊治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地区,冬春季节低温高湿,为猪病毒性腹泻疫病(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多发季节.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常由于猪只转运或人员流动引入该病并传播开来.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急性发病时常于7 d内导致大规模感染.发病猪表现为水样腹泻,严重者呈喷射状;粪便呈多种颜色,迅速脱水消瘦死亡,感染天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种猪表现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伴发流产等症状,如果流行时间长,还常常导致死胎、木乃伊、弱仔比例增多.如果控制不及时,本病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3,(5):88
<正>腹泻、圆环、蓝耳是目前业内公认的危害养猪业三大疫病。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焕春指出,养殖户防控疾病重心不宜过于集中在这三类病毒性疫病,而忽视了对细菌性疾病防控。陈焕春认为,与病毒性疾病相比,细菌性疾病更为复杂,危害更大;尤其是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不容忽视,在猪群发病致死  相似文献   

13.
猪圆环病毒病又称猪圆环病毒感染(Porcinecir covirus infection,PCI),是由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Ⅱ,PCV-2)引起的一种新的传染病。由于本病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我国发病也较多,且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和有效治疗药物,因而使养猪业蒙受了惨重的经济损失,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猪圆环病毒能干扰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使猪只变得对多种感染十分敏感,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成为普遍的发病规律,导致猪群发病后临床症状更趋复杂,病情加剧,确诊困难,防治效果差。临床上常见混合感染的类型有猪圆环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猪圆环病毒与其他细菌混合感染、猪圆环病毒与支原体或弓形体等混合感染,以及猪圆环病毒与其他病毒和(或)细菌等多重混感等。  相似文献   

14.
<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1猪蓝耳病传播途径猪蓝耳病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畜禽业》2009,(9):11-11
当前正是夏秋季节更替时节,温度变化大,各种病原体容易滋生繁殖,是畜禽的易发病时节。在秋季除了猪的一些常年发生的痰病如呼吸道、猪瘟、口蹄疲以及各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引起的疫病外,还有注意以下几种秋季猪的常发病: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22,(1):101-102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呼吸道疫病是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类疾病,不但病因、病情复杂,而且多数都具有传染性,一旦感染势必会严重影响生猪的健康生长,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明确掌握猪呼吸道疫病的类型、病因及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基于此,针对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展开了探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6,(1)
正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养量占世界的49%,但因为药残及疫病问题,生猪及其产品出口只占1%左右,主要因为疫病问题及抗生素类添加剂的药物残留问题限制我国生猪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养猪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猪的疾病问题已成为困扰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无论是产房乳猪、保育舍小猪还是中大猪发病。其临床症状大都为混合感染。治疗难度很大。如果长时间大剂量采用抗生素治疗,除了易产生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4,(7)
<正>猪无名高热病是以高烧不退为特征,由猪瘟、蓝耳病、猪Ⅱ型园环病毒和猪伪狂犬病等病毒引起,各发病猪群分别有一种或几种病毒混合感染。该病发病急,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猪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此病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如治疗方法不当,容易出现反复,导致养猪户治疗费用剧增,间接损失也很大。  相似文献   

19.
任建明 《畜禽业》2008,(9):43-45
我国目前流行的猪"高热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发的由多种病毒、细菌甚至寄生虫混合感染形成的复合症状疾病。以高烧,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为其主要特征。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重视营养,定期疫病检测,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合理用药等是防制"高热病"的主要技术措施;治疗中采用干扰素疗法(直接或间接),同时配合对症药物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6,(8)
正猪链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而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畜等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这两种病单独发病时治疗不难,一旦混合感染后,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