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寻找良好的套种模式和筛选适合广西冬闲桑园免耕套种的马铃薯品种,采用5个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冬闲桑园免耕套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免耕栽培(CK)相比,青薯系列5个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生长性状均表现较好,产量结构得到改善,单株薯重与单株薯数分别提高21.14%和16.32%,鲜薯产量平均提高5.92%,大薯比例平均提高11.94%。在5个青薯系列品种中,以青薯8号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37 070.37kg/hm2,比CK增产8.98%。桑园免耕套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青薯8号是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较理想的免耕套种品种。  相似文献   

2.
通过冬闲桑园套种马铃薯试验,结果表明:山区桑园套种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早熟的品种和采用先进科学栽培方式如地膜覆盖等,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收放,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桑园套种技术是利用桑园冬春生产空闲季节,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园地利用率的常规技术。盈江县属传统冬马铃薯产区,产品因上市早、品质好、规模大等优势,占据了国内昆明、成都、西安、攀枝花等鲜食马铃薯市场。盈江桑园套种冬马铃薯能提高桑园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蚕农收入、解决不同产业之间的争地矛盾。  相似文献   

4.
徐光 《云南农业》2011,(10):40-40
充分利用桑园冬春季空闲时间,推广间套种技术,是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综合收益,增加桑农收入的新路子。主要阐述水长乡桑园冬季套种马铃薯的条件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冬马铃薯免耕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冬马铃薯免耕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纯N 250.5 kg/hm2、P2O5 124.5 kg/hm2、K2O 375.0 kg/hm2条件下,冬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中熟品种费乌瑞它栽培密度以8.25万株/hm2增产、增收效果较为明显,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田间土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马铃薯田间土温的影响,从而为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冬种马铃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冬在广西大学农场进行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田间土温变化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效果,活动积温比对照平均提高14.9%,日均增温1.61℃,从而提高了冬季马铃薯的抗寒能力。其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0~10cm土层的保温效果要比对15~20cm土层的保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肥料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种马钤薯稻草免耕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厂家生产的复合肥增产效果比较好,不同厂家生产的复合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对马铃薯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鄂中硫酸钾复合肥、挪威海德鲁复合肥、芬兰硫酸钾复合肥、洋丰硫酸钾复合肥等适宜玉林市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一次性施肥使用,肥效长,用量适中,增产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早大白为试验材料,进行冬马铃薯5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方式的出苗率最高;不同处理中以少耕覆盖稻草8cm的总产量和单株产量最高,商品薯率以免耕覆盖稻草8cm的最高。此外,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总糖、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对还原糖、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以传统栽培和免耕覆盖稻草(8cm)后盖普通地膜的总糖、蛋白质含量较高。因此,生产上采用少耕或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方式,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冬闲蔗沟套种马铃薯可以提高蔗区的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提高蔗区农民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而推广马铃薯蔗叶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与常耕栽培相比,省工、增产、增收、培肥地力。2007~2008年,在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青秀区南阳镇农业服务中心在南阳镇开展了马铃薯蔗叶覆盖免耕栽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关键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冬种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冬种马铃薯4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探讨了各种栽培方式对土壤温度、水分和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期不同土层温度以常规翻耕处理最高,苗期以免耕+盖稻草和免耕+盖稻草+盖膜处理最高;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免耕+盖稻草处理最为稳定;出苗率则以常规翻耕处理最高:而免耕+盖稻草栽培方式的马铃薯干物重和产量最高.在冬种马铃薯生产上,采用免耕+盖稻草或免耕+盖稻草+盖膜的栽培方式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土壤最大的利用率,新疆阿克苏市采用了苹果树套种冬小麦、西瓜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土壤最大的利用率。阿克苏市采用了苹果树套种冬小麦、西瓜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围绕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桑园冬季间作试验示范研究,研发出适合南通地区桑园冬季间作的3 型(产品增收型、桑园培肥型和农牧结合型)4 类(间作蔬菜类、间作草莓类、间作绿肥类和间作牧草类)共20 种主体种植模式;针对确定的主体模式进行适宜品种筛选及更新技术;集成配套桑园冬季间作优质高产、轻简增效和病虫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推进桑园冬季间作标准化管理。根据南通市不同区域生产特点与市场需求,研究并确立了基于盐渍加工类蔬菜、速冻保鲜类蔬菜、超市型鲜品类果蔬、用于畜禽饲草和培肥改土类绿肥5 个目标市场的模式优势区域,旨在对推动南通市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持续高效协调发展,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桑园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条件下布设不同套种模式,比较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条件下,几种套种模式产值和效益均高于单种模式,其中玉米套种白芸豆纯收入达29142.0元/hm^2,投产比为1:2.6;玉米套种南瓜纯收入达26530.5元/hm^2,投产比为1:2.9;玉米套种马铃薯纯收入达26289.0元/hm^2,投产比为1:2.3;玉米单种模式纯收入14839.5元/hm^2,投产比为1:2.5。说明套种模式确实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桑树与红薯间作模式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优化桑树与红薯间作群体的空间配置,试验探讨了在桑树、红薯生长关键期及共生期内桑树和红薯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及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单作桑树、间作桑树和单作红薯在白天12: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间作红薯的光抑制现象不明显;桑园间作群体的总生理指标值明显高于单作桑树,其中表观光能利用效率提高了48.13个百分点,表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87个百分点,表观CO2利用效率提高了44.18个百分点.光合有效辐射是桑树光合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间作桑树和单作桑树的净光合速率动态变化曲线呈“W”型;桑树与红薯间作群体中存在种间互作效应,桑树的遮阴影响了红薯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山西中部东山旱作区多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经过试验与示范,探索出多种适宜山西中部旱作类型区的多作高效种植模式,即粮经结合型的谷豆覆膜条带模式、(鲜食)玉米套种蔬菜模式;纯经型的甘蓝套种苤蓝模式、覆膜番茄套作萝卜模式;经饲结合型的饲草作物套种大豆、饲草作物套种马铃薯模式、饲草作物套种西葫芦模式。重点介绍了几种成型模式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及关键栽培技术。部分模式表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优势明显,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从增加效益入手,进行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大垄面套种大豆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马铃薯单种,马铃薯套种大豆的活动积温利用率提高32.94%,水分生产率提高18.4%,土地利用率提高36%,主粮平均产量达6373.5kg/hm^2,较单种马铃薯增产9.6%,经济纯收入提高25.0%,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规范麦棉套种种植,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稳定棉花生产,实现粮食和棉花的优质高产高效。总结多年棉花小麦套种栽培的经验,筛选已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组装优化并进行田间验证。根据麦棉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要求,从品种选择、播种技术、水肥管理、整枝打顶、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麦棉套种技术。有效解决中国棉麦套种生产中存在的共生期争水、争肥、遮荫蔽光矛盾,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光能和土地资源,使两熟棉花吐絮早而集中,有利于提高中国粮棉产量和小麦、纤维品质,实现粮棉同步增长。规程的制定便于农民进行田间管理操作,是当前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稳定棉花生产,争取麦棉双丰收,增加棉农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