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平均标准木法及枝解析木法调查树冠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枝法与枝条模型估算法对估测的树冠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枝长与枝基径,枝条生物量与枝基径、枝长等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建立一级枝长模型及枝条生物量模型。通过对枝条生物量估测模型的比较,结果表明:枝基径与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幂函数拟合的精度较高,参数估计较稳定;虽然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大,但因参数变动较大,预测不稳定。在树冠生物量模型研究中,基于胸径建立异速生物量模型,相关系数R2值达0.906以上;通过对估测树冠生物量模型的比较,枝条模型估测法优于标准枝法,同时对模型进行F检验,F值达极显著水平,所选枝条生物量模型对长白落叶松树冠生物量的估测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长白落叶松生物量测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长白落叶松生物量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型分析法研究了长白山地区长白落叶松的地径(D0)、胸径(D)、树高(H)、枝下高(h)、冠幅(cr)等因子与各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器官及总生物量模型以非线性回归为主,最优模型为:树干生物量Wt=3.05e-005D2H+0.008,树冠生物量Wcr=7.35e-005(D2H)0.805,树枝生物量Wb=-1.3e-010(D02H)2+4.13e-005D02H+0.042,树叶生物量Wl=5.09e-005(D2H)0.679;总生物量Wab=9.23e-005(D02H)0.839。  相似文献   

4.
以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13~18 a生人工幼龄林为研究对象,进行单木活树皮、死树皮(黑树皮、红树皮)的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分析。结果表明:带皮胸径(x)与去皮胸径(y)的关系为:y=0.942 7x-0.110 5(R2=0.996 8,p0.001);树高或胸径虽然能够用于预测单木各类树皮生物量和树皮中氮、磷、钾贮量,但在对具体林分进行估测时,仍需考虑立地条件。幼龄林树皮总量为4 427.99~6 464.38 kg.hm-2,其中活树皮为1 745.44~3 165.39 kg.hm-2。幼龄林树皮中氮、磷、钾贮量分别为5.119~68.154 kg.hm-2、2.760~36.494 kg.hm-2、4.163~52.839 kg.hm-2,其中活树皮中氮、磷、钾贮量分别为3.981~48.941 kg.hm-2、1.908~23.552 kg.hm-2、3.359~42.079 kg.hm-2。  相似文献   

5.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级标准木和样方收获法,对24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分生物量为120.55t/hm2,年平均净生产力为8.47 t/(hm2.a),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下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02.17t/hm2,净生产力为8.09t/(hm2.a),其生物量分配格局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在林分产量结构方面,8 m以下树干生物量占其总量的81.80%,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主要分布在10~14 m,分别占树枝和树叶总生物量的71.11%和73.05%,地下根系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粗根(直径大于5 cm)>根头>中根(0.5~5 cm)>细根(<0.5cm),粗根生物量占根总生物量的53.98%。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林木树冠形态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可塑性机理。 方法 以小兴安岭地区的长白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利用详细的树冠半径调查数据,研究长白落叶松的树冠偏冠现象,分析树冠偏冠与林木大小和竞争之间的关系。 结果 在单木水平上,不同林龄样地中林木的树冠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均大于20%,大部分林木的树冠半径变异系数较大,只有不到1/5的林木的树冠半径变异系数小于15%。不同林龄样地中长白落叶松偏冠距离的平均值在0.35~0.51 m之间,各样地中林木偏冠距离的最大值均在1.2 m以上,其中成熟林中林木偏冠距离的最大值达到1.73 m。树冠的偏冠方向没有特定的方向偏向,是均匀分布的。在幼龄林中,林木的偏冠距离与胸径、冠长、平均树冠半径呈显著正相关,树冠偏冠距离随树木增大而增大。在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偏冠指数与胸径、树高和平均树冠半径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径比呈显著正相关,树冠偏冠程度随树木增大而减小。在成熟林中,偏冠程度与林木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中,树冠偏冠与竞争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在成熟林中树冠偏冠与竞争压力的相关性不显著。基于树冠中心坐标计算的林分平均竞争指数均小于基于树干坐标计算的林分平均竞争指数。 结论 长白落叶松树冠偏冠距离一般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变大,在不同发育阶段受到不同程度竞争的影响,树冠偏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分平均竞争指数,减少了林分竞争压力。  相似文献   

7.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形状的模拟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李凤日 《林业科学》2004,40(5):16-24
以长白山地区 2 6a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枝解析的方法 ,测定了 2 5株林木 (直径 10 5~2 4 9cm)的树冠变量 ,并建立了预测树冠外侧形状的冠形模型。基于枝条着枝深度 (DINC)和林木变量所建立的树冠形状模型包括 :基径、枝长、着枝角度和弦长等预估模型。对于大小相同树木的主要枝条来讲 ,这些树冠变量是随着DINC的增加而增大 ;而林木的胸径 (DBH)和树高 (HT)变量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大小树木的冠形变化。冠形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充分体现了树冠结构的变化趋势 :树冠形状在树冠的中上部呈抛物线体 ,而在树冠的下部则为近圆柱体。文中所建模型 ,可以合理地描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树冠形状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三江平原丘陵区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间伐后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中龄林为对象,实施4种处理:施氮肥(施纯氮250kg/hm2)、施氮磷肥(施纯氮250kg/hm2+纯磷50kg/hm2)、施氮磷钾肥(施纯氮250kg/hm2+纯磷50kg/hm2+纯钾30kg/hm2)和对照(不施肥...  相似文献   

9.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基于3-PG模型预测长白落叶松生物量生长变化,为长白落叶松林分生长规律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5块长白落叶松密度试验林连续28年监测数据和24块长白落叶松固定样地3期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各组分(叶、干和根)生物量计算公式,获得每块样地不同调查时间的密度、胸径、蓄积和各组分生物量。根据密度试验林数据校正模型生理参数,结合立地参数和气象参数,通过参数率定、迭代拟合与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长白落叶松3-PG模型的生理参数。采用决定系数(R~2)、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模型预测能力。选取冠层量子效率(alpha)和初级生物量分配到根的最小值(pRn)进行敏感性分析,并预测肥力等级(FR)为0.2、0.4和0.6时长白落叶松生物量生长变化趋势。【结果】1) 3-PG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R~2在0.77以上;除叶干生物量比为25.6%外,其他各指标的MRE绝对值均在10.97%以内,预测结果较可靠; 2) alpha和pRn具有较高敏感性,是模型的关键参数; 3)模型预测不同FR下的长白落叶松生物量变化符合树木生长机理过程,且各组分生物量随FR增加而增加。【结论】基于地面数据的参数率定后,3-PG模型能够很好模拟长白落叶松生物量生长变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森林经营预测工具。对于长白落叶松3-PG模型,冠层量子效率(alpha)和初级生物量分配到根的最小值(pRn)是影响预测结果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0.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树冠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分级木和林分冠生长特性,建立冠幅生长及单株冠、枝、叶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年龄36~39年、密度983~3263株·hm-2林分和年龄54~61年、密度1101~2241株·hm-2林分,随林分密度增加,分级木冠幅差距趋于减小;冠长占树高比例及冠长与冠幅比值增加;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平均冠积分别达22.479,15.296,6.179和26.864,11.154,8.192m3。2)年龄36~39年和54~61年林分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平均单株冠生物量分别为0.0082,0.0049,0.0009和0.0079,0.0038,0.0014t;占单株地上生物量平均比例分别达18.5%,24.2%,17.3%和15.9%,12.0%,20.5%。3)单株冠生物量分配中,枝比例高于叶比例,并因分级木不同而不同。年龄36~39年和54~61年林分,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枝生物量比例分别为76.6%,74.7%,66.6%和76.8%,73.3%,71.4%;叶生物量比例分别为23.4%,25.3%,33.4%和23.2%,26.7%,28.6%。4)年龄36~39年和54~61年林分,林分...  相似文献   

11.
12.
13.
文章简述了长白落叶松优良母树选择的意义,优良母树选择、分级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4.
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Henry)是我国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它生长快、分布广、适应性强,其木材材质细密坚韧、纹理直、耐久用.可供建筑、造船、桥梁、土木工程用,同时它还是北方针叶树种中的一个重要造纸树种。我国落叶松的林木改良工作始于60年代,经过“六五”、“七五”科技攻关,在落叶松种源试验,优良林分选择及种子园营建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获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建立起一批落叶松良种繁育基地。50年代末期,国际上已注意到木材材性的遗传变异性,6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等开始了针叶树林性改良的基础研究并陆续制定…  相似文献   

15.
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改建母树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白落叶松是黑龙江省主要造林树种,每年的需种量很大,常产生缺种现象,影响了造林绿化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人工用材林改建母树林的研究表明,通过疏伐改造后,大大改善了人工用材林林分光照和卫生状况,种子产量获得了明显提高,为林场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美国G·RobinsonGregovy提出的财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以净现值与内部收益率为指标,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栽培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地位指数、造林密度、轮伐期、整地、幼林抚育、管理水平等对内部收益率的形响,并对6个优化栽培模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终确定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优化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冀北山地人工林主要以华北落叶松为主,树种较为单一。研究通过对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标准地调查与数据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总体上生长较弱于华北落叶松,但差异不显著,造林时可以用长白落叶松代替部分华北落叶松。长白落叶松耐阴性较华北落叶松差,进行林分管理时要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使之既在数据采集区域内能够表征不同水平下的差异程度,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方法 基于64株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和40个每木检尺样地数据,在考虑和未考虑林龄2种情形下,利用哑变量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方法相结合,构建单木和林分水平的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结果 表明:(1)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单木水平下的Radj2均大于0.95,林分水平下的Radj2均大于0.78,(2)利用哑变量考虑林龄因素后,单木水平下各评价指标总体稳定,参数b值范围从0.905 5~2.512 5减小为1.047 0~2.202 8。林分水平下R2提升0.201 9,参数b值范围从0.071 1~1.560 7减小为0.781 1~1.055 1;且具有更小的TRE、MPE和MSE。(3)利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模型,全株及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残差的分布趋势均平行于横轴。 结论 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和哑变量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建模过程简单、模型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因素下落叶松人工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林龄因素对林分模型拟合效果的改善更显著,在建模过程中,单木模型可以不考虑林龄的影响,而林分模型需要考虑林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吴克贤  党常顺 《林业科学》1996,32(2):125-133,T001
以长白落叶松叶芽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经过诱导分化和生根,培育出了可用于造林的幼苗。透导芽分化以Z培养基和SH培养基较好,激素组合为BA1.0(单位:mg/L,下同)+NAA0.1,分化率平均55%,最高可达68%左右。诱导再生植株生根以Z+IBA0.2+NAA0.2+间苯三酚40效果较好。试验发现,基本培养基是影响生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供体植株进行一定的前处理可使外植体的分化率提高25.8%。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