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对水稻雄性不育及育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类型及育性相关基因的定位,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水稻雄性不育及其基因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各类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基础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并对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利用和细胞质的作用进行探讨,对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育种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农垦58S,安农S-1,衡农S-1等光温敏核不育系及衍生不育系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与育种学研究。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对影响光温敏雄性不育性表达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新的解释,并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生态遗传分类理论”和选育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原理与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选育出温光弱感型光敏核不育系“3088S”和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288”  相似文献   

4.
以环境敏感雄性不育为核心的两系杂交水稻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水稻中发现了几十个环境敏感雄性不育基因,已对其中一部分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水稻环境敏感雄性不育的应用和发展,以及RNA代谢、信号转导、转录调控、花粉壁合成和氨基酸代谢等过程调节水稻环境敏感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最后对水稻环境敏感雄性不育研究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7个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F_1进行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水稻虽然雄性不育,但其愈伤诱导率、绿苗产量均高于常规籼稻品种以及籼/籼、籼/粳杂交F_1,光敏雄性不育系的花培后代植株中,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频率与常规品种花培后代相似,在二倍体植株中,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互交F1的花粉植株,90%以上都能保持长日照下雄性不育的特性;光敏雄性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F1的花粉植株中,大约有25%的雄性不育株,在密阳42s  相似文献   

6.
培育水稻新质源雄性不育系是保证杂交水稻高产、稳产和避免因细胞质单一引起的遗传脆弱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分别具有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细胞质的无花药不育材料M01、M02、M03 的研究发现:①水稻无花药雄性不育可由核质互作产生;②水稻无花药雄性不育特性可稳定遗传;③当水稻花药退化到仅剩余花丝时,其雌性生殖器官也发生相应的退化,从而导致雌性败育( 结实率极低);④水稻无花药不育系的恢复谱与现有所有水稻三系不育系的恢复谱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F_1,F_2,和由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杂种F_1、F_2,以及回交低代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研究,认为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是一个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8.
从细胞质雄性不育和细胞核雄性不育2个方面概述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及导致不育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
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及减数分裂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质一核雄性不育性在作物中广泛存在,在作物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许多作物已育成了雄性不育系并在生产上加以利用,如高粱、水稻、谷子、白菜、萝卜等。关于作物雄性不育系小池子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各作物之间产生雄性不育性的机理各不相同。自从1958年Peterson首次报道了辣椒质一核互作型雄性不育以来,Horner、Hirose、吴鹤鸣和耿三省等对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试验为了更进一步研究辣椒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观察了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及小孢子减数分裂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由于农艺性状不够优良,很少在育种中得到利用,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易引进和易获得杂交种子的特性,利用合理的育种策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能在三系保持系、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选育中得到广泛利用,包括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培育近等不育系进而选育三系保持系,通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进粳稻血缘选育三系恢复系及常规稻品种。介绍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育种情况并展望了其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籼型两系不育系育性不稳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省是水稻种植大省 ,年种植两系杂交籼稻 18.7万hm2 。近年由于制种期低温造成籼型两系不育系育性不稳杂交种不纯 ,使得两系籼稻的推广严重受挫。笔者分析了导致籼型两系不育系育性不稳的育性转化起点温度漂变的成因 ,指出该漂变是由籼型两系不育系内在遗传机制决定的 ,只可减弱 ,不可避免 ;并且提出了在生产上应对籼型两系不育系育性不稳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稻雄性育性通常受一对可育基因和质、核间相应诱导物质(RNA)共同作用,质、核间育性诱导物质的协调与否,能影响基因性状的表达,目前三系中的“不育”系就多为这种类型。“光(温)敏核不育”则还受一对光(温)敏育性基因及相应的光(温)敏核诱导物质(RNA)共同作用,在特定光(温)条件下能表现可育,条件不具备时则表现为“不育”。因这两种“不育”均非不育基因作用,实质上应是败育。  相似文献   

13.
W98S具有综合性状优良、花期较长、不育性稳定、不育期较长、配合力强等优点。该不育系适合配制广适、优质、高抗、超高产杂交稻组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自育棉花不育系为材料,通过自交的方法鉴定其不育度。自交分为2组,一组整株自交;一组模拟自然状态,即下部果枝自由授粉,上部果枝全部自交。结果表明:2组不育株的自交结实率为0,说明筛选出的不育系不育度为100%,不育性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授粉方式的结铃率,进一步说明自育棉花不育系下部结铃是昆虫传粉造成的,说明该不育系具有高不育度。  相似文献   

15.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总结了目前已定位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广亲和基因、雌配子败育座位、雄配子体败育座位及花粉不育座位等,并提出了把"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结合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P/TGMS (photo-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lines with pale-green leaf color have beendeveloped in japonica rice. The marker trait is used as an assistant selec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wo-linessystem hybrid ri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F1 seed purity. A joint inheritance study of both leaf color and malesterility is presented for P/TGMS line with pale-green leaf color. The segregation ratios for leaf color in the F2populations of the three crosses showed 13 : 3 and 15 : 1 at early and late sowing stages (April 26 and June23) respectively, implying that the leaf color is controlled by two genes with fertility gene as dominant. Steril-ity level is higher in the early sowing stage than that in the late sowing. The inducement of male sterility isclosely related to longer day-length and higher temperature at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young panicle. Thegenes to govern the leaf color and male fertility are inherited independently.  相似文献   

17.
籼粳杂种不育是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瓶颈,其遗传机制很复杂。大多数学者均认为,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是由基因控制的,与遗传重组有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遗传分化和基因控制的角度综述了籼粳杂种不育现象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1材料与方法 1.1雄性不育材料利用该课题组的4份大麦雄性不育育种材料2001—17、2001—37、2001—84、2001—116,自2005年起有针对性的进行杂交组配,对其后代进行育性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