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观察河北省馆陶县2013—2018年7—9月份气温及3代棉铃虫、2代玉米螟盛期诱蛾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天气对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出现高温天气的2013年和2018年(8月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3和27.2℃,旬平均最高气温为31.1~35.1℃),3代棉铃虫成虫盛期灯诱蛾量分别比2代增长2.0、2.2倍,2代玉米螟成虫盛期灯诱蛾量分别比1代增长19.4、157.7倍。由此推测,夏季出现明显高于常年的高温天气,是3代棉铃虫、2代玉米螟成虫种群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由于1992年冬季棉铃虫越冬蛹基数大,今年又遇早春气温高,棉铃虫提前羽化出土。据黑光灯观察,4月15日始见成虫,是自1962年以来第二次在4月中旬见蛾。截止到5月3日累计诱蛾38头是去年同期蛾量的8.5倍,田间普查,4月26日见卵,5月8日我站普查30块不同类型麦田,平均每米单行长有卵1.2粒,最高5粒,且在果园、菜田均  相似文献   

3.
1992年棉铃虫在我市大发生,市郊县黑光灯诱蛾,越冬代累计诱蛾量21—113头,1992年一代总蛾量为497—1538头,是1977—1991年平均值61头的8倍多。10月份发蛾到10月15日,1992年共诱到2761头,1991年为63头;全年总诱蛾量为22980头,是1991年3750头的6.1倍。 洛阳市1992年棉花15万亩,大部分棉田伏前桃、伏桃未保住。孟津县1.5万亩棉花,不完全统计,绝收者达5000亩以上,其余的减产也在4成以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大螟性诱和灯诱监测效果,揭示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季节性消长动态,对2013—2018年张家港市塘市镇河头村水稻基地性诱和灯诱的逐日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张家港市稻田中性诱和灯诱的大螟成虫种群总量有差异,以2015年最高;不同年度间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越冬代蛾峰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此后成虫种群数量保持低位,直至终蛾期(10月中、下旬)。大螟逐日性诱蛾量(yS)与逐日灯诱蛾量(xL)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S=0.051 8+1.135 6x1(R2=0.689 0,P=0.000)。说明性诱监测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灯诱监测,从而为大螟的准确监测和科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田间诱捕效果的影响,2018年7月-9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和原阳县的棉花、大豆、玉米、花生田,利用蛾类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比较了块状食诱剂对棉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食诱剂分别与2种诱捕器结合,在4种作物田对棉铃虫成虫均具有明显的诱捕作用;蛾类诱捕器诱集到的棉铃虫成虫数量是三角形诱捕器的1.2~6.5倍。因此,蛾类诱捕器与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结合使用可以更有效诱捕田间棉铃虫成虫。  相似文献   

6.
为防治棉铃虫,近几年我国北方一些棉区,采用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2年河北省冀县试验,经大面积安灯诱杀后,棉田一代田间落卵量比对照未灯诱田降低51.7%。1993年肥乡县于5月3日有1400盏高压汞灯开始诱杀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广平县在1992年200盏高压汞灯诱蛾的基础上,1993年全县已发展到1200盏。  相似文献   

7.
利用胡萝卜花诱杀棉铃虫成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6月18日笔者在河北省河间市时村乡姚涧河村发现大批棉铃虫成虫于晚8时左右飞往胡萝卜地块。在一块约一亩的胡萝卜地里,平均每平方米有蛾15头在胡萝卜花上觅食。19日晚7时前,发动棉农用1000倍的万灵喷洒在胡萝卜花上,不足1小时即发现大批棉铃虫蛾中毒死亡。次日上午实地调查,胡萝卜地里,每平方米有死蛾8-17头,平均每平方米14头。在胡萝卜地周围40-80米也发现有被毒死的棉铃虫蛾,平均每平方米0.9—2头。从19日至27日每晚在胡萝卜花上喷万灵,21日和24日当地正值蛾高  相似文献   

8.
1992年,棉铃虫在江苏省是继1978年后的又一个大发生年。其发生范围之广、发生量之大、蛾卵峰次之多均为历史所罕见。综合分析1992年大发生的因素,我们认为江苏棉铃虫有外来虫源。根据有下面三条:1 1991年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棉田受涝严重地处里下河的泰县受涝后8月上旬调查125块棉田(约400亩),平均每40亩有1头虫,系统观察百株累计卵量仅1粒,但9月下旬末至10月上旬初,田间突然出现大量卵粒,10月4日普查,平均百株卵量450粒。兴化市1991年受淹后仅剩6万亩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主要为害大田栽培作物和蔬菜。1991年6月下旬,笔者在华县一个树龄7年的百亩桃园里,发现有不少棉铃虫成虫飞翔或栖息于叶背。1992年6月中下旬,又见大量成虫于桃树间飞翔。6月25日将10头雌成虫剖腹检查,均处在产卵期。据调查,成虫多在桃和苹果树的嫩梢处产卵,孵化后即在其上为害,取食叶肉,留下残损表面,二龄以后转移到果实上。7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96 ~1998 年3 a 的双波灯与杨树把诱集棉铃虫的结果比较分析,双波 灯诱蛾具有诱蛾数量多、蛾峰明显、雄蛾多于雌蛾等特点。可以将之用于棉铃虫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1.
改进米蛾饲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米蛾饲养技术的一些改进。用大盘直接饲养米蛾比先用小瓶接种再转入大盘饲养,可以增加出蛾数11—24%。每斤饲料接种2000米蛾卵比1500卵增加出蛾数31%。接种后用少量饲料复盖,比不复盖增加出蛾14.5%。在麦麸为主的饲料中加粮食细面10%或粮食细面和大豆粉各5%,饲养米蛾效果良好。出蛾率为56—62%,雌蛾率为54—60%,每雌产卵126-141粒,每斤饲料出蛾846-940头,得卵65000—74000粒,繁殖倍数可达43-49倍。高梁、白薯、王米、小麦的细面,大豆、花生、菜籽和芝麻的油饼,研细过筛,均可加在麦麸中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用半量麦麸,半量谷糠、米糠或草木樨粉的饲料饲养米蛾,出蛾量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饲料的质量可以影响米蛾的出蛾数、性比、产卵数和生长发育速度。虽然从出蛾数可以大体上看出处理间的差别,但每斤饲料养出的成虫所产的卵量是更精确的衡量标准。饲养试验显示,每饲养出一头米蛾成虫,约消耗饲料0.3克。一斤饲料如出蛾800-900头,消耗饲料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灯光诱蛾是保护环境,综合治理棉铃虫的有效措施,着重研究了最佳设灯半径,灯光诱杀与其它诱杀技术效果比较。棉铃虫夜间活动规律,灯杀的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灯杀效果优于性诱剂、枝把诱蛾等技术;每667m~2施用农药次数可减少2次,降低防治成本11.4~15.4元/667~(m2);最佳设灯半径为80~130M。  相似文献   

13.
1997~2008年新疆南部地区棉铃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南部阿拉尔地区棉铃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棉区棉铃虫越冬代、1代蛾量较少,2代棉铃虫蛾量相对比较大,其峰值显著高于其他两代.分析连续月份之间棉铃虫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虫蛾量在5月与6月月份间线性关系不显著,6月与7月、7月与8月、8月与翌年5月月份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了预测模型,可对棉铃虫成虫进行中长期数量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于2004年把本师共青团农场定为垦区中心测报站,同时配备佳多牌A型智能虫情测报灯1台,在2004~2005年2年的生产应用中,给本场虫情测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棉铃虫防治的最佳时机,推动了适时防治,使棉铃虫为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1智能虫情测报灯在棉铃虫测报上的应用1.1 2004年应用情况2004年棉铃虫在农场中等发生,第1代即进入棉田为害且部分田块发生较重,第2代在局部地区为害较重。据虫情测报灯观察,越冬代棉铃虫成虫高峰期为5月25日至6月2日,1代成虫高峰在6月30日至7月4日。1代幼虫高峰期6月4日及其以后的几天内,对全场0.2…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 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北方棉区的重要害虫,准确的预测预报是综合防治的关键。在成虫诱测方面,当前主要是根据杨树枝把、黑光灯和田间查卵、检查发育进度,根据虫态历期进行预报。这种诱测成虫的方法,比较复杂费力。自1986年引用棉铃虫性信息素(E 型)用于二、三代棉铃虫的测报中,与杨树枝把,黑光灯相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蛾峰明显,使用方便等优点。为了研究棉铃虫性信息素在鲁北棉区测报中的使用价值,于1986年开始,到1988年连续进行三年棉铃虫性信息素在田间诱蛾的试验,今将三年的试验情况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用米蛾成虫、米蛾卵和人工卵等饲养黄色花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米蛾成虫、米蛾卵、人工卵、米蛾卵加人工卵作饲料,饲养仓虫天敌黄色花蝽均能完成发育和产卵。不同饲料对若虫和成虫的发育、成活和生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米蛾成虫和米蛾卵的饲养效果最好。若虫期分别为19.1和16.3天,成虫获得率90.9%和88.5%;产卵前期3.1和3.9天,产卵量66.3和50.2粒,成虫寿命24和31天。不同饲料对下一代卵的孵化率和卵的发育期没有影响。对各种饲料原材料的成本作了估算,米蛾成虫是生产米蛾卵后的废弃物,充分利用可以大大减少黄色花蝽的繁殖费用。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是辽宁省棉、粮、菜等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据目前调查研究分析,此虫在我省基本不能越冬,其虫源主要来自黄淮流域。为弄清当年各代虫源性质、比例,给发生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在参考有关资料(李汝锋等,1987)的基础,制定了本省棉铃虫卵巢发育的分级,方法简单,便于掌握。1 试材来源和方法1.1 于1992年7—9月,采用20瓦黑光灯和杨枝把逐日诱到的雌蛾;同期从棉田采集500头幼虫,带回室内饲养,至羽化为成虫。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在南疆棉区研究了性信息素笼罩诱捕器和水盆诱捕器对棉铃虫的诱捕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伽师县2乡和铁日木乡两地笼罩诱捕器的诱蛾量分别是水盆诱捕器的18.6倍和11.9倍。经统计分析 ,诱蛾量随季节推移有下降趋势。根据笼罩诱蛾效果及其相对稳定性 ,作者希望在我国尽快用笼罩诱捕器取代水盆诱捕器进行棉铃虫成虫的标准化监测。  相似文献   

19.
高压汞灯诱蛾技术是棉铃虫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王京安棉铃虫是我省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常暴发成灾,严重威胁我省棉花生产。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和推广控制棉铃虫的有效手段,从1993年起,我省花大力推广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技术,同...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掌握常见夜蛾种群动态,于2020年4—10月在北京市通州区对甜菜夜蛾、黏虫、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和棉铃虫进行了逐日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以甜菜夜蛾诱集量最多,棉铃虫和二点委夜蛾的诱集量次之,小地老虎和黏虫的诱集量较少。受寄主作物种类及种植面积影响,不同监测点的总诱蛾量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成虫动态和寄主作物生育期分析判断,甜菜夜蛾和棉铃虫是当地的主要夜蛾科害虫。甜菜夜蛾的成虫高峰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棉铃虫成虫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