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 棉花西瓜遭受药害的原因是;有的将延缓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缩节胺在棉花花营期施用浓度过大;有的将草甘膦或百草枯在棉花上使用未定向施用;有的在西瓜苗上过量施用都尔,致使棉花与西瓜的茎秆、叶片和枝蔓受到伤害,造成滞长,推迟了生育进程,如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势  相似文献   

2.
化控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开始了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控制蕾铃脱落的研究,但由于技术原因并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应用矮壮素(CCC)以控制棉花疯长,但使用后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从而造成棉花减产。80年代初期引进缩节胺。经过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市场销售的缩节胺有粉剂和水剂两种。水剂被称为助壮素,是一种内吸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赤霉素形成、调节营养分配、促进氮素代谢的作用,并可抑制细胞和节间的伸长。施用得当,高效安全,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施用不当则达不到控制效果,甚至造成棉花减产。  相似文献   

3.
采用缩节胺拌种,可有效降低棉花子叶节高度,可省去棉花苗期化控程序,节约种植成本。本试验通过对二十九团用缩节胺拌种和未拌种的10块棉田的棉花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缩节胺拌种的棉田,棉花出苗整齐一致,苗期长势稳健,棉花1~4节间长度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采用小区试验,选取棉花生长调节剂DA-6(又名胺鲜酯)做试验材料,对照为常规生长调节剂缩节胺,研究其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对棉苗无药害,棉花施用DA-6,可改善棉株营养水平,促进棉花早结铃、多结铃、增铃重,最终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5.
初步探讨了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转 Bt基因棉花后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和主要抗虫次生物发生的变化。结果发现 ,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不能明显影响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 Bt杀虫蛋白的表达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和缩节胺处理能够明显提高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缩合单宁和芸香苷的含量 ;适宜浓度的水杨酸处理还能够明显提高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总抗虫萜烯类物质的含量 ;而缩节胺处理对转 Bt基因棉花顶端嫩叶中总抗虫萜烯类物质的含量影响不大。水杨酸和缩节胺能够在一定程度诱导棉花抗虫次生物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对棉花结构与功能的调控效应。【方法】在河南安阳进行了鲁棉研28号种植密度和缩节胺互作试验,种植密度设置了1.5万、4.5万、7.5万、10.5万、13.5万株·hm~(-2)等5个水平,缩节胺用量设置了0,195,390 g·hm~(-2) 3个水平。【结果】提高棉花种植密度,节间长度和株高增加,果枝倾角、主茎叶倾角减小,叶片和茎干物质分配系数减小,导致个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增大缩节胺用量,可减小棉花果枝方位夹角、株高,增加果枝倾角、叶长和叶柄长,铃干物质分配系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密度和缩节胺对果枝夹角、果枝倾角、株高、叶和果实的干物质分配系数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对棉花空间成铃结构存在互补效应。在缩节胺用量为390 g·hm~(-2)、种植密度10.5万株·hm~(-2)时,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14 362 kg·hm~(-2),籽棉产量最高(3 257.4 kg·hm~(-2))。【结论】综合产量和品质效应,密度保持在7.5万~10.5万株·hm~(-2)、缩节胺用量在195~390 g·hm~(-2)时棉花均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对指导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和培育机采棉最佳株型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棉花高密度栽培化调技术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棉花高密度栽培调控中,因受密度、品种、揭膜、浇水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施用缩节安(DPC)化控方法不当、用量不准、化控时间安排不不同程度的疯长或早衰,为此提出了在棉花整个生长期中,采用叶龄模式加红茎比,对棉花进行量化指标的调控措施,在四个关键时期进行实施,做到了化调指标数量化。因苗诊断灵活化,使高密度棉花前期坐果低,中期棵间生长稳,后期透光好,不疯长不早衰,简化人工整枝,提高了棉花品质,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8.
包膜氮肥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膜氮肥肥效周期长,其养分可根据作物生长期的需求和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控制供应,达到养分供应速度和作物需求基本同步.目前,在棉花生产中,常规施氮以基追结合为主,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中后期追氮对棉花果枝的伤害较多.鉴此,笔者进行了棉花施用包膜氮肥效果研究,以期为棉花生产提供既简便又合理的节氮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9.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特  王蜜蜂  赵强 《作物学报》2022,(2):396-409
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著,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在棉花上施用有机水溶微肥,研究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黃萎病的防效及对棉花农艺性状、棉株结铃空间分布、空果枝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棉花滴水期,有机水溶微肥分次滴施对黃萎病有一定防效,8月10日和9月5日调查结果显示,有机水溶微肥对黃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1.0%和38.2%;施用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影响,株高较对照增加0.4cm、始节高增加0.6 cm、始节位增加0.4节、果枝增加3.5台、单株铃数增加1.4个;中、下部空果枝分布分别比对照少0.4台和0.2台。施用有机水溶微肥对棉花有增产效果,有机水溶微肥处理棉花单产比对照增产24.9 kg/667m~2,增产6.3%。  相似文献   

11.
<正>云大·益棉是云大科技运用芸苔素内酯与缩节胺通过科学互配而成的棉花生长调节剂,通过合理调控棉花生长,达到棉花高产优质的目的,增产幅度高达20%~30%。芸苔素内酯具有调节棉花养分定向输送蕾铃,降低脱落酸浓度,使棉株多结蕾铃,增加棉花中下部蕾铃数目,减少蕾铃脱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作用;避免过量单独使用助壮素造成的落花、落蕾、桃小等副作用。缩节胺能合理调  相似文献   

12.
选择萘乙酸、DA-6、DPC(缩节胺)、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种子拌种,萌发时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用萘乙酸31.53 mg/L、DA-643.87 mg/L、DPC(缩节胺)72.06 mg/L、复硝酚钠3.22 mg/L拌种,棉花种子活力最强,萌发时低温抗逆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缩节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内吸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应用投资小、操作简单、见效快、效益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棉花生产中的播种技术有4种:(1)使用甲拌磷、敌克松、磷酸二氢钾拌种,其中使用种子量0.8 ̄1.0%的75%甲拌磷乳油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蓟马、棉蚜、红蜘蛛;使用种子量0.3 ̄0.4%的敌克松拌种,可防治棉苗立枯病、炭疽病;使用磷酸二氢钾拌种可增强棉苗抗寒、抗旱能力。(2)缩节安拌种是解决棉花谪脚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棉种使用缩节安拌种后,能有铲降低棉苗子叶节高度2 ̄3cm,第一果枝  相似文献   

15.
新疆棉田缩节胺的施用技术与药害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新疆棉田缩节胺的施用技术和药害诊断与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缩节胺对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PC(缩节胺)对新陆早36号、993和新陆中26号棉花品种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DPC可以促使叶绿素合成,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光全效能强;可以有效地降低果枝始节、始节高和株高,增加有效果台数、单株成铃和铃重,减少脱落;打顶后喷施缩节胺,可以塑造棉花理想株型,对倒二枝果枝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倒三枝,最小是倒一枝。  相似文献   

17.
在棉花生产中,施用氮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随着氮素化肥用量的逐年增加以及多年来的土壤培肥与改良,棉花生产中的氮肥效应报酬递减现象日益突出,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施肥量的氮肥效应进行研究,以期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棉花化学调控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期和适量进行化学调控是棉花达到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采用三因子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一熟春棉从蕾期至花铃盛期3次喷缩节安溶液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缩节安使用时期和用量的优化模型。分析表明,在1990和1991两年不同气候年型条件下,根据模型初步筛选出每公顷皮棉1500公斤左右,株高生长在95cm以下,使用缩节安的最佳用量。1990年因中期雨水偏多,每公顷喷缩节安的综合取值为:蕾期3.0~14.4克,初花期24.9~39.0克,花铃盛期46.5~62.0克。1991年中、后期偏旱,故每公顷喷缩节安的综合取值为蕾期4.5~14.5克,初花期9.0~34.4克,花铃盛期24.5~54.6克。此模型能为获得较理想的棉花株型和群体结构以及最佳产量提供合理调控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5因素5水平正交施转回归设计,对陕西水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密度、肥料、缩节胺等5项主要农艺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密度>缩节胺>尿素>硫酸钾>二铵。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效应,获得了≥1875kg/hm2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通过反馈示范,提高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20.
应用缩节安(DPC)调控棉花株型的定位定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节安(1,1-dimeyl piperidinium cloride, DPC)是棉花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其调控棉花茎枝生长的定位定量效应尚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研究 2013-2014 年在田间条件下分别于棉花现蕾期、盛蕾期后、盛花期前、盛花期后和打顶后单次应用不同剂量的 DPC,测量了 DPC 作用有效期内的棉花株高和主茎生长速率,探究了所有主茎节间及所有果节对 DPC 的响应。结果表明, DPC 处理对棉花主茎节间的影响范围为 N 节(应用 DPC 时的主茎节)以下 1~4 个和 N 节以上 0~6 个(打顶条件下),对果枝的影响范围为 N 节以下 1~11 个和 N 节以上 0~5 个,其中 N 节以下果枝受影响的果节多于 N 节以上果枝。将盛蕾期后和盛花期前 2 次应用 DPC 的效应叠加,其影响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部主茎节间(果枝始节以上)和全部果节。DPC 应用剂量与其作用强度并不总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DPC 的定位定量效应除了与应用时间和剂量有关,还受到温度、降水等环境条件和棉株生物量、源库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