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竹院公园使用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竹院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进行使用状况评价。通过对使用者基本信息、游憩情况、公园设施评价和公园总体评价进行研究,分析紫竹院公园使用状况,探求使用人群特点及其需求。结果表明:1)中、老年人成为公园的使用主体;2)活动内容因不同人群而异;3)健身设施和公园管理问题受到关注。建议:1)研究和建设以中老年人为使用主体的城市公园绿地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解决的课题;2)针对不同活动内容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是城市公园建设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口万绿园和人民公园两个城市公园的游憩行为进行观察调研,将游憩行为归纳为锻炼、观赏、游玩、聚会、休憩和艺术六大主类,总结出每类游憩行为需要的环境支持,并且指出公园环境和设施应如何建设来促进游憩行为的发生,从而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使公园今后的建设和管理更加人性化,为今后此类公园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建设城市开放性公园,运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中的行为观察法,以抚顺月牙岛生态公园为研究对象,了解公园的使用状况,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老年人为主要的使用人群;散步通行类、体育锻炼类和交流类为主要的活动类型;09:00~15:00为主要的活动时间,09:00和13:00为2个峰值.建议:建设以中、老年活动为主体的开放性城市公园;游乐设施、场地应依据使用者需求适当设置排布;服务设施合理布置.  相似文献   

4.
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郊野公园是世界公园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我国城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郊野公园的历史演变、概念特征、类型模式和管理体制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郊野公园经历了理念起源、管理探索与功能转型、注重游憩3个历史发展时期,其特征表现为:近郊区位、以自然和乡村景观为主、保护环境、满足城镇居民郊外游憩需求等.郊野公园按照主要活动设施、主导游憩活动、地貌特征、景观特色和旅游资源五种标准分为24个类型.总结英国和我国香港较为成熟和完善郊野公园管理体系和立法政策,探讨我国城郊森林型、生态林型、环城游憩带型、乡村田园型4种郊野公园模式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已经成为城市公园的主体部分,为了提高老年人对城市公园的利用效率,以乌鲁木齐人民公园老年使用者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和IPA分析法对公园老年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人民公园老年人使用状况的4个要素层13个指标层的游憩感知满意度和重要性存在差异。建议通过植物进行空间的营造和隔离,注重游憩空间的场所功能;改善游憩设施的实用性和增加自然景观环境的氛围营造。  相似文献   

6.
[目的]服务建筑设施是公园开展游憩服务、科教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我国公园设计规范对公园内的建筑设施有着严格的指标控制.本文意图全景式地分析北京公园服务建筑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和空间分布指征,总结规律,发现问题,以期对我国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和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北京市309个主要公园...  相似文献   

7.
以景山公园为观测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夏季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是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中、老年人对公园的使用时间明显长于青年人,活动类型以静态休闲、散步通行、体育锻炼等休闲娱乐为主,活动时间多集中在8:00~11:00,14:00~17:00时间内,宽敞、遮阴的广场等空间是他们活动的首选。青年人除了必要的散步通行,多以游览观赏为主,活动时间较为灵活,路线多集中于主要赏景线上。与大多数城市开放性公园一样,承担附近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仍是景山公园的主要使用功能,历史名园的特征并不明显,在利用中加以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是人们进行户外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游憩行为对公园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泌阳县双龙健康主题公园为例,运用游憩行为观察法和核密度估算法,对公园游人的性别、年龄、来访时间、行为活动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双龙健康主题公园受到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游人喜爱;(2)游人到访与空闲时间有关,同时受夏季高温影响,一天内来访人数呈"U"型走势;(3)游人行为活动和空间分布受性别、年龄、时间和气温等因素影响,双龙健康主题公园南区入口及西侧滨河景观带最受游人欢迎.  相似文献   

9.
以临安青山湖绿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核密度估算法,分析游客游憩行为与其影响因素,探究青山湖绿道游客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郊野绿道的来访游客偏年轻化,以附近和主城区的中青年群体为主;气温和空闲与否成为游客出行的关键因素,秋季来访游客日均人流量呈倒“V”形走势,游客集中在14:00左右;空间的开敞度、可达性、铺装绿化程度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是绿道空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游客的空间分布表明,游客的游憩行为受环境要素影响较高,观赏通行类游憩行为分布波动大,集中分布在路径型空间;静态休闲类游憩行为主要分布在面域型空间;文化消费类游憩活动集中在入口广场空间;而体育锻炼类游憩行为分布波动小。  相似文献   

10.
以荆州市城市公园为例,强调在自然、人文、设施、区位、历史沿革等因素的综合效应下,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森林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游憩环境特质。通过对荆州市不同环境特质城市公园游憩者行为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游憩环境特质的城市公园在游憩者组成、停留时间、游憩活动内容上的差异性,表现出游憩者对环境特质的适应性。游憩吸引物和游憩需求的分布表现出了游憩者对公园环境特质的感知,而游憩满意度分布所揭示的游憩者体验价值与城市公园的环境特质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郊野公园游憩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日渐远离自然,人们对郊野公园的游憩需求正不断增加。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并咨询专家,对郊野公园的游憩要素进行分类,从生态空间、游憩空间、人文价值、地形、水体、植被、设施7个角度出发,选取了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18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构建郊野公园游憩度评价体系。从构建的体系结果来看,生态空间空气清洁度高、生态空间面积适宜、游憩空间活动类型丰富的郊野公园具有较高的游憩度。且郊野公园的游憩特点为空间感舒适、野趣、清洁、安全。对郊野公园游憩度的研究,可以引导游人理性使用郊野公园的游憩资源,对提高郊野公园的游憩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张婷  车生泉  周娴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682-6685
以上海市为例,对郊野公园型植物群落生态景观特征和空间特征、游憩活动进行调研,并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植物群落综合评价体系,从生态、景观和游憩方面对样地进行评价,总结和比较分析5种类型植物群落显著特征,为未来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使用者的角度,采用行为观察法对滨海新区夏季街旁绿地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者的活动内容随时间产生规律性的变化;老年人是绿地的使用主体;男性使用者多于女性;体育健身类、静态休闲类、文化娱乐类活动是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使用者数量峰值出现在一天中的10:00时和16:00时;由于体育健身类、静态休闲类是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使用率最高的地方是有健身器材的广场以及遮阴效果较好的长廊。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管理郊野公园游憩环境与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探索游憩机会谱理论在郊野公园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对成都市6大郊野公园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运用灰色统计法、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法,筛选出游憩环境因子划分出游憩机会类型,构建出成都市郊野公园游憩机会谱,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成都郊野公园游憩机会谱包含景观展示与特色程度、自然程度等5个游憩环境因子,形成滨河郊野型、湿地郊野型与主题郊野型3种游憩机会类型;其应用价值在于可编制提供游憩信息、清查管理游憩问题与规划分配游憩资源。本研究成果能够为今后郊野公园游憩环境的管理提供参考,为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郊野公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紫竹院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痕迹调查法对北京开放性公园使用者行为痕迹进行调查,从数量、类型、分布等不同方面分析痕迹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根据使用者行为痕迹特点,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累积型痕迹、磨损型痕迹、该有却没有的痕迹和公园设计、管理型痕迹,其中,磨损型痕迹和累积型痕迹是游人行为痕迹的主要类型。(2)一年四季中游人行为痕迹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秋季、夏季、春季、冬季。(3)累积型痕迹在一年中的变化及一天中的变化明显。本文建议:加强公园管理,倡导游人文明游园,改进公园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南昌市人民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Post0ccupancyEvaluation,POE),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公园使用者的行为及对公园使用者进行访谈等方法研究南昌市人民公园的使用状况。结果表明:公园的主体使用者为附近居民,并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现象。使用者对公园设施基本满意,其中对运动健身设施满意度最高,同时针对公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策略与建议,即提升公园的可达性、把握未来综合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倾向、建立使用后评价机制及合适的管理机制,使其有助于提高公园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为同类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嵩县天池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采用森林风景资源等级评价明确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ROS技术确定游憩机会类别的空间布局,划定出功能分区并对功能分区的建设进行规划。结果表明:天池山森林公园存在森林资源破坏日益严重,游憩体验类型较为单一等问题;依据森林风景资源等级评价对ROS技术进行调整,将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等4个区域;依此划分出的功能分区,通过梳理游憩机会类别的空间布局,可应对公园优势风景资源开发过度、劣势风景资源相关游憩开发不足等问题,为其他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沈阳地区滨水公园的冬季使用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园的冬季利用率,以沈阳市浑河沿岸一系列滨水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冬季公园使用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范围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提高冬季滨水公园使用率的3点建议,包括优化冬季植物景观,合理布置健身、休息设施,加大宣传力度、组织适宜冬季开展的活动项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场所,对维护居民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使用状况研究基本方法,研究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和世纪公园的使用状况,探求使用人群的特点及需求。结果表明:中、老年人成为公园的使用主体;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因人群而异;活动空间和设施安全备受关注。建议丰富公园内的活动内容,营造多种活动空间;加强公园安全文明建设,完善公园基础设施,最终达到提高公园服务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为景观设计的指向标,因此,城市区域性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为了保持、延续和突显城市的文化特色,以新型城市区域性公园莱州市掖县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及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了民俗文化在城市区域性公园的融合方式.调查结果表明:公园使用者的年龄分布主要为31~60岁,据访谈可知参与活动锻炼的主要是中年人,老年人以散步为主.公园使用者主要目的是广场活动和散步休闲.市民从非专业的角度体验公园景观的功能,大部分使用者对名人雕塑大道和民俗园印象深刻.由此可见,莱州市掖县公园中民俗文化的融合给市民带来深刻的印象,市民愿意置身于其中品味民俗文化,也从活动中重拾旧时民俗文化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