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促进油菜新品种"宁杂1818"在溧阳市的推广种植,介绍了其在溧阳市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苗、应用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移栽、科学肥料运筹、防治病虫害、适时抢收等。  相似文献   

2.
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年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实践,制定了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的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了各项生产技术措施,制定了各生育期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3.
何谓"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油菜盖着被子种!"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技术"是溧阳市首创的一项新式栽种技术,它在节本省工的基础上,兼顾了生态效益。每年10月下旬水稻收割油菜苗移栽后,农户们将田里剩下的稻草覆盖在油菜苗根部,这样做有多种益处: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油菜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正>油菜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重要的油料作物,2021年栽培面积达27.45万亩。近年来,随着油菜籽价格不断上涨和禁烧秸秆等因素,西秀区推广稻田免耕油菜育苗移栽全量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稻田免耕油菜育苗移栽全量稻草覆盖技术,是指水稻收割后稻田不经翻耕,水稻收割后直接将全量稻草覆盖在稻田的稻行间,然后将油菜苗移栽到两行的稻窝间,或隔行覆盖稻草油菜移栽在未覆盖稻草的行间的一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杂交晚稻立苗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杂交晚稻立苗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比稻草不还田免耕抛秧稻增产4.85%,稻草还田免耕旱育秧苗抛栽与免耕湿润秧苗抛栽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稻草还田对免耕抛栽水稻的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提高水稻后期剑叶叶绿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模式对直播冬油菜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2016-2017年、2017-2018年三个年度,选用6个不同油菜品种,设置稻草不还田免耕、稻草还田翻耕、稻草不还田翻耕3个处理,对油菜实收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直播冬油菜产量,翻耕模式直播油菜产量比免耕模式直播油菜产量高,杂交油菜品种比常规油菜品种产量高;稻-油轮作模式下,选用杂交油菜品种,采取水稻秸秆还田、翻耕直播能有效提高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7.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9.
熊敏  张明刚 《农技服务》2014,(10):66-66
研究了杂交油菜不同移栽方式的效应,表明杂交油菜改用坂田免耕移栽,产量上没有显著变化,但免耕移栽在人畜工投入上,每亩节本350元,经济效益显著。油菜免耕器移栽技术,轻使快捷,同时有效带动了秸秆还田,有益于增加土壤肥力,非常符合现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稻草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稻草全量还田对抛栽双季稻生长的影响,以淦鑫203、陆两优996和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季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稻草全量还田不施化肥(SF0)、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S0F0)、稻草全量还田施用化肥(SF)和稻草不还田施用化肥(S0F)4个处理对抛栽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较不还田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和有效穗。相同稻草还田条件下,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能显著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稻草全量还田,淦鑫203、陆两优996、五丰优T025和淦鑫688产量增幅分别为131.10%、109.52%、65.66%和56.69%;稻草不还田,产量增幅分别为135.93%、111.02%、72.72%和66.53%。相同施肥条件下,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分化数及退化率均是稻草全量还田大于不还田处理。一次枝梗现存数、二次枝梗现存数、颖花现存数与每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水稻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稻草全量还田以及施肥能够提高稻谷的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免耕稻草覆盖还田对晚稻生产的综合效应,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稻草全量覆盖还田和50%覆盖还田对晚稻生长、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不同用量稻草覆盖还田虽然分蘖前期由于稻草未分解,禾苗生长较慢,但分蘖后期稻草分解释放养分,能促进禾苗生长,与翻耕稻草不还田相比,增产5.4%~12.6%,并且对土壤通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免耕稻草覆盖还田节省了耕田成本,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是一项节本增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在适宜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稻草还田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举措,通过平铺还田、堆沤还田、条状还田等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对晚稻免耕抛栽分蘖情况及产量等性状的影响。试验表明,适于灵川县推广的为平铺、堆沤2种稻草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稻草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是集沃土工程、节水农业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稻田耕作新型技术模式,它集成了秸秆还田、节水灌溉、水稻抛栽和小麦(油菜)撒播等几项省工、省水、省钱的先进技术。由于该技术模式操作简便,应用效果好,群众易于接受,目前已作为一项农业重大技术开始大面积推广。 稻草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有三大突出优点:第一,大大地降低农民种田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稻草全量还田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分析了涟水县稻草全量还田对小麦播种的影响,并根据多年实施项目跟踪研究和实践,提出稻草全量还田的技术措施,总结出一套适合涟水县稻草全量还田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改善稻草全量还田质量、培育小麦全苗壮苗、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稻茬马铃薯套栽油菜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是指水稻收获后,田块不翻犁,抢时直接在田面播种马铃薯用稻草覆盖,然后在油菜播栽期内再翻耕行间移栽(或直播)油菜的一种简易栽培新技术,可亩产马铃薯1000公斤以上。具有环保、增加土壤有机质、节本、增效的作用,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 %),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 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但撬窝移栽的整精米率显著高于抛秧和摆栽处理.试验结果说明,以适当方式实施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油菜摘薹有利于提高油菜生产效益,为探索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不同密度对摘薹及菜籽产量的影响,开展了油菜免耕移栽不同密度、免耕直播不同用种量大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移栽油菜以亩栽7000株产值最高,其次是亩栽8000株。由于油菜摘薹后生育期明显延长,适当稀植成熟期略早,更有利于后作的搭配。免耕直播油菜每亩产值以用种量0.2kg最高,适当提高用种量有利于菜薹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摘薹效益的提高,但不宜超过0.25kg。直播油菜成熟期明显早于移栽油菜,因此在生产上采用摘薹技术如要考虑后作搭配,选择直播油菜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轻简化育苗移栽方式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三熟制地区稻稻油茬口矛盾突出、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探索油菜轻简化育苗移栽技术,以常规育苗移栽方式为对照,研究穴盘育苗、免耕打穴定植、翻耕开行摆苗等轻简化育苗移栽方式对油菜株型、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打穴定植处理的株高、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生物量、单株有效角果数、产量比常规移栽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减少,分枝高度略有增加,其中以穴盘苗打穴定植不覆土处理的产量降幅最小。翻耕条件下,开行摆苗处理的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产量比常规移栽处理显著下降。苗床苗常规移栽处理的产量最高,苗床苗开行摆苗处理的产量次之,穴盘苗开行摆苗处理的产量最低,但开行摆苗处理的移栽效率远远高于常规移栽。因此,综合来看苗床苗开行摆苗移栽技术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稻茬油菜特征特性及免耕摆栽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稻茬油菜的特征特性及免耕摆栽技术的优势,从培育壮苗、起垄摆栽覆草、肥料运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该项栽培技术,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常耕抛秧高10.72%和8.22%。免耕抛栽秧苗前期立苗速度较慢,后期立苗速度较快,总的立苗时间较常耕抛栽秧苗多1d。免耕使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根系的总长度和根毛区长度及根系氧化能力下降。但是.稻草还田增加了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和根系长度,提高了根系氧化能力,因而对抛栽水稻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在免耕条件下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