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间作小麦不同留茬方式对间作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SC)相比,间作小麦25cm高茬收割压倒处理(W/C1)、25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处理(W/C2)、不留茬收割处理(W/C3)间作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12.53%、17.44%、11.27%,W/C2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W/C1与W/C3处理。间作增大了玉米耗水量,小麦留茬可显著降低间作玉米的耗水量,3种间作处理玉米的耗水量较单作分别增加了12.86%、9.71%、16.95%,W/C1和W/C2处理下耗水量较W/C3处理分别降低了3.63%和6.61%。3种间作处理玉米的WUE较单作分别提高10.82%、22.92%、4.78%;其中,W/C2处理间作玉米的WUE最大,且显著高于W/C1、W/C3处理。试验条件下,小麦25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是该区提高间作产量和WUE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少耕秸秆覆盖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小麦少耕留茬条件下,3个供水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处理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影响不显著,供水处理显著影响间作产量;留茬少耕条件下,中、高供水处理较低供水处理间作产量分别高27.24%、29.90%,未留茬条件下,中、高供水处理较低灌水处理产量分别高29.74%、35.56%。同等供水条件下,高留茬少耕处理较未留茬处理收获后土壤含水量在低、中、高供水水平下分别高4.79%、10.95%、4.28%。留茬处理对间作耗水量影响不显著,但在同种留茬方式下,间作耗水量随供水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大,高供水留茬少耕处理较中、低供水处理耗水量分别高7.73%、16.37%,未留茬高供水处理耗水量较中、低供水处理分别高9.10%、16.18%。留茬处理对间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无显著影响,相同留茬不同供水处理的WUE在中、高供水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中、高供水高留茬少耕处理WUE较低供水处理分别高17.80%、11.63%,未留茬处理时中、高供水处理WUE分别较低供水间作高21.83%、16.68%。  相似文献   

3.
机械化育苗移栽复播工程配套技术是一项适用于积温在3600℃以上地区,于前茬作物收获前的20d~40d,在地头制钵育苗,待前茬作物收获后就地移栽到大田的机械化育苗移栽复播技术。它可用于移栽棉花、玉米、烟叶、甜菜、花卉、苗木、蔬菜及各种温室作物。1.棉花机械化育苗移栽的优点在山西省南部棉区,6月上旬收麦后至9月下旬种麦前的100多d时间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完全可以再种植一茬特早熟棉花。但是由于受时间所限,在下茬小麦播种时,棉花难以完全收获,不拔柴腾地势必影响小麦的适时播种,而拔柴腾地又要影响棉花产…  相似文献   

4.
2BMP—2型棉花点播铺膜机简介2BMP—2型棉花点播铺膜联合作业机由荆沙市农机化所研制,适用于无前茬作物及棉麦间作地的点播(棉花、豆类、玉米等作物)铺膜,也适用于中耕除草、化肥深施。是棉麦间作两  相似文献   

5.
今年三夏,山东省诸城市大力推行“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覆盖→玉米贴茬直播”“一条龙”保护性耕作作业模式。截至6月底夏收、夏种工作全面结束,88.7万亩玉米全部实现免耕贴茬直播,而今年该市已经实施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6.
基于ISAREG模型的小麦间作玉米灌溉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SAREG模型与种植模式相结合研究小麦间作玉米的灌溉制度。对间作条件下灌溉制度模拟所需的各项参数进行了预处理和验证,分析评价了小麦间作玉米的实际灌溉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小麦间作玉米的需水特性进行了多组合方案设计,分别得到了现状供水状况下和不受灌水日期约束时的优选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7.
小麦机收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作为北京两大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常年种植100万亩左右,主要采用小麦、玉米两茬轮作的种植方式。作为京郊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排头兵”,小麦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对京郊农机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技术是夏玉米栽培的一种新型实用技术。其特点是不耕地、不整地 ,直接播种玉米 ,地表覆盖前茬作物的秸秆和残茬 ,且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不中耕。冀州市是典型的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耕作区 ,夏玉米种植面积保持在 30万亩(1亩 =0 .0 6 6 7hm2 下同 )左右 ,从 1993年开始引进这项技术 ,目前全市应用面积已达 10万多亩 ,现结合冀州市实际谈谈此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一、应用效果1.提高夏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 ,与传统先耕后播方式比较 ,免耕播种可增产10 %以上。其原因一是可压缩农耗 ,夺取农时。免耕…  相似文献   

9.
<正>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在房山区琉璃河镇建立粮菜轮作及高效节水机械化技术示范区,集中展示3种创新模式,即生产模式创新——玉米(马铃薯)—胡萝卜粮菜两茬轮作全程机械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驻马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常年粮食总产量600多万吨,占河南省的十分之一。玉米是驻马店市第二大类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2008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近年来,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仅达到5.35%。近几年,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对玉米收获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从2006年起逐步开始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自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北安市大部分农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连年在同一承包地上种植大豆,造成大豆重迎茬,2009年占全市53%种植大豆的地块因重迎茬带来的致病菌而绝产.为改变这一局面,市乡两级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帮助引进优良品种,市财政还对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农户按种植面积给予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玉米、水稻、马铃薯及部分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2011年大豆种植面积179万亩,玉米40.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0.5万亩,小麦7.6万亩,其他作物39万亩;2012年大豆种植面积133万亩,玉米90万亩、小麦19.8万亩、水稻11.8万亩,其他22万亩.随着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其他种植作物面积的增加,如何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已成为摆在农机部门的重要问题,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州市大部分地区是小麦、玉米两作物地区,为江苏省玉米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13.3万hm2,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的第三大农作物. 由于玉米收获或者秸秆还田后,玉米的根部尚留在土壤中,对后茬作物的播种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实践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实现增产、节本、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将介绍连云港市赣榆区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一、采用的关键技术1.免耕播种技术包括玉米贴茬播种技术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两种。(1)玉米免耕播种作业选择2BYF—3型等玉米贴茬直播机,播种量夏玉米一般为1.5kg/亩~2.5kg/亩,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cm~5cm,  相似文献   

14.
基于ISAREG模型的小麦间作玉米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区小麦间作玉米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Penman-Monteith法确定了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考虑间作条件的立体种植特征,确定了小麦间作玉米的综合作物系数。同时利用ISAREG模型对小麦间作玉米灌溉制度进行了评价,得到连续中旱处理关键生育期97mm处理在全生育期深层渗漏量为2.67%,灌水效率为99.42%,产量下降11.50%,较其他7个处理合理。根据作物在不同时期作物需水强度运用ISAREG模型模拟优化灌溉制度,获得适合当地的优选灌溉制度,即全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时间分别为5月10日、5月24日、6月17日、7月10日、7月30日,灌水定额分别为75、80、90、90、80mm,为灌区节水优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预测的准确性,针对麦玉轮作体系缺乏直接把前茬作物信息纳入到当季作物的产量估算及管理中的研究状况,利用前茬玉米季中长势遥感信息及产量信息,融合小麦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长势遥感信息、播前施肥信息及土壤特性信息等多时相多模态数据,基于GPR算法,建立多时相多模态参数融合的麦玉轮作体系小麦产量估算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多生育期的产量估算模型较单生育期最优产量估算模型性能有所提升,R2提高0.01~0.03。其中基于拔节期产量估算模型精度略低于多生育期产量估算模型,但精度相近。基于多模态参数融合的产量估算模型中,除玉米作物信息与土壤特性信息融合构建的产量估算模型,多模态参数融合的产量估算模型精度较相应低模态参数融合的产量估算模型精度高。四模态参数融合的GPR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2,RMSE为213.75 kg/hm2,较其他模型,R2提高0.02~0.41。对于小麦产量估算模型,各模态参数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施肥信息、小麦遥感信息、土壤特性信息、玉米作物信息。玉米作物信息对于多模态参...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探究秸秆机械化还田对农作物生长期的影响程度,我们于2012年~2013年开展了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小麦生产对比性示范实验,跟踪调查了小麦生长、发育、收获的全过程。一、实验区基本情况1.地点1.地点示范实验地点位于河南省汝阳县城关镇云梦村,面积为231×9.6m2,其中231×4.8m2进行秸秆还田(以下简称还田区);另一半玉米秸秆不予还田(以下简称对照区)。2.前茬作物前茬作物为玉米,品种为农大108,  相似文献   

17.
一、选地与整地半夏为浅根系植物,根深一般不超过20cm。宜选疏松肥沃、具有排灌条件的沙质壤土最为适宜。黏重地、盐碱地、涝洼地均不宜栽种。前茬作物宜选禾本科、豆科作物为佳。也可与玉米、油菜、麦类作物、林果地进行间作套种。可连作1~3年。土地选好后在秋季农作物收获之后,土地封冻之前进行翻耕,时间越早越好,时间越早土壤熟化越好。  相似文献   

18.
配套联合作业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已经普及.广大农民都已经认识到机播玉米才能够一播保全苗.保证合理的行、株距,保证亩株数,进而实现高产增收。虽然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改进.玉米免耕覆盖机播技术不断完善.但播种作业中小麦秸秆和根茬雍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先后有部分厂家采取加装自由转滚式或强制转动式防缠草装置、加高机架等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为我市小麦产量高.秸秆量大,小麦收割留茬高,秸秆粉碎质量差,  相似文献   

19.
小型根茬粉碎还田机在内蒙古宁城县推广的可行性田金榜宁城县玉米、高粱两大作物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8%,而每年玉米、高粱地秋收后能实现机械深翻的土地却不足25万亩,其它部分需要进行人工除茬或留自茬。人工除茬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  相似文献   

20.
运城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达8.7万hm2。由于玉米收获靠人工作业,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因此,直接影响了玉米的规模化种植和下茬作物的播种。尽快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运城地区农机部门因势利导,在基本上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后,及时提出了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