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传友 《农业考古》2006,(5):164-167,171
皖西是我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在汉代就有茶树的栽培利用。魏晋六朝以后形成商品,茶叶行销北京冀鲁豫晋陕地区和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皖区地区先后培制了六安小岘春、六安龙芽、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齐山云雾、舒城兰花、皖西黄大茶等名茶,蜚声中外。千百年来,皖西地区留存下了许多有关茶的习俗,成为并丰富了皖西地区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皖西茶俗主要表现在采茶、制茶、售茶、饮茶方面。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合肥市、安庆市、蚌埠市、六安市4个城市及安徽省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进行对比,并对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皖西地区实际情况,客观现实地提出解决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的微观层面的措施,希望能为皖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反复流动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皖西地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在分析该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强化金融支农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枝江闹茶歌     
舒义顺 《农业考古》2006,(2):157-157
闹茶即喝抬茶,是湖北省宜昌地区我于1954年到1956年曾工作过的枝江当地的婚嫁习俗之一。新娘子过门的第二天,清早就要下到厨房为长幼亲朋烧好香茶,由嫂子或姐姐陪同,新郎端托盘、糕点,新娘提一壶红糖茶,逐一敬茶认亲,序人伦,明礼仪,这就是荆楚民俗中的“抬茶”。人们品尝着这杯  相似文献   

5.
关传友 《农业考古》2017,(4):137-145
水利规约是地方社会治理水利的重要体现。皖西地区历史上留存着许多有关水利修治和管理的规约。皖西地区水利规约主要有禁止类规约、责任性规约、制度性规约等类型;水利规约内容主要涉及确保用水权益不被侵夺、规定严格的用水许可、制订严厉的监管措施、明确严格的奖罚措施。  相似文献   

6.
皖西地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水稻直播的优点,并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皖西地区水稻直播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皖西地区的水利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修建的芍陂,是皖西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汉代,皖西水利全面发展,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特征的网络系统。魏晋至元时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皖西水利呈现出时兴时废的趋势。明清时期,皖西水利建设繁荣,呈现出小型化、民间化,河道水利得到重视,水利纠纷迭起,水利管理制度完善充实。历史时期皖西地区水利建设留下的经验教训,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郝李霞  张广胜  姚家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66-8668,8705
通过对皖西地区交通发展及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基于对皖西旅游业客流方向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六潜高速的投入使用对皖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变了皖西旅游业的客源方向,开拓皖西旅游业市场;改变了皖西旅游业的客源结构,不断吸引国内高端游客、深度游客来皖西观光旅游;该交通要道提高了皖西客源的通达性,使之成为安徽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纽带,强化了与周边地区旅游景点在地域上形成集群效应,提高旅游景观的游览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皖西地区果树产业蓬勃发展,面积已达到45万亩。为促进该地区果树产业提质增效,本研究深入产区一线,对产业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发现了一系列现存于产业中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主要对策,为当地的企业、合作社、果农等生产主体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发展生态旅游 推动经济发展——以安徽省六安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1062-1064
六安地处皖西大别山区 ,是安徽省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这里过去因偏僻、贫瘠而少有人涉足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和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旅游资源也长期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如何发展六安市生态旅游业是关系着六安特色经济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 :在安徽建设“生态安徽”的环境下 ,六安应将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主线 ,以此推动皖西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皖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成为上贡朝廷的贡品,并行销到京师及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明清时期更是行销天下的名茶.本文对本区唐宋时期的茶业史进行考察,敬请批评指正. 一、皖西茶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原产于我国西南的云南地区.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是中国史前时期的传说人物,实际是对茶史起源的一种假托之词,因为古代人常将一种事物的起源附会于某些传说人物.《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的"荼"与"茶"字通.  相似文献   

12.
皖西地区是安徽省的重要产茶区。民国时期,在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下,受交通、税负及生产加工等因素的制约,皖西茶业渐趋衰落。深入探讨皖西茶业的衰落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皖西地区6个县、市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从投入的经费、场地设施、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师资、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皖西地区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皖西红色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红色文化保护、资源规划整合、红色文化传承以及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文章,让皖西红色文化精神和价值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1.皖西白鹅。皖西白鹅属中型羽肉兼用型优良品种,已被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该品种中心产区在安徽省的霍邱、寿县、叶集、六安等县市,主要分布于皖西地区及长丰、肥西、固镇和河  相似文献   

16.
茶歌探源     
李沁遥  廖婷 《农业考古》2004,(2):228-230
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茶诗、茶歌、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唐陆羽《茶经》)至三国、西晋,茶人茶事多有所见,茶诗、茶歌始有载记。西晋左思《娇女》诗中有记:“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写的是左恩的两位娇女心急品茗,对“鼎”吹气的娇态可掬。从现存茶史资料来看,茶叶成为  相似文献   

17.
陈良松 《农技服务》2014,(6):117-117
通过对皖西大别山高产优质茶园施肥对比示范试验,客观评价皖西大别山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效益,为高产优质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的配方提供依据。同时对提高皖西大别山地区茶园产量和提前开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皖西地区有13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水灾。为应对灾情,皖西地方社会对河道堤防工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治。其具有民间力量主导、建立了规章制度、现代科学运用等特点。这些做法,在当今的河道水利治理中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劲兵  万青 《甘肃农业》2006,(4):101-102
六安地处皖西大别山区.是安徽省内经济赶发达的革命老区。这里过去偏僻、贫弃而少有人涉足。然而这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发挥资菲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是六安各级政府要考虑的问题。作者认为六安市应在“中部崛起”、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大好形势下.应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皖西地区脱贫致富的主早产业,从而推动皖西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全面。  相似文献   

20.
张家勤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23-124,116
介绍了皖西大别山药用两栖动物的分布及应用,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的持续利用进行了探讨。虽然皖西大别山地区的药用两栖类动物资源较丰富,但不少种类资源贮量有限;可以大量人工养殖,走综合加工利用之路,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