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莴苣为研究材料,以10 g/L L-抗坏血酸、5 g/L柠檬酸、0.2 g/L水杨酸和0.2 g/L阿魏酸处理鲜切莴苣,去离子水浸泡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褐变度、总酚、类黄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探讨不同抗褐变剂对鲜切莴苣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褐变剂处理均能够有效抑制酶促褐变有关酶活性的升高,减少多酚物质的含量,降低褐变度,有效地保证了鲜切莴苣的贮藏品质,其中0.2 g/L阿魏酸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台湾桤木外植体褐化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台湾桤木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台湾桤木组织培养技术做前提。以台湾桤木的腋芽或顶芽为外植体,研究Vc浓度、培养基pH值和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褐化的影响。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与外植体褐化相关。其中添加0.1 g/L Vc的培养基、pH为(5.0~5.8)的培养基、上午10:00采摘外植体都能有效抑制褐化。通过不同的处理抑制总酚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减轻台湾桤木外植体的褐化。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寿桃为试材,研究了乙醇(300μL/L)和1-甲基环丙烯(1-MCP)(1μL/L)处理对其贮藏过程中冷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MCP、乙醇熏蒸处理既明显地抑制了中华寿桃因低温冷害导致的果肉褐变,又能保持其风味、脆度.冷害导致的褐变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总酚含量的变化相关,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峰型变化,两种处理均降低了该酶活性的上升速度,延迟了峰值出现的时间,果实总酚含量也相对较高.1-MCP和乙醇处理还有效地抑制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乙醇和1-MCP熏蒸对中华寿桃贮藏期冷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寿桃为试材,研究了乙醇(300μL/L)和1-甲基环丙烯(1-MCP)(1μL/L)处理对其贮藏过程中冷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MCP、乙醇熏蒸处理既明显地抑制了中华寿桃因低温冷害导致的果肉褐变,又能保持其风味、脆度。冷害导致的褐变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及总酚含量的变化相关,贮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峰型变化,两种处理均降低了该酶活性的上升速度,延迟了峰值出现的时间,果实总酚含量也相对较高。1-MCP和乙醇处理还有效地抑制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照强度对玫瑰组织培养中初代培养物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玫瑰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经济价值高,但玫瑰快繁体系尚未建立。本文研究了在不同田间光照强度下,玫瑰组培初代培养过程中培养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褐变百分数和萌芽成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使玫瑰培养物的褐变百分数降低而萌芽率显著提高;正常光照强度下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其他遮荫处理相比并无显著变化,但总酚含量显著高于遮荫处理,二者的相关分析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组织材料的总酚含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白檀种子贮藏及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种子胚组织褐化的影响因子,以白檀种子为材料,测定其贮藏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并研究不同处理对白檀种胚组织培养褐化率、转化率及污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檀种子采收后,4℃贮藏14 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均最低,此时进行组织培养种胚褐化率低。白檀种子组织培养在高pH(6.3)和低pH(4.8)下的褐化率高,在pH值5.8时褐化率最低。组织培养接种时去除胚乳,培养基pH值5.3,使用M蔗糖∶M葡萄糖=1∶1混合,碳源浓度为30 g/L,NAA浓度为0.10 mg/L,能获得大量生长状况良好、分化能力较强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7.
黄瓜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000mg/L,5000mg/L,6000mg/L,7000mg/L,8000mg/L和9000mg/L浓度的乙烯利在黄瓜种子期进行雌性化处理(浸泡),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了黄瓜叶片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子叶期各处理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分别比对照低了16.989%、16.487%、14.52%、21.685%、30.828%和28.674%,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第一真叶至第三真叶期各处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仍低于对照,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在子叶期至第三叶期,经过8000mg/L处理后的黄瓜叶片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与其他各处理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浓度6-苄氨基嘌呤(6-BA)处理对鲜切荸荠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桂蹄3号新鲜荸荠为试材,采用浓度分别为100、200、400 mg/L的6-BA浸泡鲜切荸荠3 min,以纯水浸泡处理为对照(CK),测定贮藏过程中总酚、类黄酮、醌、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以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6-BA处理减少了总酚、类黄酮、醌类等呈色物质的积累,进而有效抑制了鲜切荸荠褐变,维持了鲜切荸荠贮藏期间的色泽,同时降低了PPO、POD和PAL等褐变相关酶活性;此外,6-BA处理抑制了鲜切荸荠中MDA和H2O2含量,提高了贮藏期间CAT和SOD活性,进而提升了鲜切荸荠在贮藏期间的品质.通过对比不同浓度6-BA处理效果可知,400 mg/L 6-BA处理在抑制鲜切荸荠褐变及活性氧代谢方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测定了9种不同品种/基因型柑橘胚性愈伤组织的多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活性,对其与柑橘愈伤组织褐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柑橘品种/基因型间多酚含量和PPO活性有明显不同;多酚含量高的宽皮柑橘类胚性愈伤组织容易褐化,葡萄柚与甜橙类的次之,说明柑橘胚性愈伤组织褐化与多酚含量成正相关;PPO活性与柑橘愈伤组织褐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萝卜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变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萝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供体基因型、光照与温度以及蔗糖浓度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同时比较研究了花药愈伤组织褐变过程中几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如下:P403在2.0mg/L 2,4-D+1.0mg/L 6-BA+2.0mg/L KT的M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开始褐化的时间晚,抗氧化酶的活性较高;同时进行低温预处理、高温预培养和初期暗培养的协同效果较任何一种单独处理好;6%的蔗糖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11.
分析超高压鲜榨梨汁褐变的影响因素,探索褐变控制技术,以翠冠梨汁为对象,研究了成熟度、澄清、去心、柠檬酸、抗坏血酸处理对梨汁褐变的影响,测定了色泽、总酚、多酚氧化酶、糖度、酸度、pH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八九成熟的翠冠梨榨汁不易褐变;300~600 MPa超高压处理会加速梨汁货架期褐变;PPO活性和总酚含量是影响鲜榨梨汁褐变的主要因素,而pH值是影响PPO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澄清处理、去心处理可以降低PPO活性和总酚含量,一定程度上抑制梨汁褐变;柠檬酸会降低pH值,更接近PPO最适反应pH值,提高PPO活性,加速梨汁褐变;抗坏血酸可有效抑制PPO活性,防止梨汁褐变。因此,抗坏血酸是一种有效控制超高压梨汁褐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反义PPO基因对马铃薯块茎褐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清  黄惠英  马文芳  王蒂 《作物学报》2007,33(11):1822-1827
对刚收获和贮藏5个月后的12个转基因马铃薯品系及对照块茎进行褐化指标的生理检测,发现2个检测时期的各褐化指标在供试品系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合2个检测时期并与对照相比,PPO活性降幅为26.01%~48.65%;酚物质含量降低22.83%~54.81%;褐化强度除GD-9-qc-1低于对照40.45%~46.78%外,其余品系高于对照或与对照无差别。切割块茎发现,大部分转基因品系较对照褐化出现晚,褐化程度低,褐化指数低于对照88.0%~98.86%。PPO的化学定位显示,低褐化转基因品系的多酚氧化酶集中于维管束环,含量明显少于对照,其中GD-9-qc-1仅有少量多酚氧化酶显现出来,推测是由于反义PPO基因抑制块茎POT32基因表达的结果。进一步的方差、相关分析表明,除对多酚氧化酶含量抑制外,反义PPO基因还降低酚物质含量以减轻块茎损伤褐化。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pH, phenolic substrates, and food additives on polyphenoloxidase (PPO) activity and on tissue browning was studied in fresh-cut ‘Rocha’ pear. Substrates 4-methylcatechol, caffeic acid, (+)-catechin hydrate, catechol, chlorogenic acid, dopamine hydrochloride, and pyrogallol, were prepared in citric acid-phosphate buffer at pHs ranging from 3.0 to 8.0. pH optima for PPO activity depended on the phenolic substrate. Activity was optimal at pH 5.0 for catechol and 4-methylcatechol; pH 6.0 for chlorogenic acid; pH 7.0 for dopamine, caffeic acid, and catechin; and pH 8.0 for pyrogallol. Discrepanci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pH dependency of PPO activity and browning, as assessed by objective color measuremen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obtained between enzyme activity and metric-hue difference (ΔH*) over the pH range 3.0–8.0 for four of the eight phenolics. Chlorogenic acid, the main PPO substrate in ‘Rocha’ pear, induced high tissue browning but very low PPO activity at pH 3.0–4.0. Chemical inhibition of PPO was tested using catechol as substrate, and buffer solutions containing 250 mM Ca2+ in four salts (ascorbate, chloride, lactate and propionate), 57 mM ascorbic acid, 61 mM N-acetyl-l-cysteine and 3 mM 4-hexylresorcinol. PPO inhibition by additives was affected by the pH of the buffer, and was more effective with ascorbic acid, N-acetyl-l-cysteine and calcium ascorbate.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ferences on tissue browning based on PPO activity can be misleading. Measurement of tissue color is proposed as a reliable means to assess the antibrowning effectiveness of additives and the pH of additives for cut pear should be corrected to reduce the browning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曲酸对鲜切马铃薯的抗褐变机制,以鲜切马铃薯为试材,采用0.3 g/L曲酸溶液进行真空浸渍(VI)处理,用聚乙烯保鲜膜包装后于(4±1)℃下冷藏12 d,分析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的褐变指数(BI)、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曲酸VI处理组和对照组鲜切马铃薯PPO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但曲酸VI处理组的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冷藏第12天时,曲酸VI处理组的PPO活性较同期对照组下降了27.6%,这与BI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曲酸VI处理组的PAL活性也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然而,冷藏期间曲酸VI处理组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在冷藏0~8 d,曲酸VI处理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抗氧化能力在冷藏初期(0~2 d)差异不大,但贮藏4~12 d,曲酸VI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曲酸VI处理可以抑制PPO活性,延缓鲜切马铃薯冷藏期间的褐变。  相似文献   

15.
以超声波(40 kHz、300 W)辅助异抗坏血酸(0.5 g/L)处理鲜切苹果,通过测定褐变指数(BI)、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多酚及丙二醛(MDA)含量,以鲜切无任何处理样品为对照组,探讨超声波辅助异抗坏血酸处理(试验组)对鲜切苹果的护色效果.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试验组鲜切苹果的BI值、PPO活性及P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多酚含量高于对照组.在贮藏初期和后期,试验组PA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DA含量在贮藏初期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超声波辅助异抗坏血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褐变关键酶活性,继而延缓贮藏期鲜切苹果的褐变.  相似文献   

16.
1-MCP对南果梨冷藏防褐保鲜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果梨为试材,在冷藏条件下,采用1-MCP处理技术对南果梨果实不同部位褐变底物及相关酶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显著地抑制果实呼吸强度,明显地抑制果实中酚类物质变化,抑制了果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脂氧合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果皮相对电导率上升,延缓果皮叶绿素含量、果皮褐变指数的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品种在体细胞培养中愈伤组织褐化的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陆地棉品种713、百棉1号、百棉3号的115d正常愈伤组织与褐化愈伤组织的可溶性蛋白、SOD酶、CAT酶、IAA氧化酶、PPO酶及棉酚的测定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褐化与PPO的活性和棉酚的含量有关,褐化导致了SOD酶、IAA氧化酶和CAT酶活性的降低及蛋白合成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武兴菲 《保鲜与加工》2021,21(3):125-129
为探究红枣在干燥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选用新疆和田大枣为试材,采用中短波红外干燥方式对其进行干制处理,测定其在干燥过程中总酚、总黄酮、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褐变度的变化,并鉴定酶促褐变的底物。结果表明: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枣果褐变度不断提高,总酚、总黄酮含量不断下降;枣果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芦丁、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是其主要酚类物质,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是枣果的酶促褐变底物,儿茶素是最主要的酶促褐变底物;干制过程中枣果的褐变度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儿茶素、表儿茶素、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总酚、总黄酮参与了枣果褐变的进程。研究结果为红枣干燥过程品质调控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