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针对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传统密度控制理论的弊端,以32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结果,结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多年的生长表现,提出根据水分和养分环境容量来确定人工林合理密度的新方法,为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域内抚育间伐后不同保留密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的生长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抚育的效果。运用DP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确定胸径与冠幅的回归方程,并通过方差分析验证得到其回归效果十分显著,最终确定不同径阶的华北落叶松经营密度的最大理论值。为确定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合理的经营密度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人工林是我国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是东北林区森林经营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通过阐述近自然经营理念、特征及优点,论述其在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建立适合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两种模式,即落叶松-阔叶树混交林培育模式和落叶松-红松混交林培育模式,为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工林的大力发展、森林经营集约程度的提高以及林龄不断增大,抚育间伐任务越来越繁重,研究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技术是当前林业生产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迫切需要掌握以人工林为对象的密度理论及其规律。本文选择了塞罕坝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为了探讨落叶松人工林林木生长各测树因子之间的相关规律,寻找确  相似文献   

5.
森林直径结构对开展森林经营活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新丰林场的15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的方法,利用Weibull分布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进行研究,并对Weibull分布结果进行卡方(x2)检验。结果表明:66.7%符合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反应了调查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不太合理,林分密度需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我国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正面临大面积采伐更新的问题,其采伐迹地更新树种选择严重影响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本文以塞罕坝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更新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更新树种生长表现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华北落叶松生长表现及经济效益均优于对比树种(云杉、樟子松、桦树),并且4年内保存率也均高于对比树种,因此,根据一、二代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表现,可以确定塞罕坝地区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树种应优先选择华北落叶松。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是我国集体林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承担着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务。通过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林改后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因素,提出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建议,进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林改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塞罕坝不同海拔高度的落叶松人工林取样调查,确立不同环境下林木胸径、树高的生长规律,根据不同地区林分木材生产情况分析了塞罕坝地区不同海拔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经济效益,为塞罕坝地区确定合理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轻基质网袋容器苗具有质量轻、有营养、能保水、易搬运等特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中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该文介绍了华北落叶松轻基质网袋容器设施育苗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华北落叶松的育苗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是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树种,目前已经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是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和林分改造的重要树种之一。有效进行森林经营,发挥其多种效益是当前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的重点。自从近自然经营理念提出以来,已经在多个树种,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基于此,该文从近自然经营理念的概念、特点、优势,近自然经营理念在落叶松人工林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概述其特点、优势和具体实践手段,以期为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华北落叶松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主要的人工林树种,分析华北落叶松年轮宽度指数的变化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以此判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的适应性,为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赛罕乌拉是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的典型地段,并且是内蒙古最大的次生林区。在1986年种植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区域内,按国际树木年轮库(ITRDB)的要求,2013年随机采集54棵华北落叶松108根树芯,其中死树14棵。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华北落叶松年轮宽度年表,利用相关函数分析1986-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气象因子与年表的相关性,揭示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规律。【结果】(1)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与上一年5、7月的平均最高温和平均气温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与当年冬季11月的降水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 <0.05),和其它月份也均成正相关但显著性不明显,表明华北落叶松主要受到冬季降水量的影响。(2)通过年轮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分析得出,华北落叶松对气候的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干旱胁迫对当年树木的径向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第2年树木的径向生长量影响显著。2006年发生极端干旱年,发生后的4年内华北落叶松发生死亡现象。【结论】大兴安岭南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冬季11月降水量的显著性影响。华北落叶松受到干旱胁迫时有明显的"滞后性",影响体现在第2年即形成窄轮。这可能意味着,随着未来干旱的加剧,冬季降水对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变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经营密度(150株/hm2、225株/hm2、300株/hm2、375株/hm2及750株/hm2的对照样地)试验样地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在相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林的林分胸径、树高、材积及郁闭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变化林分平均胸径和株高均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但各试验样地的材积总量却小于对照样地。并最终确定保留木为225~300株/hm2的林分密度可以作为塞罕坝地区培育大径材华北落叶松林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方式,对林分空间格局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林业生产提供宝贵资料和实践指导,同时科学地制定抚育经营措施是提高森林质量的关键环节。本试验研究了更新采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种群的格局强度随研究尺度的不同而不同。通过更新采伐使得原先呈聚集分布的种群空间格局变为随机分布或者使得其聚集强度明显降低。因此在华北落叶松种群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更新采伐,伐除林分中生长落后的林木和有害木,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分结构,保证林分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林分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5.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培育大径材林木,对塞罕坝地区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密度不同,林木的径级组成、分化程度也不同。密度越大,径级数越多,林木分化指数越大。  相似文献   

17.
在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建立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应用形数法、一元材积公式法和二元材积公式法分别建立了6种立木材积模型,经材积系统偏差分析和材积误差分析后,从中筛选出V模(v)=0.012 067-0.003 397D+0.000 582D2作为该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一元立木材积模型,其误差为1.409 0...  相似文献   

18.
In “West Development” of Chin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is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designed to swiftly convert the focus of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tural forests from a timber orientation towards forest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roject covered almost all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in Northwest region. Accompanying this great campaig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odel of degraded ecosystems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in Northwest China. The past practices have resulted in considerably natural forest degradation and loss through land conversion (primarily for agriculture), over-harvesting, inadequate reforestation and lack of protection. The consequences have been the loss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diminished timber production capacity on a sustainable basis, and environmental losses. This paper applied Aronson’s restoration model and proposed the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re-allocation and preservation progra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and natural forest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