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单宁、糠醇、乙二醛、环氧树脂为原料,在实验室条件下共缩聚制备天然单宁—糠醇—乙二醛—环氧树脂硬塑料,通过对其压缩强度、三点弯曲强度、布氏硬度的测试,表征塑料的力学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塑料的微观结构,通过接触角和表面能测试表征塑料的疏水能力,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征TFGE树脂的固化性能。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的加入增加了单宁—糠醇—乙二醛树脂的固化温度,增加了树脂的网状结构,使制备的单宁—糠醇—乙二醛—环氧树脂硬塑料与酚醛塑料相比,具备更高的布氏硬度、抗压强度、弯曲强度和疏水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水性乳胶涂料配方基础上,引入复合铁钛粉和改性磷酸锌等防腐颜料制备出水性丙烯酸酯类乳胶防腐涂料,考察了不同配方防腐涂料的耐盐雾性能.结果表明,在保证涂料的基本性能符合相应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当丙烯酸乳液25%wt、复合铁钛粉25%wt、改性磷酸锌25%wt、pH值为8时其综合性能最好,最终将涂料的耐盐雾性提高到408h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甘氨酸孵育对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甘氨酸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过剩的环氧基团,对孵育的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并且比较孵育前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结果 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为:选用浓度为2.5 mol/L、pH7.0的甘氨酸溶液,在25 ℃条件下孵育24 h。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在80 ℃条件下处理6 h后仍保存60%左右,而相同条件下处理后的未经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只剩下45%左右;与未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相比较,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最适反应pH(8.0)、最适反应温度(45 ℃)与孵育前相同,pH耐受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变化趋势在孵育前后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孵育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剩余的环氧基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环节,甘氨酸孵育工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对反应pH、pH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等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以高浓度甲醛和尿素为主要原料合成脲醛树脂,借助核磁共振(13 C-NMR)和动态热机械性能( DMA)分析树脂结构组成及热机械性能。结果表明,以高浓度甲醛制备的脲醛树脂具有较高的固含量,其制备的刨花板内结合强度达1.27 MPa,较普通甲醛制备的明显提高,增幅为50%。13 C-NMR和DMA测试结果表明,高浓度甲醛制备脲醛树脂羟甲基含量为31.0%,而普通甲醛制备树脂羟甲基含量只为23.7%,表明前者甲醛加成反应进行更彻底;而其醚键含量较普通甲醛制备的树脂提高了一倍,同时缩聚度提高,保证了足够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一种提高作物耐盐能力促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通过对沿海滩涂盐碱地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耐盐和解盐试验对分离纯化出的根际微生物进行耐盐促生筛选,得到高耐盐活性促生菌B7。对B7的16S rDNA、生理生化性质及促生能力进行测定,最后采用培养皿法和盆栽法对B7提高黄瓜耐盐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菌株耐盐度为6%,利用B7制备的微生物菌剂能在盐胁迫下显著提高黄瓜的耐盐能力,减缓盐害现象,增加生物量,达到促进黄瓜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氨酸孵育对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使用甘氨酸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过剩的环氧基团,对孵育的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并且比较孵育前后固定化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结果】孵育环氧树脂固定化脂肪酶的最佳条件为:选用浓度为2.5 mol/L、pH7.0的甘氨酸溶液,在25℃条件下孵育24 h。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在80℃条件下处理6 h后仍保存60%左右,而相同条件下处理后的未经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的相对酶活力只剩下45%左右;与未孵育的固定化脂肪酶相比较,孵育后的固定化脂肪酶最适反应pH(8.0)、最适反应温度(45℃与孵育前相同,pH耐受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变化趋势在孵育前后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孵育消除固定化酶载体上剩余的环氧基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术环节,甘氨酸孵育工艺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固定化脂肪酶的热稳定性,对反应pH、pH稳定性、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等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将高效降解氨氮的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与高效降解亚硝酸盐氮的耐盐红螺菌Rhodospeudomonas capsulate进行原生质体融合,探讨原生质体制备及融合的条件,并对融合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的优化条件如下:耐盐红螺菌,溶菌酶量为1.5 mg/mL,EDTA浓度为0.1 g/L,作用时间为45min;假丝酵母菌,蜗牛酶量为0.5 mg/mL,巯基乙醇的质量分数为0.1%,EDTA浓度为1 g/L,作用时间为30 min。两种原生质体在聚乙二醇(PEG-6000)和Ca2+的诱导下发生融合,在添加制霉菌素和链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初筛,以生长稳定性及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降解效能等为指标进行复筛,获得了具有较好降解效能的融合子R1菌株。该菌株对亚硝酸盐氮的降解效能与耐盐红螺菌相同,达到90%以上;对氨氮的降解效能为63%,较耐盐红螺菌提高54%。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制备黑糯玉米面粉磷酸单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测试了其主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pH值6.5、NaH2PO4与面粉配比为0.19、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1h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产品效果最好,粘度最高。糊粘度和冻融稳定性达到了黑糯玉米淀粉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不同胶黏剂竹木复合电热地板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酚醛树脂(PF),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水性高分子异氰酸酯胶黏剂(API)和环氧树脂(EP)等4种常用胶黏剂,制备竹木复合电热地板材料,对比研究其基本物理力学性能与电热特性。结果表明:PF竹木复合电热地板材浸渍无剥离情况,静曲强度(MOR)和弹性模量(MOE)最高,分别为68.25 MPa和5 670.57 MPa;耐湿热尺寸稳定性均符合标准;电阻值下降率最大,为50.77%;升降温速度最快。API板材浸渍剥离强度不合格;MUF板材的MOR和MOE最低,分别为36.37 MPa和4 458.72 MPa;MUF与API板材耐湿/热尺寸稳定性不合格;EP竹木复合电热地板材电阻下降率最小,为26.66%;20 min为竹木复合电热地板材的快速升降温区间,PE板材的升温速度最快,API板材的降温速度最慢。利用酚醛树脂制备竹木复合电热地板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密度和添加玻璃纤维这两个因素对杨木重组木的表面动态润湿性能的影响,采用水和环氧树脂作为实验液体。利用动态接触角模型对接触角随时间增加的变化情况进行拟合,并通过拟合函数得出的液体在表面铺展和渗透的速率来反映表面动态润湿性的高低。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杨木重组木表面动态润湿性呈降低趋势,且水相比于环氧树脂在杨木重组木表面的铺展渗透速率更高,润湿性更高。对玻璃纤维增强杨木重组木空白处和玻璃纤维与杨木基交界处两种不同表面的动态接触角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水和环氧树脂在玻璃纤维与杨木基交界处的表面动态润湿性相比在空白处均有显著降低。因此,通过玻璃纤维的添加可以抑制水的渗透,进而改善杨木重组木的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木质素基聚电解质薄膜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工业废弃碱木质素改性制备阳离子木质素聚电解质,将其与聚乙烯醇改性产物羧甲基化聚乙烯醇复合制备聚电解质复合薄膜。分析不同因素对聚电解质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薄膜结构、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为木质素基聚电解质在缓释、地膜、包装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对木质素和聚乙烯醇分别进行季铵化和羧甲基化改性,制备阴、阳离子聚电解质。以甲醛为交联剂,聚乙烯醇为成膜剂,采用流延法制备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羧甲基化聚乙烯醇(TLQA/CMPVA)反应薄膜,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等对聚电解质薄膜结构、形貌、热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木质素季铵盐中季铵根离子质量摩尔浓度为1.81 mmol/g,羧甲基化聚乙烯醇中羧酸根离子为0.62 mmol/g。制备具有较佳力学性能的聚电解质薄膜的条件为:TLQA/CMPVA反应薄膜的固含量为10%,固含中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为30%,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TLQA)和羧甲基化聚乙烯醇(CMPVA)(质量比为3:7)的质量分数为70%,甲醛加入质量分数为3.88%,溶液pH值为9。所制备聚电解质反应薄膜的最佳断裂伸长率为222.13%,拉伸强度为6.80 MPa。聚电解质反应薄膜的平面较光滑,断面不平整,聚电解质共混薄膜平面粗糙。聚电解质反应薄膜分子结构中有醚键形成;聚电解质反应薄膜的热稳定性大于聚电解质共混薄膜的热稳定性。结论木质素和聚乙烯醇改性后,通过加入成膜剂聚乙烯醇、交联剂甲醛,聚电解质薄膜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可获得具有较好力学性能和缓释性能的TLQA/CMPVA聚电解质反应薄膜。   相似文献   

12.
聚乙烯醇——碱木质素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发泡材料存在的力学性能较差、成本高的现状,同时增加碱木质素的利用率,制备高性能的发泡材料,以聚乙烯醇(PVA)和碱木质素为原料,甲醛为交联剂,采用无机发泡原理,制备了聚乙烯醇--碱木质素发泡材料(PLFM),并测定其相关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PVA用量,碱木质素质量分数为33%、甲醛4/5(mL/g)、硫酸6/5(mL/g),固化温度为120℃时制备的发泡材料拉伸强度最大为25.91MPa,比纯聚乙烯醇泡沫材料的4.32MPa有了显著提升。不同聚合度PVA制备发泡材料:PVA0588聚合度较低,无法形成泡体;PVA1788-PLFM和PVA2488-PLFM相比,PVA2488-PLFM具有更好的拉伸强度,而且表观密度及吸水倍率更小。FTIR显示碱木质素与PVA均发生交联,大多发生在苯环5位上,与PVA2488交联效果好。SEM显示PVA2488-PLFM具有更好的孔隙结构。热分析中,DSC显示PVA1788-PLFM中有填充剂存在的木质素,PVA2488-PLFM中没有,表明PVA2488-PLFM的生物相容性好;TG和DTG显示,PVA2488-PLFM热失重最剧烈时温度为379℃,高于PVA1788-PLFM的360℃,但800℃时失重率为95.94%高于PVA1788-PLFM的80.13%,说明PVA2488-PLFM耐热性好,且易热降解。综上,PVA2488-PLFM的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3.
有机发泡剂制备聚乙烯醇--碱木质素发泡材料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造纸黑液中木质素再利用情况和PVA泡沫的力学性能,以甲醛为交联剂,采用BSH发泡剂发泡制备聚乙烯醇-碱木质素发泡材料(PLFM)并测定其相关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PVA用量,发泡剂用量0.5%、甲醛用量0.8mL/g、麦草碱木质素用量30%时,制备的PLFM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最大,为28.94MPa;吸水率最低,为2.455倍;表观密度0.28g/cm3。PLFM的耐溶剂性能随碱木质素用量的增大而降低;碱木质素、PVA和甲醛交联较好,发生芳环的5位取代;泡沫均匀、孔隙规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热稳定性不因碱木质素的加入而降低,且热降解性好。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环氧树脂(EP)的性能,以丙三醇(GL)改性EP,制得环氧缩丙三醇(EPL),再用三氯化铁改性,制得环氧缩丙三醇铁聚合物(EPL-Fe);并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投料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EPL-Fe的最优制备条件.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结果表明,EPL分子中醇羟基与Fe3+发生配位反应,分子链间进一步交联成EPL-Fe聚合物.另外,热作用下EPL-Fe易干燥成膜,该涂膜的力学性能、耐热性、抗化学介质性能尤其是耐酸、耐水性较EPL涂膜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与聚乙酸乙烯酯树脂(PVAc)共混物作为成膜树脂,以磷酸脒基脲(GUP)、聚磷酸铵(APP)、三聚氰胺(MEL)和季戊四醇(PER)的组合物为膨胀阻燃体系,制备适用于木材的膨胀型水性阻燃涂料。以锥形量热仪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热重分析法为评价手段,对膨胀型水性木材阻燃涂料涂覆的胶合板A、仅涂覆成膜树脂的胶合板M和素胶合板S的阻燃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胶合板A的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烟释放速率均比胶合板M、胶合板S的显著降低,但其残余物质量最高,并显著延长了点燃时间。在传统的膨胀型阻燃体系中引入GUP后,与APP在不同温度区间起到催化成炭作用,有利于提高涂料的阻燃性能。胶合板A的涂层受热辐射后炭化彻底,表明GUP-APP-MEL-PER是MUF-PVAc共混树脂的有效膨胀型阻燃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胶黏剂体系中游离的甲醛含量,增加其耐久性,以改性大豆蛋白为改性剂,合成改性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MUF-1,并对其基本性能、胶合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弱碱-弱酸-弱碱"合成工艺的初始碱性阶段,添加9%改性大豆蛋白改性MUF树脂效果最佳,合成树脂黏度适中,操作性好,利于集成材生产,体系中游离甲醛含量较未改性树脂降低52%;用改性后的MUF-1树脂制备的胶合木具有良好的胶合性能及耐水性能,满足国家结构集成材标准。核磁共振(13C-NMR)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大豆蛋白的引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缩聚反应的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亦与之印证。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DMA)测试分析表明改性后的MUF-1树脂起始固化温度降低,在固化速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较之未改性MUF树脂固化更彻底,体现出较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促进木质结构保温板(SIP)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及装饰效果的可再生重组竹,结合环保型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制备了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  方法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力学性能测试和导热系数测试研究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固化特性及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抗弯强度、导热系数及耐热水性。  结果  ①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最佳固化条件为84 ℃开始发生固化反应,在116 ℃时充分固化,于180 ℃下体系完全固化。②当涂胶量为150 g·m?2,热压时间为15 min时,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可达0.83和19.80 MPa,导热系数为0.054 2 W·m?1·K?1(25 ℃)。在80 ℃热水浸泡3 h后,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仍达0.15 MPa。  结论  获得综合性能优异且具有良好耐热水性的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图6表2参21  相似文献   

18.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元醇(PCL)、2,2-二羟甲基丙酸 (DMPA)、1,4-丁二醇(BDO)为原料合成聚酯型水性聚氨酯。通过氟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MBFA-12))的引入,制备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含氟水性聚氨酯(WPU-F)。研究了MBFA-12含量对WPU-F涂膜的乳液粒径、粘度、耐水性能、硬度、附着力以及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单体MBFA-12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涂膜的耐水性能。当氟单体含量为40%时,涂膜的接触角从未改性的60.5°提高到113.0°,吸水率也从未改性的60.20%降低至1.54%。但由于在反应过程中MBFA-12本身容易自聚产生一些低聚物,对WPU涂膜的硬度和耐磨性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正丁酯与缩合单宁和糠醇共缩聚制备一款高硬度、抗压、切割性好的热固性树脂基砂轮切割片来替代酚醛树脂砂轮切割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切割片的外观进行分析,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和电动角磨机对砂轮片的硬度、压缩强度和切割性能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对其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三乙氧基硅烷和丙烯酸正丁酯与单宁和糠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共缩聚反应,所制备的砂轮片表面平滑、孔隙少,固化后砂轮切割片的硬度和抗压强度值分别达到了13.56 daN·mm-2和159 MPa,且具有较好的切割性能,切割金属5 s后的质量损失低于自制酚醛树脂基砂轮片。  相似文献   

20.
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Epoxy resin,EP)和硫脲(Thiourea)为原料,制备出环硫树脂(Episulfide resin),再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一系列环硫和环氧混合树脂(Episulfide&epoxy mixture resin),用于镜片树脂材料;同时利用红外光谱仪(IR)分析了环硫树脂的结构,用万能试验机测定了混合树脂的弯曲性能,用折射率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了混合树脂的折射率和透光性.结果表明,当m(环硫树脂)∶m(环氧树脂)1∶5时力学性能又有所改善,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