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稻虾生态种养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小龙虾产量达到177.25万t,养殖面积110.53万hm2。稻虾生态种养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减虫减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效应。不仅可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小龙虾,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稻虾生态种养的产量、面积和主要技术模式现状,从稻虾生态种养对土壤、稻田水体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稻田病虫草害影响方面综述其生态效应,从成本、收益和投产比等方面综述其经济效应,从增收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综述其社会效应,为我国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稻虾生态种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集成推广先进稻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实用技术,推行"稻鸭共生结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绿色、生态、优质、高产、安全的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必然选择。主要介绍了稻田养鸭技术及其推广效益。  相似文献   

3.
刘兰 《种子科技》2024,(5):51-54
稻田综合种养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并与水产养殖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稻谷和水产品,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稻田综合种养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稳粮增收实现一举多赢,既破解了国家稳粮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又解决了养殖业发展空间的问题,已发展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模式。2020年洪泽区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9.5万hm2,约占洪泽区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75%,占洪泽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8%。基于此,分析洪泽区稻虾不同种养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江洋  汪金平  曹凑贵 《作物杂志》2020,36(2):200-1253
<正>稻田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放养鱼、虾、蟹、鸭等水产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产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世界上各国都有稻田养殖产业,尤其东南亚地区十分盛行,东南亚又以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稻田种养复合系统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民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安全及自身健康问题。现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不仅可提升农业经济利益,还可确保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相关工作人员应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的价值。分析了新时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从而推动国内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基础,随着城镇化加快,人们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不足,使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 绿色农业具有兼顾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目标和质量标准明确,注重人与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特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农业、畜牧业大国,化肥(用量占世界的35%)、农药(用量占世界的1/3)的不合理及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势头,提升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种养模式及其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种养业如何处理废弃物实现绿色发展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要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够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江西南昌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广阔,水稻种植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水稻种植增产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水稻种植过程当中,必须要践行农作物绿色控害理念,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确保水稻高产、高质双重安全,这样才能为水稻种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针对推进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并对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要点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在粮食生产已经实现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如美国,农药的常规使用是进行有害生物治理的重要措施。中国在21世纪初确定了绿色防控的植物保护工作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之一,首都农业发展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阶段,需要建立能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应围绕首都农业产业融合化、特色化、多功能性、国际化的特点,建立具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四川丘陵区气候资源与农业类型,选择合理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展养分平衡管理,是实现四川丘陵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四川蓬溪县为例开展实证分析,为川东丘陵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依据大田作物和果园目标产量、目标施N量,测算有机肥(沼液)的施用量,项目区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沼液可全部在区域内就近循环利用,化肥N替代率达31%~62%。依据项目区作物和果树种植基地的粪污有机肥替代测算,项目区域尚有一定的畜禽承载潜力。该种养循环模式结合当地的主导优势产业,使种养废弃物就近科学合理利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最后就川东丘陵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经营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该模式为川东丘陵区开展循环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绿色生产方式对维护生态敏感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4个维度,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综合测算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成本和额外成本),通过问卷调研方法调查西峡县2015年绿色及常规猕猴桃种植情况,并计算出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标准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当地猕猴桃种植户(使用50%的化肥农药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的受偿意愿值进行估算。以上2种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的绿色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16524元/(hm2·a),小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24105.5元/(hm2·a);而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零化肥零农药的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28983.9元/(hm2·a),大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由此可知,种植有机猕猴桃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施用的绿色种植模式,实现从绿色生产方式到有机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4.
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玉敏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431-437
天津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强农业制度创新,构建体制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绿色发展关系着整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设情况,直面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旨在为“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布局提供信息支撑。本研究综合使用文献调研、计量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及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农业绿色发展卓有成效的发展理念和道路,其在分子育种等领域拥有领先的尖端技术。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经过30余年的政策演进和路径实践,也已形成了典型的、可推广、可借鉴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体系,但目前中国农业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面源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绿色农产品区域供给差异明显、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严峻形势。结合国际发展经验和中国国情,提出优化农业主体功能、推动资源保护高效利用、净化产地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养护修复、驱动绿色供给、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评价标准和补贴制度体系等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倩  李茜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155-159
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县域农业绿色永续发展,基于内源式发展理念,以平陆县农业为研究对象,按照县域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寻求符合内源式发展理念的农业绿色发展条件,在此基础上确定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农业产业链特色化、生产全程标准化和绿色农业品牌化的农业绿色发展内容。最终提出推进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的策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掘县域特色农业,创新技术;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创建县域绿色品牌农业。  相似文献   

17.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中国第三大岛——崇明生态环境质量及寒优湘晴、花椰菜、绿芦笋等特色农产品二大资源优势,运用HACCP理论,开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一、开发应用专用配方肥技术,化肥用量处理区较对照区分别减少33.04%、38.90%、41.18%;二、开发应用生物源、植物源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农药用量处理区较对照区分别减少54.5%、51.8%、47.10%;三、生态(塑料覆盖避雨栽培)控制芦笋茎枯病技术,减少病害发生72.7~77.1%、病指减轻60.1~62.2%。根据制订的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程生产的三种农产品,产值分别比常规生产区增加1159.5~1344.0元/hm2、2130.0~2221.5元/hm2、57174.0~63202.5元/hm2,示范区新增经济效益432.32万元;产品经国家法定机构检测,重金属、亚硝酸盐、农药等20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低于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有机生产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南漳县小麦有机生产为例,总结了发展小麦有机生产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标准生产过程和提高种植效益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适度规模经营、中长期规划和集成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措施缓解小麦有机生产中存在的监管难、周年生产衔接难和病虫草害防控难等问题的进展;提出了通过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以及与养殖业的合理布局和深度融合等建议,以助力小麦有机产品认证基地创建。因地制宜地利用有机农业理论和技术改造常规农业,可更广泛地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产业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土地肥力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单施偏施化肥和有机肥投入的减少,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有机肥的产业化利用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促进有机肥增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路子,也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实施有机肥产业化的建议,以促进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