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笔者结合近10年来的历史资料和调查结果,对白洋淀地区小麦吸浆虫迅速回升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在当地已成迅速回升态势;并根据药效试验结果,提出在防治上应采用中蛹期防治为主(防效在90%左右),成虫期防治(防效40%左右)为辅的策略,尤以毒死蜱5%颗粒剂撒毒土法处理防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小麦吸浆虫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防治时期、施药方法和次数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试验表明,在小麦吸浆虫化蛹率达50%时,应用50%甲胺磷乳油、50%甲基异柳磷乳油、50%对硫磷乳油和6%林丹粉剂配成毒土于麦田撒施,均可有效控制小麦吸浆虫危害,穗、粒被害率均比对照降低80%以上;在小麦吸浆虫成虫羽化始盛期,用55%林丹胶悬剂0.4g/66.7m2、0.6g/66.7m2防治,防效达91.86%、94.95%,在这几种杀虫剂中防效最好;小麦播种前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幼虫效果并不理想。小麦吸浆虫的药剂防治策略应是蛹期防治为主,成虫期扫残。  相似文献   

3.
小麦吸浆虫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杀虫剂、不同时期对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在秋季麦播前土壤处理,防效不理想;在吸浆虫蛹期、羽化高峰期防治虽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掌握发育进度,不适合指导群防群治;而小麦抽穗露脸70%~80%时,正值吸浆虫产卵始盛期,此期防治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物侯现象群众容易掌握。此前及此后羽化的成虫多为无效虫源。所以,把小麦抽穗露脸70%~80%作为吸浆虫的防治适期符合当前的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8%乐斯本乳油于小麦吸浆虫蛹期土壤处理对小麦吸浆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50ml/666.7m2用量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吸浆虫的危害 ,粒被害率比对照降低 85.24% ,防效达88.45%,适宜在春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其防治经济阈值,本文通过田间淘土监测及剥穗调查的方法测定了不同小麦吸浆虫虫口密度所对应的小麦产量损失,建立了小麦吸浆虫出土虫量x与小麦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回归方程y=-0.000 043 x2+0.103 957x+1.404 1(F=238.01,P0.01,r=0.985 6)。在小麦产量300 kg/667m2,选用48%毒死蜱乳油防控,成虫期防治1次的经济阈值为4.41头/样方(10 cm×10 cm×20 cm),蛹期防治1次的经济阈值为8.07头/样方。  相似文献   

6.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其种类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在宿州市发生的主要为麦红吸浆虫。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市就有小麦吸浆虫发生,通过推广应用抗虫品种和六六六药剂处理土壤等措施,在短期内基本控制了为害。70年代后期因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抗虫性能差,以及1983年六六六停止使用后放松了防治,致使1985年小麦吸浆虫暴发成灾。仅本市埇桥、灵璧、泗县3个县(区)当年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就达11.23万hm2,占3县(区)小麦种植面积的46.6%,产量损失4186.7万kg。经过1986、1987年连续开展综合防治,基本控制了为害。近20年来,该虫一…  相似文献   

7.
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2005年在河南濮阳发生面积达到1.4万hm^2,文章通过对其分布范围、发生特点、为害规律的阐述,结合濮阳市近年来的各项研究,提出了适宜于本地区的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林丹粉土壤施药防治小麦吸浆虫效果好永城县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常年种植小麦140万亩左右。我县灌溉条件不足影响蛹期防治效果,为此,1991年试用药效期长的60%林丹粉,每亩1-1.5公斤加干细土20-30公斤,于犁地前撒施,使药粉均匀分布在5-15厘米土...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是危害小麦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小麦红吸浆虫在我县一些乡镇部分麦田发生严重危害,造成小麦大幅度减产。针对这一情况,为搞好小麦红吸浆虫的防治工作,控制其发生危害,我们自1984年开始至1987年对小麦红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与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麦吸浆虫在甘肃东南部俗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ci(Kirby)]两种.通常两种吸浆虫混合发生,以水浇地及二阴低洼地发生较重.幼虫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汁液,致使籽粒秕瘦、空壳,造成减产.为更好指导防治,笔者对小麦吸浆虫的产卵习性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小麦吸浆虫在我县大面积发生,1986年达20多万亩,1987年控制到10多万亩。为合理确定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小麦吸浆虫的防治指标,指导大田及时、准确、经济,有效地搞好防治工作,我们从1985年开始,连续两年进行小麦吸浆虫防治指标的试验和示范。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3.
河南温县是小麦高产县,对防治小麦吸浆虫有较好的经验和基础。早在1956—1959年连续4年进行成虫出土期喷粉防治;1970—1973年又连续4年推行六六六土壤处理,防治秋播期地下害虫,对控制吸浆虫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1972年出现了吸浆虫最早的回升信号;1975年局部麦田暴发。在番田公社前  相似文献   

14.
1999年,小麦吸浆虫在涿州市大发生。据市农林局调查,全市12个乡镇有11个乡镇发生,发生面积2.0万hm2,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82.2%,该年防治工作抓得较好,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95%,全市只有6户农民反应因吸浆虫为害而严重减产。2000年吸浆虫发生面积2.7万hm2,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73.5%,而防治面积仅及60%,因吸浆虫为害而几乎绝收的农户猛增。做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过这两年防治小麦吸浆虫的亲身实践,深深感到在2000年防治小麦吸浆虫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领导着急上火,群众等待观望  1999年…  相似文献   

15.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毁灭性害虫,在我省为害小麦的主要是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Gehin))。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新灌区和感虫品种面积不断扩大,深翻晒田和药剂处理土壤面积缩小,小麦群体结构增多,为吸浆虫的回升积累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1985年全省发生面积100多万亩,达防治指标68万亩,防治了20多万亩,1986年春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防治麦红吸浆虫的药效试验中,尚缺乏穗期防治的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黄色粘板监测麦红吸浆虫成虫的发生动态,在小麦齐穗期,用不同剂量20%呋虫胺可溶粒剂喷雾对麦红吸浆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20%呋虫胺可溶粒剂用量为20、25和30g/667m2时对麦红吸浆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本试验为今后制定麦红吸浆虫穗期防治的药效试验准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是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自1980年以来趋于回升,导致1985年暴发成灾。小麦吸浆虫已成为阻碍我地小麦再上新台阶的突出问题之一。经实践证明,选用抗虫品种是控制吸浆虫严重危害的根本措施。1986—1987年我们对当地主要栽培的小麦品种采用分期播种自然感虫法和不同地点的大田调查,以考察小麦品种对红吸浆虫的抗性,为品种鉴定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开始抓综合防治,如“改、治并举”控制蝗害;“防、避、治”结合防治稻螟,以抗病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主,辅以药剂防治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稻瘟病和甘薯黑斑病等,都积累了成功经验。六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外针对病虫  相似文献   

19.
如皋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情况与防治对策我县葛市乡小麦因受吸浆虫危害造成毁灭性减产历史早有记载。1946年头圩村4组毛玉轩反映,一家23口人种9.5亩小麦,被吸浆虫危害后,收获的小麦仅供一家人吃了一顿馄饨。60年代前吸浆虫被控制,70年代前栽培制度基本是...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连续5年的人工饲养和田间系统调查,基本摸清了小麦吸浆虫在临沂市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制定了选用抗虫品种、农业防治及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