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要基于大庆龙凤湿地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现状,结合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生态系统演替等基本理论,通过大型水生植物对湿地污染的治理作用、待恢复湿地的选址、引种的研究,在龙凤湿地示范区移栽和补栽芦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调查显示,当年平均注水水深10 cm的芦苇移植效果最佳,第二年芦苇平均高度2.2 m,盖度达到87%,净生物量为874.5 g.m-2;本地区在进行芦苇移植时,应及时注水,水深不宜超过20 cm。  相似文献   

2.
通过半人为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氮量及黄花鸢尾、睡莲、芦苇、杞柳4种湿地植物含氮量不同月份的差异及土壤含氮量对植物含氮量和生物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含氮量与植物含氮量、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当土壤施氮量为80g·m-2时,黄花鸢尾和睡莲含氮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93±4.63)、(60.49±7.75)g·kg-1;种植黄花鸢尾和睡莲筛选池内土壤含氮量整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杞柳和芦苇筛选池内土壤含氮量先降低后升高,9月份达最低值,分别为(0.89±0.14)、(0.82±0.15)g·kg-1;4种湿地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湿地土壤含氮量对不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不同,睡莲和杞柳生物量与土壤含氮量之间呈线性相关.4种湿地植物含氮量与土壤含氮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杞柳、芦苇含氮量与土壤氮含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根据闽东湿地2003—2009年水质长期监测数据,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水质改善指数对水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并引入灰色关联度技术探讨闽东湿地水环境变化的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东湖湿地不同河段水质污染状况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五里亭为东湖湿地的主要污染源,其中NH3-N(82.1 mg.L-1)、BOD5(52.6 mg.L-1)和TP(27.9 mg.L-1)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兰田水质污染较轻,主要污染物为DO(3.4 mg.L-1)和COD(3.4 mg.L-1)。五里亭—东湖断面改善程度较明显,其中以DO(418.01%)、NH3-N(88.33%)、石油类(67.32%)、BOD5(61.79%)等改善最为明显;兰田—东湖断面水质改善程度较低,除DO(12.9%)有所改善外,其他水质参数均呈不同程度恶化。东湖湿地水质变化与宁德市蕉城区社会经济的关联值较高,其中蕉城区第三产业总产值是影响水环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因子,灰色关联度达0.9093~0.9787;蕉城区第一产业占GDP比例和蕉城区第二产业总产值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灰色关联度分别达0.8981~0.9497和0.869~0.9444。  相似文献   

4.
基于嫩江流域受损湿地的现状,根据嫩江流域典型的3种不同湿地类型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嫩江流域不同湿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嫩江流域湿地典型植被分布规律、嫩江流域湿地退耕还湿与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等,通过试验研究解决了嫩江流域湿地退化、湿地修复重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掖城市(北郊)湿地恢复与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的恢复与重建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普遍关注的热点。文章运用恢复生态学,根据研究区湿地特点及现状,阐述了湿地疏浚渠系、修建拦水坝、地下水引水管道建设、湿地污染控制、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等湿地生态补水和生态恢复及综合整治技术要点,为城市重点湿地恢复与保护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市9种湿地植物在不同HRT下净污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晶  郜莹  肖洋 《森林工程》2012,(6):22-24,27
选择慈姑、水葱、香蒲、小叶章、菖蒲、泽泻、芦苇、地榆、水莎草9种典型湿地植物,构建小型人工模拟湿地,分析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湿地植物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植物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25%、81.80%、77.51%,均高于对照组;植物对COD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香蒲>菖蒲>水莎草>水葱>慈姑>小叶章>泽泻>地榆>芦苇;对TN去除能力大小为:香蒲>慈姑>菖蒲>小叶章>水莎草>水葱>泽泻>地榆>芦苇;对TP去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香蒲>小叶章>慈姑>水葱>菖蒲>水莎草>泽泻>地榆>芦苇。综合分析表明,香蒲、菖蒲、水葱和慈姑的净污能力最强,可应用于人工湿地中。  相似文献   

7.
研究杉木林下的苦竹,在杉木采伐、炼山后的恢复生长情况.研究表明苦竹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在无人工促进情况下,前两年新竹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47 cm、0.58 cm,平均高度为54.7 cm、109.3cm,新竹数量16.7株·m-2、9.4株·m-2,郁闭度为0.33、1.0;地上部生物量为965 g·m-2、1 071g·m-2,其中叶片的生长量较秆、茎大,约占地上部生物量的一半.前两年间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产力、分布及周转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对福建三明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细根生产力、分布及周转进行了为期 3年的研究 ,结果表明 ,福建柏年均细根生物量达 389 7g·m- 2 ,是杉木林 (2 77 2g·m- 2 )的 1 4 1倍 ;活细根年均生物量达 2 16 3g·m- 2 ,是杉木林(14 8 4g·m- 2 )的 1 4 6倍 ;<0 5mm细根生物量 (2 4 2 2g·m- 2 )则是杉木林 (12 4 7g·m- 2 )的 1 94倍 ,其占总细根生物量比例 (6 1 2 % )比杉木林 (4 5 0 % )的高出 16 2 %。福建柏和杉木细根垂直分布在 0~ 10cm土层差异最大 ,该层福建柏总细根密度 (14 4 2g·m- 2 )是杉木 (70 2g·m- 2 )的 2 1倍。福建柏林活细根生物量 1年只出现 1次峰值 (3月 ) ,而杉木林活细根则出现 2次 (3月和 9月 )。福建柏不同径级细根第 1年分散速率及分解系数均低于杉木的。福建柏林细根年净生产量 (32 0 2g·m- 2 a- 1 )和细根年死亡量 (32 6 5g·m- 2 a- 1 ) ,分别是杉木林 (2 5 1 3和 2 4 9 2g·m- 2 a- 1 )的 1 2 7倍和 1 31倍。福建柏细根年均周转速率为 1 4 8a- 1 ,低于杉木林的 (1 6 9a- 1 )。福建柏和杉木细根生物量分别仅占其乔木层生物量的 1 70 %和 1 18% ,但细根净生产力却分别占其乔木层总净生产力的 19 84 %和19 2 1% ,细根年死亡量分别占地上部分凋落物量的 4 8 74 %和 5 1 0 0  相似文献   

9.
任璞 《林业科技》2022,(2):17-19
为了对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上芦苇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特设计了栽植季节、栽植水深、土壤pH值、土壤盐度等不同的试验,以栽植1年后的芦苇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干重作为调查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在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上栽植适合的季节为春季,生长量最大;在试验条件下各水栽深度设计处理下,芦苇均可生长,实际应用中建议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内蒙古多伦县2005-2010年6年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与气候观测资料,对不同年际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变化以及与植被盖度、密度、高度、全年降水量等因子相关分析,建立了影响因子对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回归模型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际退耕还林地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生物量的变化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11.
以黄金宝树基部半木质化萌芽条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6-BA、KT、NAA对黄金宝树组培育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金宝树组培育苗最佳培养基配方分别为:初代培养基MS+6-BA 0.3 mg.L-1+KT 0.5 mg.L-1+NAA 0.3mg.L-1+蔗糖30 g.L-1+卡拉胶8 g.L-1、增殖培养基MS+6-BA 0.5 mg.L-1+KT 0.3 mg.L-1+NAA 0.3mg.L-1+蔗糖30 g.L-1+卡拉胶8 g.L-1、生根培养基1/2 MS+NAA 0.5 mg.L-1+蔗糖20 g.L-1+卡拉胶8 g.L-1。初代培养诱导率达80%以上,有效芽条增殖率达3倍以上,生根率达95%以上,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紫椴苗木进行人工遮荫处理,进行相对照度为70%、40%、30%、10%及全日照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70%光照条件下苗木的高、地径及平均单株生物量最大,1 a、2 a生苗高分别比对照区提高20.0%和22.6%;2 a生地径达到1.9 cm,与其它试验区差异显著。相对照度10%、40%、70%及全日照的苗木其光饱和点(LSP)分别为400、800、900、800μmol.m-2.s-1。净光合速率(Pn)以相对照度70%试验区为最高,最大净光合速率达到9.28μmol.m-2.s-1,与其它试验区差异明显,10%试验区净光合速率(Pn)最低,40%与全日照试验区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香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向东 《四川林业科技》2012,33(2):96-97,84
通过不同浓度赤霉素的处理,对香椿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香椿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响。其中赤霉素100 mg.L-1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平均单芽重、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8.62 g、12.35 g、563.68 g.m-2,比对照分别增产了46.6%、49.33%和53.21%;赤霉素100 mg.L-1在各处理中对品质影响最显著,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纤维均达到了最低值,分别为59.98 g.kg-1,16.34 g.kg-1和21.54 g.kg-1,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3.81%、34.53%和39.64%。  相似文献   

14.
野生西藏虎头兰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西藏虎头兰种子为试验材料,应用组培技术开展种子无菌播种、原球茎诱导芽分化、试管苗生根等试验,初步筛选出不同发育阶段的培养基配方。种子萌发培养基为:Hyponex 1号1 g.L-1+Hyponex 2号1 g.L-1+6-BA1 mg.L-1+10%香蕉汁+2%苹果汁+蔗糖20 g.L-1+琼脂6 g.L-1+AC 1 g.L-1,种子萌发率达90%~98%;原球茎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NAA1 mg.L-1+5%香蕉汁+2%苹果汁+蔗糖20 g.L-1+琼脂6 g.L-1+AC1 g.L-1,芽分化率高达89%;壮苗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 MS+NAA1 mg.L-1+5%香蕉汁+AC 1.5 g.L-1+蔗糖20 g.L-1+琼脂6 g.L-1,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江西药湖湿地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禽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是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也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重点.作者在分析江西药湖水禽栖息地退化过程及其驱动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药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思路和建设目标,并具体规划了以下项目进行江西药湖水禽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一定规模的退耕还湿;水文联系与恢复重建;外源污染的控制和水质保育;水禽栖息地的严格保护与保育;水禽栖息地恢复与重建工程;水禽避难所和野外投食点建设;湿地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科研、监测工程.  相似文献   

16.
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测树学及遥感技术研究了江西千烟洲试验站人工林的碳蓄积特征.使用林木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模型,结合林分调查,估算了标准木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进而获得单位面积及整个小流域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IKONOS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判读,计算不同类型人工林的面积.林龄19年的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的单株标准木地上部分碳含量分别为29.0、25.6和23.3 kg;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针阔混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 088、8 768、7 542、13 215和8 359 g·m-2;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 257和3 979 g·m-2;遥感估算的千烟洲面积为207.96 hm2,其中78.8%为森林和柑橘园;全区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和活体碳储量分别是13 291和6 336 t;人工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79.24%, 是千烟洲试验区最大的碳库;研究区地上生物量从1983年的256 g·m-2增长到2005年的6 391 g·m-2,增长了25倍.人工造林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菊花"神马"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培养培养基配方为MS+6-BA0.3mg.L-1+KT0.2mg.L-1+蔗糖30g.L-1+卡拉胶8g.L-1、最佳增殖培养基MS+6-BA0.1mg.L-1+KT0.3mg.L-1+NAA0.2mg.L-1+蔗糖30g.L-1+卡拉胶8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mg·L-1+蔗糖20g.L-1+卡拉胶8g.L-1,诱导率达85%、有效芽条增殖率达3倍以上、生根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蒙古栎侧芽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MS+6-BA0.2 mg·L-1+NAA0.01 mg·L-1+蔗糖30 g·L-1的培养基上,外植体分化启动最早;在MS+6-BA0.2 mg·L-1+NAA0.02 mg·L-1+蔗糖30 g·L-1培养基上,芽分化与增殖系数最高,为68.5%,单芽平均高2.87 cm,增殖倍数2.5,芽的高度适中、健壮;在1/2MS+NAA0.05 mg·L-1+蔗糖25 g·L-1培养基上,继代苗生根率最高,生根率达60%。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甘州区乌江镇平原村湿地群落植物物种的组成、分布等情况,对湿地植物物种的重要值和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江镇平原村湿地共收集高等植物25种,隶属15科24属,以挺水型、湿生型和喜湿植物为主,且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植物种数量的绝对优势,1年生植物水稻分布面积较大,多年生植物芦苇次之。湿地植被具有典型成片分布的特点,在季节性积水洼地,主要以芦苇群落分布为主;在浅水区,以人工水稻群落分布为主。两群落组成较相近,群落相似性系数达61.11%。  相似文献   

20.
5种水生植物在低浓度污水中氮、磷固定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盲目选择湿地植物带来的生物入侵问题,选择了大薸、水葱、茭草、芦苇和荇菜作为研究对象,将植物种植于TN、TP浓度分别为13~17mg/L、1~1.9mg/L的生活污水中,比较研究了这5种水生植物的生物量、TN浓度、TP浓度、TN累积量及TP累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生物量都有明显上升,大薸最多为1599g/m2,荇菜最少为430g/m2;在低浓度污水中5种植物TN浓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大薸(13.87mg/g)〉荇菜(8.27mg/g)〉茭草(7.51mg/g)〉芦苇(5.80mg/g)〉水葱(5.22mg/g);实验开始时植物之间TP浓度差异明显,结束时差异明显缩小:芦苇(0.87mg/g)〉大薸(0.83mg/g)〉茭草(0.76mg/g)〉水葱(0.65mg/g)〉荇菜(0.54mg/g);大薸对N、P的固定能力最强分别为1755.96mg/m2、105.92mg/m2,荇菜最低分别为673.10mg/m2、43.94mg/m2,水生植物对N、P的固定能力与生物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