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通过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植株经过加倍能迅速的获得纯系,与杂交育种相结合,有可能大幅度地提高杂种优势和缩短育种年限。林木生长周期长,遗传性混杂,应用此法更有现实意义。因此近年来我国许多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成功地诱导出杨树、橡胶、刺槐、文冠果等树种的花粉植株。其中以杨树为材料的较多也最早获得成功。目前花粉植株已长成幼树,但细胞学的研究未见报导。我院的杨树花粉植株自1975年移栽成活以来,已有一定数量的3—5年生幼树,目前长势良好,最高4.6米。对这些植株在移入盆之  相似文献   

2.
随着杨树花粉单倍体育种研究的进展,花粉植株染色体的自然加倍规律及人工加倍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吴克贤等同志,通过两年来的研究,发现植株内二倍化的细胞所占比例随树龄的增长而增加,对杨树花粉植株染色体的人工加倍提出了简易可行的技术措施,可以提高染色体加倍率23—40%左右。  相似文献   

3.
杨树花粉发育途径及某些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树为雌雄异株,它具有杂合遗传型和世代交替周期长的特点。用传统方法研究杨树遗传规律及育种实践都会遇到困难。如果采用单倍体技术与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研究相结合,将会探索出一条新的育种途径。60年代初开始采用孤雌生殖技术诱导出雌核发育成的杨树植株;70年代后采用离体培养花药的技术也成功地诱导出杨树花粉植株。但多数试验均在成株后进行倍性鉴定,由于花药组织也有诱导成株的可能性,其实验结果,有单倍体植株也有二倍体植株。我们为了开展杨树单倍体体细胞(体细胞配子)杂交,即利用种间单倍体细胞结合代替有性过程的配子结合,以及探讨体细胞遗传规律的研究,也进行了晚花杨_(272)(Popnlus serotina_(272))等杨树诱导花粉单倍体植株试验。为了弄清植株起源及提高花粉植株诱导率,结合花药培养采用以动态跟踪的方法,进行花粉发育途径及某些因素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树花粉植株的诱导和培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3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杨树花药离体培养的研究,先后从13种杨树花粉的离体培养中获得了愈伤组织。1975年得到了草杂一号杨、黑杨、小×黑、加×钻、健杨和小×钻的完整植株,其中部分植株移栽到花盆里;1976年又获得了银×小的完整植株;1977年成功地将小×钻、小×黑、黑杨和银×小四种杨树移  相似文献   

5.
花药培养的实质是花粉培养。它的理论根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花粉的单倍性。我国花粉培养研究始于1970年。目前,我国已培育成功20多种植物的花粉植株。其中小麦、小黑麦、小冰麦、玉米、橡胶、杨树、辣椒、甜菜、油菜、白菜和青菜等11种植物在我国首先培养成功,并且还用花药培养方法育成了一批烟草、水稻和小麦的新品种。在花粉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我们发现烟草、水稻、小麦和茄子等花粉植株后代没有生活力减退现象。同时观察到一些株系具有旺盛的生长势,表明花药培养具有提纯选优的作用。近年来,将花药培养与其它育种方法如远缘杂交、杂交水稻等相结合,扩大了应用。为了提高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也就是按花药数计算绿苗的百分比),广泛研究了  相似文献   

6.
花粉单倍体育种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育种技术。它与常规育种相比,能大大缩短育种年限,简化育种程序和提高育种效率。尤其对于无性繁殖为主的杨树来说,是一种快速育种的好方法。1975年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首先对欧洲黑杨成功地诱导出单倍体植株。1976年黑龙江林科院林业研究所、东北林学院、营口市杨树研究所先后报导在小×黑、中东杨、大青杨、健杨、加×钻、小×钻等杨树品种中诱导出花粉植株。我所于去年开展杨树单倍体育种试验,一年来,诱导成功红光杨(P.nigra varitalica×P.simonii)花粉植株70多株。部分花粉植株正进行移栽观察。  相似文献   

7.
杨树花粉植株的诱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从1964年Guha等人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成功地获得曼陀罗花粉植株以来,世界一些国家和我国相继开展了杨树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植株的研究。我们于1975年春开始杨树花药培养的研究,5、6月份开始进行器官分化,当年12月获得了杨树小植株。1976年春移入苗圃,通过几年的工作,诱导成功的有小叶杨×美杨+旱柳、小叶杨×黑杨(P.simonii×P.nigra)、P15A、北京杨、中东杨(P.berolinensis)、美杨、美杨×青杨(P.nigra.var.italica×P.cathayana)健杨、欧洲黑杨、美杨×欧洲黑杨(P.nigra var.italica×P.nigra)、箭杆杨×欧洲黑杨(P.nigra var.thevestina×P.nigra)、银白杨×小叶杨(P.alba L×P.simonii)、欧洲黑杨×小叶杨(P.nigra×P.simonii)、胡杨14种杨树花粉植株,已移入苗圃九百余株,三年生最高3.9米。小叶杨×滇杨、香杨、合作杨、山海关杨(美洲黑杨)、草杂杨(小叶杨×美杨天然杂种)、加杨、格鲁德杨和新疆杨都已进行过器官分化,其中部分未能从小芽抽茎长成植株,部分在试验中因污染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以小黑杨花药为外植体,进行花粉植株(即单倍体)的诱导及体系的优化。通过染色体压片及PCR方法进行检测,证明已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同时,以pROKII为载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单倍体植株进行了遗传转化,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入单倍体小黑杨中。本研究可为林木单倍体的诱导及遗传转化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杨树及林木的育种方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杨树花粉生活力测定和贮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是林木育种的一项基础工作。为了保证杂交的成功,授粉前必须测定花粉的生活力。花粉寿命长短对杂交育种很重要。由于杨树因品种、地点不同,花期不一致。为了适时授粉,进行远距离杂交或从远方运来花粉,都需要贮藏花粉。本试验是研究杨树花粉生活力测定的最适宜的方法和花粉贮藏法。  相似文献   

10.
小黑杨花粉植株遗传表现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但由于遗传上的高度杂合,常规育种较为困难。如何迅速培育出优良杨树品种是当务之急。试验证实,通过单倍体的途径能迅速获得纯系,因而可导致定向地创造出新类型。通过对小黑杨花药培养得到的花粉植株,进行培养、观查,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性状分离。  相似文献   

11.
利用6次森林资源清查的杨树样地数据,在分析杨树年龄分布、前后期清查杨树树龄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前后期清查树木年龄推算出杨树采伐更新规律,研究得出山东杨树年龄分布以4年生为峰值区,呈现偏峰分布,10年生后的样地个数快速下降,15年生后已分布很少;其采伐更新各年龄段均有,开始年龄约在4年生,5至8年生最多,其后逐年下降,15年生前绝大部分杨树林已经完成采伐更新。  相似文献   

12.
稀土延缓杨树花粉和种子衰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敏生  康明 《林业科学》1994,30(2):166-169
稀土延缓杨树花粉和种子衰老的研究杨敏生,康明,刘艳枝(河北林学院保定071000)关键词银毛杨,新疆杨,花粉,种子,酶活性,稀土元素.林业上应用稀士(rareearth;RE)元素以来,发现其具有促进苗木生长[1],提高种子发芽率[2],促进插条生根...  相似文献   

13.
吴生广 《防护林科技》2013,(7):10-11,49
通过辽阳地区不同杨树林地不同方向上的边缘效应对杨树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2年生辽宁杨、9年生3930杨和8年生3930杨3个样地中,皆以东部方向上的边缘深度最大,表现出的边缘效应亦最大,北部方向次之。实践中,可通过增加东部方向上杨树的株数,使杨树林东部边缘部分在整个林子中的比例增大,可显著提高杨树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1973年以来,我场开始杨树植苗造林。苗木为3~4年生大苗。当苗木刚刚发芽生长时(5月上旬),即开始发生杨树溃疡病。此病漫延很快,使刚发芽的苗木萎蔫,小枝枯死,严重的整个树木死亡。1973年~1974年两年,我们利用煤焦油除治杨树溃疡病,收到了一定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任丘县北陵城大队现有杨树8万株。过去由于抚育不当,8年生杨树平均地径生长仅15厘米。而且树形不正,材质不好。1972年以来,他们在学习东洲大队榆树修剪方法中得到启示,对杨树幼树采取了“树领导、留大冠、巧控侧”的修剪方法。现已初见成效。经过修剪的杨树幼树,干通直,生长快。当年栽植的杨树幼树,干增粗1.5厘米,高生长量平均80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不同树龄杨树叶片对杨扇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角度出发,探讨了树龄对杨扇舟蛾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年生杨树叶片饲养的杨扇舟蛾幼虫发育历期要长于十年生杨树叶片和三十年生杨树叶片所饲养的杨扇舟蛾,并且其化蛹率、蛹的质量、产卵量均高于十年生与三十年生杨树叶片饲养的杨扇舟蛾。  相似文献   

17.
<正> 杨树褐斑病(Marssonina brunnea)是杨树的常见叶斑病。该病在欧洲各国已普遍引起重视,意大利、法国以此病害作为防治的主攻目标,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等地也均有发生和为害。杨树褐斑病一般6月开始发病,8月受害植株开始落叶,落叶期比正常植株提前2—3月。该病影响植株养份和水份的供给,干扰有机物质运输和积累,导致植株生长衰弱,降低生产量。据作者1982年在林科院杨树苗圃调  相似文献   

18.
苏联森林遗传和育种科学研究所培育了一种独特的杨树苗。他们把杨絮飞舞时采集的杨树花粉作育苗材料。把杨树花粉分开来培育(每串杨絮可生出上百棵树苗)可以大大缩短培育新种类树木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控制它的遗传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肥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1年生杨树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与1年生杨树扦插苗形成菌根,并可显著提高苗木生长量,其中Glomussinuasa对1年生杨树扦插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Glomuslnosseae。丛枝菌根真菌与肥料之间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磷肥的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氮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6份杨树种质(36号杨、南杨、110杨、森海2号杨、小叶杨和钻天杨)成熟花粉的萌发特性以及致敏蛋白差异,为低致敏杨树品种选育及植物过敏性疾病控制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3月,在北京、河北和河南采集6份不同杨树种质的花枝,经水培后收集花粉,采用液体培养法进行杨树花粉萌发试验,并通过双向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等研究不同杨树种质的花粉致敏蛋白差异。【结果】1)在6份杨树种质花粉中,36号杨、南杨和钻天杨花粉活力较高,其次为110杨和小叶杨,森海2号杨活力最差;24 h时花粉萌发率最大的种质是36号杨,高达74.42%(±2.36%),而三倍体森海2号杨花粉萌发率为0;钻天杨花粉管平均长度为456.00μm(±2.05μm),小叶杨花粉管最短,为276.44μm(±11.08μm),且不同种质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萌发长度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不同种质的花粉活力存在很大差异。2)利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分析南杨、110杨、森海2号杨、小叶杨和钻天杨的2-DE图谱,共发现有408个蛋白点相匹配,以36号杨鉴定的28个潜在致敏蛋白为参照,在5份种质花粉中有6个致敏蛋白均缺失表达,南杨和森海2号杨花粉有21个致敏蛋白,110杨次之,有19个,而小叶杨和钻天杨的致敏蛋白数量最少,为18个。对其余22个致敏蛋白进行差异表达量分析发现,其中有12个致敏蛋白在5份杨树种质中均低于36号杨,其相对表达量范围为-3.99~-0.02,尤其是森海2号杨和小叶杨分别有10个和8个致敏蛋白表达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36号杨;南杨和钻天杨降低趋势最小。有3个致敏蛋白在5份种质中表达均高于36号杨,其中南杨最高,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次为钻天杨、森海2号杨和110杨、小叶杨。组间差异方差分析发现南杨和钻天杨的17个致敏蛋白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小叶杨和森海2号杨。3)qRT-PCR分析结果表明,9个致敏蛋白编码基因中有5个在南杨和钻天杨中表达量都较高,包括spots 12、51、200、216和161,其次是小叶杨,而森海2号杨和110杨均只有2个致敏基因表达高。【结论】杨树不同种质间花粉活力、致敏蛋白数量以及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今后杨树低致敏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但是成熟花粉致敏蛋白表达量的高低与其致敏性强弱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