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不同棉花品种及施钾量对黄萎病抗性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黄萎病菌胁迫下钾素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生理机制的影响,对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提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方法】在人工黄萎病病圃中,利用3个对黄萎病有不同抗性的品种冀棉11号(JM-11,感病品种)、中植棉2号(ZZM-2,抗病对照)、农大601(ND-601,抗病品种),研究5种施钾量(0、75、150、225、300 kg·hm-2)对棉花黄萎病发生、棉株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感病品种JM-11抗黄萎病相关物质(木质素、总酚)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受病情的影响较抗病品种ZZM-2和ND-601大;根和叶木质素、总酚含量多少及棉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低影响感病品种JM-11抗黄萎病性,根和叶中总酚是影响抗病品种黄萎病发生程度的关键物质。(2)JM-11根对钾含量的敏感性强于ND-601,弱于ZZM-2,对叶中钾含量的敏感性强于ZZM-2、ND-601。(3)JM-11、ZZM-2、ND-601黄萎病最大缓解效果分别为32.5%、26.4%、16.5%,对应施钾量分别为290.5、253.5、229.5 kg·hm-2。【结论】抗黄萎病性弱的品种通过适量施钾可增强其对黄萎病抗性,减轻黄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海岛棉品种抗黄萎病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在黄萎病圃对3个海岛棉抗感品种、1个陆地棉高感品种及其4个杂种后代进行了多年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海岛棉抗病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受单基因显性或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当抗病海岛棉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时,F1代抗病均表现为显性,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分离除个别组合外,一般表现为31抗感病分离,呈现单基因或少数主效基因遗传.剖杆调查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内部剖杆症状重于叶部,二者存在微弱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棉花新品种川棉6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 ,降低植棉成本 ,获取更大的种植效益 ,选育多抗、优质和丰产棉花新品种成为棉花育种发展的方向之一。川棉 65的育成正顺应了这一育种方向。 2 0 0 2年 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正式定名为“川棉 65”。1 选育经过1 991年配制杂交组合 ,采用抗黄萎病、抗枯萎病的川棉 2 3 9作母本 ,川棉 2 43作父本。杂种后代连续在人工接种棉黄萎病菌、棉枯萎病菌的病圃中对抗病性进行定向筛选 ,在苗床中淘汰感病株 ,选择抗病株移栽 ,在大田进行丰产性、农艺性状等筛选。通过连续鉴定筛选 ,不断淘汰感病株 ,选择抗病…  相似文献   

4.
“川棉 2 3 9”是四川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采用抗黄萎病多菌系抗源种质川 73 7作母本 ,岱1 5作父本杂交 ,经多年病圃筛选 ,综合定向选择培育而成。 1 999年 5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1 995~ 1 996年国家抗病区试统一鉴定 ,川棉2 3 9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 ,枯萎病指为 4.0 ,黄萎病指为 1 8.5 5。 1 997~ 1 998年经华中农业大学抗螨性鉴定 ,川棉 2 3 9对红蜘蛛平均受害级数为 1 .2 5 ,抗红蜘蛛。 1 994~ 1 995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鉴定抗棉铃虫Ⅱ级 ,其蕾铃被害率平均 3 5 .45 % ,减退率 1 7.3 5 %。经国家区试中棉所…  相似文献   

5.
中棉所12的黄萎病抗性遗传与育种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为材料与中棉所12进行正反交,配制14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 。采用纸钵育苗,撕底伤根接种方法对14个组合的F1和F2群体进行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中棉所12作父本与海岛棉抗黄萎病品种或陆地棉抗黄萎病品种进行杂交,F2抗(耐)病株与感病株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规律,说明海岛棉的抗黄萎病性对于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为显性,中棉所12的耐黄萎病性对于陆地棉的感黄萎病性为显性,控制黄萎病抗性的基因为一个显性主基因。然而,以中棉所12为母本与海岛棉品种、抗病陆地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进行杂交,F2群体中90%以上的个体为抗病类型,说明中棉所12的细胞质中存在着抗黄萎病的遗传成分,具有细胞质母体遗传的特点,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疆自然病圃棉花抗黄萎病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鉴定棉花种质资源的抗黄萎病性,为全疆选育的新品系进行评价提供依据.试验对1998~2006年9年中南北疆棉花新品系(包括引进品种)的抗黄萎病性鉴定工作做一总结.前两年为建立病圃的准备阶段,2000年正式进行棉花品系的抗病性鉴定,通过连续7年的病圃小区试验,先后鉴定棉花种质材料累计328份,经比较其中达到高抗的材料占3.3%,抗病和耐病的材料分别占13.1%和22.6%,感病品系占61.8%.  相似文献   

7.
吴征彬  刘艳红  王长征  王新军 《种子》2001,(3):50-51,73
对参加1999年度长江流域国家级抗虫棉区试和春棉区试的17个品系种)在人工并且现圃分别进行了棉花抗枯黄萎病鉴定,抗枯萎病鉴定结果,高抗1个,占5.9%,抗组成5个,占29.4%,而病3个占17.6%,感病8个,占47.1%,抗黄萎病鉴定结果,抗级2个,占11.8%,耐病8个,占47.1%,感病7个,占41.2%,参试品系对枯萎病的抗性优于对黄萎病的抗性,但它们的相对抗性指数IR和相对抗病效果ER成显著正相关(r=0.5426*)。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产品     
<正>长江大学成功研发一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新型生物农药长江大学近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以有效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新型生物农药。棉花枯、黄萎病被称为棉花"癌症",是影响棉花生产的最大克星。长期以来,育种专家试图培育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但至今只有极少量抗病、耐病品种小面积种植。由  相似文献   

9.
棉花新品种──辽棉12辽棉12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科学研究所于1977年用抗黄萎病品系4228同兼抗品种辽棉7号姊妹系4082进行杂交,经人工混生病圃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1994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辽棉12。辽棉1...  相似文献   

10.
用相互嫁接和定量PCR分析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棉花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机制, 本文选用对棉花黄萎病表现抗病的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材料海7124和Pima 90及感病的陆地棉(G. hirsutum)材料冀棉11, 通过相互嫁接的方法构建试验系统, 用棉花黄萎菌对其人工接种, 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技术分析其在感病和抗病棉花中侵染的差别。相互嫁接试验中感/抗和抗/感组合的病情指数介于感/感和抗/抗对照之间, 且相互嫁接棉株各个部位的IC值(侵染系数)也多介于其对照相应部位之间; 并且病情指数与不同部位IC值显著相关, 说明棉花黄萎菌可以通过接口在抗-感之间扩展。感/抗嫁接组合试验说明抗病材料的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而抗/感类型试验说明抗病材料接口以上部分也具有抑制病原菌增殖的作用。总之, 抗病海岛棉无论作为砧木还是接穗, 都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扩展, 说明抗病海岛棉对棉花黄萎菌具全株抗性, 但茎基部在抑制病原菌扩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同样, 感/抗和抗/感组合试验也说明感病材料的各个部位均不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和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