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甘薯是邹城市丘陵山区传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甘薯保健功能的认识,适口性强的鲜食甘薯倍受人们青睐,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甘薯种植逐渐由淀粉型向鲜食型转变,因此种植鲜食甘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鲜食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1.品种杂而乱很多农户为了让自己种植的鲜食甘薯特色化,不考虑品种的商品品质优劣、综合抗性及市  相似文献   

2.
邹城市是济宁市乃至山东省的甘薯主要产地,常年种植面积均在1.7万hm^2以上,产品销售到上海以及东北各省。2010年前,鲜食甘薯品种主要以北京553为主,由f种植年份较长,病害特别是病毒病的发生与危害,致使品种退化比较严重,薯块的纵裂严重影响了甘薯的商品品质。  相似文献   

3.
正甘薯是邹城市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甘薯耐瘠薄、耐干旱,有"先锋"作物之称。近几年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农艺农技措施的不协调,严重影响了甘薯安全生产,种植效益难以得到保证,再加上重茬障碍和病虫危害等,使得甘薯产量一直徘徊不前。针对邹城市甘薯生产实际,以往年生产中遇到的自然和人为的不利因素为依据,科学预测2016年影响甘薯安全生产的相关因子,是确保甘薯高产优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每年甘薯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近几年随着市场对甘薯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甘薯品种、种植方式不断更新。笔者于2014年开展了甘薯一年两季种植模式的探索,平均每亩收益达5000余元,由于种植效益的提高,甘薯种植面积逐年递增,至2016年已达5万亩以上,并且由一家一户零星种植向种植大户转移、由收获后上市销售向收获后上市与  相似文献   

5.
邹城甘薯茎线虫病流行的原因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甘薯作为保健食品,越来越受青睐。山东省邹城市具有种植甘薯的传统,常年栽培面积在15万亩左右,产品远销东北、上海等地。然而,近些年茎线虫病对甘薯的为害呈现上升趋势,发病地块由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邹城市生产的鲜食甘薯因色艳、质优、味爽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近几年黑痣病为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使鲜食甘薯品质下降。2006~2008年笔者对黑痣病的发病情况及栽插期对其发病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鲜食甘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浙西山区鲜食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淳安县位于浙西山区丘陵地,是浙江省传统旱粮主产区之一。年旱粮播种面积17500hm2,其中,甘薯为主要旱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5500hm2。据资料表明,甘薯是蔬菜之王,营养丰富、养分平衡,营养价值高,国内外甘薯鲜食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开发鲜食甘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1999年从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引进鲜食甘薯新品种,已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000hm2,可增收10200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甘薯是耐贫瘠旱粮作物,适应性广,近年来,鲜食甘薯产品开发已辐射到附近诸多县市,呈现出良好的推广前景。我们通过几年的栽培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鲜食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1999年以……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对鲜食甘薯需求量的增加,甘薯身价倍增,2008年山东市场上每千克售价达2.4元,每亩种植效益达3600元以上,种植面积呈现递增的趋势。然而由于连作及管理粗放等原因,茎线虫病对鲜食甘薯的为害逐年加重,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是确保其产量及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山东省邹城市的主要经济和油料作物。邹城市花生栽培主要以春种地膜覆盖为主,占花生种植面积的95%以上,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9月下旬或10月初收获。花生收获后,地闲好长一段时间,等来年种植甘薯或其他作物,这样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土地经济效益处于常年徘徊状态,农民收入不高。  相似文献   

10.
山西的甘薯种植面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最大,约有10万hm2,到80年代面积下降到4万hm2左右,9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种植结构的调整,面积略有回升。近几年的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万hm2左右,还出现了不少的甘薯种植专业乡、专业村。并不属于甘薯种植大省的山西,甘薯生产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该如何有效突破与创新?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武宗信,棉花研究所甘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解红娥等专家。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邹城市是鲁西南地区甘薯栽插面积较大的县级市,常年栽插面积20万亩以上。近几年随着甘薯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甘薯已成为山区农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科学栽插是甘薯高产优质的基础。一、薯苗处理在鲁西南地区,茎线虫病已经上升为甘薯的主要病害,结合栽插采用药浆蘸根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甚至规避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部分地区曾一度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随着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的稳步增长,甘薯面积急剧下降,水稻、小麦在人们的日常食物中占据了主导.然而,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一度被人们冷落的甘薯,又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作为优势作物,科学化种植、产业化引导、市场化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邹城市对甘薯产业化发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3333.3h㎡优质甘薯发展目标,市农技站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的支持下,围绕市甘薯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了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邹城市甘薯栽培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市东部的乡镇种植鲜食、烤食型甘薯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每667m^2收入相当于种植淀粉型甘薯收入的8~10倍,农民种植鲜食、烤食甘薯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纵观全市甘薯生产现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引导甘薯生产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山东省邹城市是国家甘薯产业体系重点试验市,甘薯常年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年产量约30万吨。2013年平均亩收入1800元以上。2011~2013年我们进行了淀粉型甘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试验,调查结果表明,采取黑色地膜覆盖栽培能够规避除草剂对土壤和甘薯的污染、改善土壤结构。一、该技术适应地块该技术适合保水能力差的砂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鲜食甘薯生产中品种更新换代慢、优质专用品种稀缺等问题,促进济南市鲜食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2023 年山东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鲜食甘薯全产业链产业化开发”项目,开展了新品种筛选试验,从田间性状、薯块性状、产量、食味品质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终得到了安纳芋、汀甜、红瑶、胭脂、川山紫和芙蓉 6 个在田间表现、产量、品质、口感等方面均表现较好的优质专用鲜食甘薯品种,并对不同品种满足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详细介绍,丰富了济南市鲜食甘薯品种,使得农户的种植选择更多。  相似文献   

17.
甘薯种苗的脱毒与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芳 《种子》2005,24(4):94-94,96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系旋花科,属于1年生植物.我国近年来甘薯种植面积达到666.7万hm2,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80%以上.甘薯是一种杂种优势作物,但采用营养繁殖导致甘薯病毒蔓延,致使产量和质量降低.病毒病已成为我国甘薯生产的最大障碍之一.侵染甘薯的病毒有十余种,受侵染的植株症状为:叶皱卷、花叶、黄花、羽状斑驳或环斑;地上部分长势弱,结薯少,薯块小,皮色淡,表皮粗糙、龟裂;种性退化,品质和产量降低.甘薯病毒目前尚无药可治,其潜在威胁很大.茎尖培养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优质鲜食型甘薯新品种济薯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薯22号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北京553作母本、放任授粉获得的实生种子中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鲜食型甘薯新品种.全国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济薯22号具有品质好、适应性广、抗根腐病能力强、增产潜力大等特点,适宜在全国以鲜食和加工为主的甘薯产区推广种植.栽培上应注意控制黑斑病,防止徒长,贮藏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甘薯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已选育出川紫薯、南紫薯、绵紫薯系列紫色甘薯新品种。本文针对四川紫色甘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成创新了以“优质脱毒种薯、双膜壮苗、垄作保墒、早栽平插、净作密植、增施钾肥”等为主要内容的鲜食型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为促进紫色甘薯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甘薯是我国第四大种植作物,全国种植面积有667万hm2,安徽省种植面积66.7万hm2,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淮北.阜阳位于安徽西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耕地面积58万hm2,是安徽省较大的农业大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阜阳市成为安徽省甘薯种植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省种植面积30%以上.当前在粮食结构中甘薯食用比例已大大下降,而作为工业原料、农村副业加工、饲料的比例则显著上升,甘薯从单纯的粮食作物向深加工利用转化;而生产上使用品种多是食用和兼用品种,高干高淀粉品种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