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与"功"发音均为"go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潮州工夫茶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 “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头、潮州、揭阳、汕尾以及丰顺、兴宁、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诏安的一部分在内的大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相似文献   

3.
倪晓波 《福建茶叶》2023,(4):196-198
本文从基本特征着手重新定义中国工夫茶,把被称为工夫茶“活化石”的潮州工夫茶与《茶经》茶艺文化对比,从器、艺、茶、品四个方面溯源,指出中国工夫茶起源于唐代陆羽《茶经》,并且分析了工夫茶的演变历程,探析工夫茶文化,总结出的中国工夫茶茶道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在涉茶文章上,"工"、"功"二字混用的情况很普遍,不管是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释义,还是已发表的文章,经常看到"功夫茶",而非"工夫茶"。"工夫茶"似乎因为人们的使用习惯使然而被忽视甚至误解。郑启五的《把盏话茶》一书中有一篇《"工夫茶"与"功夫茶"》的文章,他在文中表示"由此我以为,眼下大行其道的闽台茶艺及大同小异韵味相通古风犹存的潮汕茶艺还是统一热用‘功夫茶'弃用‘工夫茶'的好,这是茶文化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中国茶艺发展的需要。因为至少在字面上看起来‘功夫茶'更妙更爽更俱韵味儿,而‘工夫茶'则  相似文献   

5.
一、前 言 中国工夫茶流行于潮汕、台湾、闽南和武夷山等地区。其中以潮州工夫茶(也称潮汕工夫茶)最具特色,堪称中国茶道的“活化石”。据《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卷十二》载:“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潮州位于韩江下游,气候炎热。潮州人饮茶量之大,烹茗技法之精,久负盛名。 翁辉东在其《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认为,潮州工夫茶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精、求工”,由此体味工夫茶的“味之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物,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潮州工夫茶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韩信点兵成为茶艺表演的一个步骤,主要展现于工夫茶(或称功夫茶,下同)艺中,尤其是潮州工夫茶惯用,是工夫茶艺表演过程中斟分茶汤的最后步骤。经“关公巡城”之后,壶内所余茶汤只有数滴,从技术角度看,“韩信点兵”对茶汤斟分得均不均、匀不匀所起作用已很小,但从表演的艺术层面看,上下几次点滴的柔美姿态,却特别地引人注目。借此,  相似文献   

7.
《福建茶叶》2008,31(Z1)
阑红工夫是政和工夫茶、坦洋工夫茶积白琳工夫茶的统称 1.坦洋工夫 [茶产地] 主产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范围.境跨七、八个县,目前福安为主要的产区.  相似文献   

8.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潮汕的象征,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然而,近年来潮汕功夫茶在越来越普及的同时,也潜伏着一系列的考验与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9.
漫谈功夫茶     
“功夫”茶不是茶名 ,而是一种“饮茶艺术”。宋代以来 ,流行于闽南和广东潮汕一带的功夫茶 ,把饮茶的艺术椎向科学而丰富多彩的境界。苏轼诗中曾说“闽中茶品天下高 ,倾身事茶不知劳”,对闽人饮茶评价甚高 ,说明功夫茶由来已久。据《清朝史大观》所记 :“粤之潮州府 ,功夫茶为最 ,用长方磁盘 ,盛壶一杯皿。壶以铜制 ,或用宜兴壶 ,壶小如拳 ,杯小如胡桃 ,茶必用武夷”。今天的潮汕一带普遍冲功夫茶 ,不过茶盘已改为下面能盛洗杯水的“茶船”,茶壶改为紫砂陶罐 ,俗称冲罐 ,并有二杯和四杯之分 ,茶杯则仍“小如胡桃”洁白晶亮。煎茶用小红炉 ,…  相似文献   

10.
清晋江人陈棨仁称“同安人尚茗饮,号曰工夫茶”,这和《潮州志》所记“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相同,是指闽南和潮州一带,讲究烹饮茶叶的事。陈棨仁还撰《工夫茶》诗一首:  相似文献   

11.
在如今喧嚣的城市里,忙碌的现代人也深深体会到品茶是一份难得的惬意和闲适,所以功夫茶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功夫绿茶的概念却非常新鲜。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乌龙茶才能冲泡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殊不知绿茶的冲泡更需要“功夫”。绿茶而有功夫,首先讲求绿茶冲泡技巧。我国绿茶产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绿茶冲泡流派。  相似文献   

12.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蛟的《梦厂杂著·工夫茶》是最早记载“工夫茶”的史料,其开宗明义,指出工夫茶的烹治之法秉承自唐代陆羽《茶经》,这也便是工夫茶的发端.而潮油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峦旌凤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别称,这句诗描述了酒宴之后进茶助兴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韩信点兵成为茶艺表演的一个步骤,主要展现于 工夫茶(或称功夫茶,下同)艺中,尤其是潮州工夫茶 惯用,是工夫茶艺表演过程中斟分茶汤的最后步骤。 经"关公巡城"之后,壶内所余茶汤只有数滴,从技 术角度看,"韩信点兵"对茶汤斟分得均不均、匀不匀 所起作用已很小,但从表演的艺术层面看,上下几次 点滴的柔美姿态,却特别地引人注目。借此,笔者就 工夫茶艺中的"韩信点兵"步骤及表演艺术谈谈有关 设想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功夫茶具"四件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长华 《茶叶》2002,28(4):221-221
在功夫茶风盛的闽南、粤东和台湾,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一套雅致的功夫茶具.  相似文献   

15.
在南方喝茶     
北方的酒,南方的茶.豪饮与细品间,友情和商机滋生. 这次到闽南,见识了南方的茶.作为一个中原人,虽说与北方的豪饮无缘,品茶却是经常的.准确地说,还谈不上品,是喝,没功夫讲究,有点潦草. 闽南的茶,称之为"功夫茶".开始很疑惑,功夫与茶咋扯到一块了?瞧过品过,才悟出,像闽南人这般喝茶,的确是要"功夫"的.  相似文献   

16.
潮汕功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潮汕地区品茶习俗被视为功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璨和中国茶道的精博。“中国茶道在潮汕”绝非虚言。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少有的。潮汕功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是在继承、融合中国江南及福建茶道茶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秀出。何谓潮汕功夫茶?可以从功夫茶名称的来历、功夫茶品饮程式溯源、潮汕人饮茶的历史来解释。由于独特的大自然宜茶环境,茶农在这里培植茶树、采摘鲜叶、制作香茗,集山川之灵气,沐日…  相似文献   

17.
最近,汕头市场走俏一种“多功能泡茶机”,老茶客认为,这是潮汕功夫茶具的一项创新。潮汕功夫茶早已走出传统。过去的炉子近年又被电热压力壶所取代。而新产品“多功能泡茶机”则把电炉、电动压力给水、储水柜、消毒、茶洗、排漏等功能集于一体,把冲茶的功夫大大简化,让人从容不迫地品尝茶的醇美。  相似文献   

18.
在功夫茶风盛的闽南、粤东和台湾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置有一套雅致的功夫茶具,它除了用来冲饮佳茗外,还是一种典雅的居室饰物。功夫茶具包括“四件宝”:孟臣冲罐、若琛瓯、玉书、红  相似文献   

19.
闽粤功夫菜     
功夫茶,又称“工夫茶”,因其冲泡时颇费工夫而得名。它是汉族的饮茶风俗之一,主要流行于福建的漳州、厦门、泉州和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区。 功夫茶,茶具精致,泡工独特,饮用程式亦讲究。 品饮功夫茶,基本上都选用乌龙茶。乌龙茶既具有绿茶的醇和甘爽,红茶的鲜强浓厚,又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乌龙茶的品种很多,不同品种的乌龙茶冲泡后各有特色。例如武夷岩茶冲泡后香气浓郁清长,滋味醇厚回甘,茶水橙黄清澈;铁观音茶冲泡后,香气高雅如兰花,滋味浓厚而微带蜂蜜的甜香,且十分耐泡,真可谓七泡有余香,既有圣妙香,又有天真味;其…  相似文献   

20.
潮州工夫茶,在"百度百科名片"是这样介绍的:"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作为一种茶艺,潮州工夫茶讲究用水、用火、用器;讲究沏泡的程式及姿势动作;讲究品饮的礼仪礼节.因此,《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书中,有这样的评介:"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为最".作为一种民俗,潮州工夫茶也是非常有特色.在潮州,茶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陌路之人,只要来客,一定要"冲茶"相待,否则,便是不敬.就是没有客人,自家人闲聊看电视,也要"冲"上一"泡"茶,边饮边看,边饮边聊,恬淡自然.就是那些漂洋过海的潮籍侨民,或是散居全国各地的潮汕人,也都保留了饮工夫茶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