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渤海鱼类群落由115个种组成,暖温性种占54.8%。生物量超过万t的只有鱼1种,千t以上的有黄鲫、斑、小黄鱼、赤鼻、孔鳐、棘头梅童、鲈鱼7种,其它种生物量都不足1000t。群落结构以浮游动物食性的种为主,占总生物量的74.2%。繁殖力以1万~10万粒的力种为主,占67.6%。体长结构主要是体长小于100mm,体重小于20g的小型个体,占75.7%。从1982年~1983年到1992年~993年,渤海鱼类群落发生了较大变化,种类减少,种的均衡性变差,Shanon-wiener指数由3.6092降到2.5296,生物量在1000t以上的高生物量种由13种减少到8种,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由59.9%上升到74.9%,游泳动物食性的比例则由9.5%降到1.6%,怀卵量在1万~10万粒的高繁殖力种由53.2%上升到72.9%,体长100mm,体重20g左右的小个体所占比例则由58.6%上升到75.7%。  相似文献   

2.
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对莱州湾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2013年8月莱州湾海域渔业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渔业种群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和资源量的年际变动,以了解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对莱州湾渔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莱州湾渔业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以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少;鱼类中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网获量明显多于底层鱼类,但2011年8月底层鱼类稍多于中上层鱼类;(2)莱州湾渔业资源各年份的优势种有所变动,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的优势种变动较大,甲壳类优势种变动较少,鱼类优势种组成存在年际更替现象,主要由经济价值高、个体大的种类向经济价值低、个体小的种类演替.主要优势种集中于斑鲦、矛尾鰕虎鱼、口虾蛄、小带鱼和日本枪乌贼等种类.2010年斑鲦大量暴发,为唯一优势种;(3)2009-2013年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与鱼类种数、底层鱼类数和渔业资源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底层鱼类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黄河入海泥沙年际通量的变动对莱州湾渔业资源量和资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渤海是黄渤海渔业的摇篮.长期以来,它为北方三省一市人民提供了大量水产品,为沿岸数十万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为出口换汇,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现在渤海渔业资源状况与50~60年代不同.主要特点是:总渔获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长,而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虾、蟹类,生命周期比较短的黄鲫、青鳞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数量明显增加.小黄鱼、带鱼和鳓鱼等主要经济鱼类及其幼鱼的数量不断减少,近于枯竭.另一方面,黄渤海区的捕捞力量有了很大增加、渔业资源状况与庞大的生产能力不相适  相似文献   

4.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2010年和2012–2014年每年8月渤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根据优势种、单位个体重、相对资源量、Jaccard种类组成相似性系数和群落结构数量生物量曲线等指标,研究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0年和2012–2013年,总鱼类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有所恢复;2010年和2012–2014年暖温种种类数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底层鱼类优势种由小个体的虾虎鱼(Gobiini sp.)代替大个体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中上层鱼类优势种则由植食性为主的黄鲫(Setipinna taty)和斑(Konosirus punctatus)转向浮游动物食性的鳀(Engraulis japonicus);(3)2010年和2012–2014年渤海底层鱼类和总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两两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13年与2014年间总鱼类及2014年与2010年底层鱼类年间站位相对资源量方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年份两两间都为方差不齐(P0.05),底层鱼类和总鱼类站位相对资源量年际存在极端异常值;(4)2010年和2012–2014年单位数量鱼体的个体重逐年下降,渤海鱼类这几年严重趋向小型化;(5)5种组内相似、组间相异贡献率高的鱼类种类,其年度相对资源量和分布变化较大;根据生物量与数量优势度曲线及W统计值判断,2010年渤海鱼类群落结构比较稳定,2012年相对稳定,2013年和2014年处于干扰状态,特别是2013年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比较严重的干扰状态。综上所述,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在2010年和2012–2014年发生了较大改变,处于受干扰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刘勇  程家骅 《水产学报》2017,41(8):1223-1236
为研究和认识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和海洋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实验依据2000年4个季度大面积定点底拖网的调查数据,利用海洋生态学研究常用的多样性指数,采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和空间投射的图示方法,对东海中、北部及黄海南部海域底层渔业生物多样性季节间的分布变化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归纳,探讨了生物数量和重量季节变化不统一的可能原因,并分析了多样性与生物重量和数量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各季站点均可分成多样性水平高、中、低3个类群,各类群呈点、线和块状分布,且呈现中心、夹层和外层分别由高、中、低多样性类群构成的"三明治"结构或组合。各季"三明治"结构分布可能与渔业资源的生理周期洄游活动相关,结构中心水域可能对应多数渔业生物洄游活动主要范围。各季均出现高、低多样性类群直接相联、多样性呈现空间上跳跃性变化的水域,这些水域的资源生物量普遍相对较低,但一般都是毗邻生物量相对较高水域,其分布范围与毗邻相对高生物量水域的绝对生物量水平呈负向关系。春、冬季各类群对应生物平均重量和数量等级一致,而夏、秋季则不一致,这可能与各季渔业生物产卵、生长、补充等不同生命周期过程相关。不管重量还是尾数,多样性指数随生物量增加而下降的情形均多于增加的情形;多样性指数随生物尾数增加的正向关系明显高于与生物重量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非渔业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保平 《海洋渔业》1998,20(2):90-93
<正> 南非是非洲的主要捕鱼国,又是南半球五个主要渔业国之一,海岸线长达3000km,有热带和温带水域,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是各种深水、中上层和近岸鱼类、甲壳类和藻类的栖息地,其中有许多种可进行生产性捕捞。 南非渔获量除1987年和1988年为95.0万t外,1975~1990年波动在55.6~68.5万t之间,1991年为521067t,1992年为694710t,1993年为563076t,1994年为521062t,1995年为575177t。渔获量中以底鱼和中上层鱼类占优势,占1975~1992年总渔获量的87~95%。  相似文献   

7.
一、远洋渔业是我国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远洋渔业是一项开拓性事业,它已成为世界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还育些海区渔业资源尚有很大利用潜力,如太平洋中南部、大西洋、印度洋的中上层鱼类,西非、南美沿岸的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等。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近海鱼类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降低该水域的捕捞强度以减小对鱼类的捕捞压力,同时还需要减少近海的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9.
渤海主要生物种间关系及食物网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松花江、嫩江流经我市435公里,乌裕尔河、双阳河及“三引”水利工程灌注我市湖、库、沟、塘,形成了网状水系。各渔业水域盛产70余种经济鱼类和虾、蚌、菱角等水生生物,渔业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全市水域面积440万亩,占全省水域面积的50%,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4%。其中可从事养殖面积的300.1万商,已利用养殖面积280万亩,占可从事养殖面积的93.3%,占总水域面积的63.6%。2004年,全市渔业生产总量6.7万吨,其中:鱼类6.58万吨,虾蟹类0.12万吨。实现渔业生产总值16.1亿元(按现价),占农业产值的20%,实现总利润15000万元,占农业经济总利润的13%。全市从事养殖渔(农)户4480户,其中养鱼1740户,养蟹52户,其它养殖户2688。共有渔业人口16070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  相似文献   

11.
前言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占鱼获量五分之三的中上层低值海洋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世界上传统性渔业资源已得到充分开发,所以加工利用非传统性渔业资源,是当前世界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经济鱼类(包括部分低值鱼)除鲜销或制成各种生鲜冷冻小包装和调味、干制、熏制品外,提制  相似文献   

12.
基于Ecopath模型的北部湾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评价了当前北部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系统中营养级Ⅳ、Ⅴ的生物量高于90年代,尤其是营养级V的生物量是90年代的32倍多;而90年代的Ⅰ和Ⅱ的生物量较高,表明系统中群落结构组成逐步从k选择性占优势转向,选择性为主。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从1960s的7.0%上升到1990s的9.8%。从1960s到1990s间,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不断增加,而连接指数(CI)、杂食指数(OI)、总生物量/总流量、Finn'S循环指数则显著下降,综合表明目前该生态系统总体特衙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下由“成熟态”向“幼态”发展,生态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逆行演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60-468]  相似文献   

13.
小鳞鱵Hamirhamphus Sajari(俗名骂婆鱼、马部鱼、针鱼)是一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的黄渤海。七十年代中期,其资源量在黄渤海明显增加,渔获量大幅度上升,目前已由不足百吨增至五千多吨,成为近岸集体渔业浮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是渤、黄海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或索饵场,对渤、黄海渔业资源补充和繁衍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本研究基于2021年5—6月山东半岛北部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食物网拓扑结构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资源结构、优势种、关键种和多样性,并以2011—2013年山东近海渔业生物健康状况为基准,评价了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研究显示,2021年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春季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减少,优势种与重要种种类减少,均以小型、经济价值较低的种类为主。优势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在渔获物中占比增加。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为无脊椎动物绝对优势种。群落关键种为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黄 (Lophius litulon)、鳀、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 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2021年春季渔业生物密度、鱼类密度和甲壳类密度健康指数均为健康状态,而头足类密度健康指数则处于亚健康状态。相比2011—2013年,多种经济种类密度有较大增长,山东半岛北部海域渔业生物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5.
渤海是我国东北一西南向的半封浅海,历史上被誉为“鱼虾的摇篮”。目前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主要经济鱼类形不成渔汛。这个问题已引起渔政、渔业资源专家们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概述渤海渔业面临的形势、综合治理是振兴渤海渔业的重要手段以及开展综合治理渤海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渔业水域环境日趋恶化,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污染破坏渔业水体的良好状态,影响水产品的质量,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水域环境污染对渤海湾地区渔业资源的影响,分析目前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海湾地区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因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渤海湾地区渔业水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有专家警告:渤海的水域环境污染已达临界点,如不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十年后这里将成为“死海”。分析造成…  相似文献   

17.
捕捞和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1982年的渤海Ecopath静态模型为起始状态,设置17个功能群,利用CPUE和渔业相对捕捞强度作为时间强制序列,构建渤海Ecosim模型,模拟1982—2008年渤海生态系统发育的动态变化及捕捞的影响;利用气候环境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环境变化对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发现,1982—2008年间,只有口虾蛄的生物量保持上升趋势,主要经济鱼种小黄鱼、蓝点马鲛、鳀、花鲈、黄鲫等的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虾蟹类、头足类的生物量相对稳定。渤海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在1982—2008年间明显下降,总捕捞产量在1984年之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FIB指数的变动与捕捞产量的变动保持一致。Q-90多样性指数在1982—1987年间处于波动状态,从1988—1994年间保持增长趋势,在1994年之后迅速下降,由2.5降至0.5附近,渔业生物多样性下降;渤海海表盐度、海表水温、黄河径流量对捕捞产量影响显著。Ecosim模型终止状态(2008年)与起始状态(1982年)的比较表明,系统成熟度降低,生态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渔业捕捞是渔业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主要原因,降低了生态系统总体的生物量水平;除捕捞因素外,环境变化也是影响渤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90年5、8、10和1991年1月四个季度月调查结果,东山岛海域有游泳生物181种,其中鱼类139处,甲壳类34种,头足类8种。小种类的生物量和密度,占总生物量和总密度的76.18%和86.07%。与1985年同期比较,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下降28.69%和23.00%,年递减率为0.0654和0.0509,其中11种重要经济鱼类的生物量和密度,下降幅度达84.35%和83.45%,年递减率为0.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汕头~台湾浅滩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容纳量、初级生产力和资源生物含碳率及其转化为基础,根据鲐黪鱼类体内含碳率的测定结果,估算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和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并运用Gulland模式和MSY简单模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结果显示: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量为33.7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6.875万吨:渔场鲐黪鱼类群聚资源量20.25万吨、最大持续产量10.2万吨。近十年来全渔场实际年捕捞量在5.5—10万吨之间,中上层鱼类资源接近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