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鄂尔多斯地区,通过不同时间的覆盖和灌溉处理,比较准格尔苜蓿两年间越冬率、田间土壤温度、土壤容积含水量的差异,对准格尔苜蓿越冬性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年间,封冻前灌水的准格尔苜蓿越冬率最高。封冻期,封冻前至解冻前覆盖的苜蓿田土壤温度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返青期,解冻前至返青覆盖的苜蓿田土壤温度最高。封冻前,封冻前灌水的苜蓿田土壤容积含水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解冻后,解冻后灌水的苜蓿田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解冻后苜蓿田土壤容积含水量与准格尔苜蓿越冬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对苜蓿越冬能力起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覆雪厚度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率的影响,选择秋眠级分别为2级的皇后(Alfaqueen)、5级的巨能551(Magna551)、8级的WL525HQ和10级的赛迪10(Sardi10)紫花苜蓿,设定0,10和15 cm三个覆雪厚度处理,通过动态观测紫花苜蓿根冠处及田间土层(1~10 cm)的温度、根颈中丙二醛(MDA)、可溶性糖(WS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越冬率。结果表明,无积雪覆盖时低秋眠级(2和5级)紫花苜蓿越冬率分别为:64%和59%;而高秋眠级(8和10级)紫花苜蓿全部死亡。覆雪厚度10 cm即可以保证除秋眠级10(赛迪10)外的苜蓿安全越冬,且越冬率均在90%以上。随着覆雪厚度的增加,积雪对紫花苜蓿根冠及根颈下土层温度有显著影响,能显著提高各秋眠级紫花苜蓿的越冬率(P<0.05),降低MDA的含量,增加非/极非秋眠型的紫花苜蓿根颈中SP和WSC的含量。运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无覆雪条件下苜蓿品种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皇后>巨能551;覆雪厚度10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覆雪厚度15 cm下苜蓿的抗寒性及越冬率顺序为:巨能551>皇后=WL525HQ=赛迪10。  相似文献   

3.
德令哈地区紫花苜蓿越冬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年播种的紫花苜蓿进行培土、冬灌一次、冬灌两次、培土 +冬灌、冬灌 +撒施羊粪五种处理的越冬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 ,培土 +冬灌的越冬率最高 ( 84% )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P <0 .0 1 ) ;冬灌两次与冬灌 +撒施羊粪的越冬率无差异 (P <0 .0 5 ) ;但显著高于冬灌一次和培土的越冬率 (P <0 .0 1 ) ;冬灌一次的处理显著高于培土 ;五种处理越冬率的排列顺序为培土 +冬灌 >冬灌 +撒施羊粪 >冬灌两次 >冬灌一次 >培土。  相似文献   

4.
由于北疆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常出现极端降雪情况,使得苜蓿遭受冷害和冻害的威胁,导致苜蓿生产性能下降,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探究不同秋眠级的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性、越冬率及干草产量对北疆地区冬季覆雪厚度的响应,明确不同覆雪厚度下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各抗寒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选取秋眠级为1级的紫花苜蓿品种驯鹿、3级的康赛、5级的巨能551、7级的赛迪7和9级的WL656HQ,覆雪厚度设置为0、10及15 cm,对紫花苜蓿根冠层土壤温度变化、土壤表层(1~10 cm)日温度变化、表层土壤(0~15 cm)平均含水率变化、根颈中抗寒生理指标变化及越冬率进行观测和分析。发现冬季积雪可以维持紫花苜蓿的根冠部及根颈下土壤层的温度动态平衡,使得各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在覆雪条件下均显著提高(P<0.05);与不覆雪相比,覆雪后各紫花苜蓿的丙二醛含量有所降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干草产量均有所增加。通过主成分综合分析发现,覆雪15 cm处理下,秋眠级为5级的巨能551的越冬率、抗寒性指标及干草产量等综合评分表现优异,比较适宜在新疆北疆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门源县越冬成功的3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性生理,为门源县筛选出抗寒性强的苜蓿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测定了红沟村3种紫花苜蓿不同时期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确定3种苜蓿的抗寒性强弱。结果表明:3种紫花苜蓿除丙二醛含量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外,其余指标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从不同月份来看,3种紫花苜蓿除丙二醛外其余指标含量(活性)均1月最高。应用隶属函数值法对门源县3种紫花苜蓿抗寒性综合评价得出'中蒙1号’紫花苜蓿抗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类和品种的抗寒性差异及其与根颈糖类物质含量的关系,本研究在越冬前期挖取科尔沁沙地种植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和‘骑士T’、‘北极熊’、‘草原3号’、‘巨能3010’紫花苜蓿的越冬器官,在程序式低温处理箱进行模拟低温处理,检测苜蓿根颈相对电导率及糖类物质含量变化,利用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对LT50和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的抗寒性强于紫花苜蓿,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抗寒性为‘北极熊’ > ‘草原3号’ > ‘巨能3010’ > ‘骑士T’。相关分析表明,-20℃处理下苜蓿淀粉含量与苜蓿抗寒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20℃及以下温度处理下果糖和蔗糖含量与苜蓿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果糖和蔗糖是苜蓿越冬抗寒保护物质,-20℃处理苜蓿根颈中淀粉含量、-20℃及以下低温处理下果糖和蔗糖含量可以作为苜蓿衡量抗寒性强弱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覆膜种植对高寒区土壤水热、养分和苜蓿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覆膜种植对青藏高原高寒区苜蓿(Medicago)越冬的影响,试验以‘甘农1号’杂花苜蓿为材料,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高寒地区进行了3种覆盖模式的苜蓿种植试验,以垄沟(Ridge and furrow,RF)为对照,以垄沟覆膜(Film mulching on ridge and furrow,FMRF)和平作地膜(Film mulching parallel to the ground,MPG)为处理组,研究分析苜蓿生长当年的土壤水热及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和RF相比,FMRF和MPG处理下苜蓿越冬率提高了25.76%和23.79%,覆膜下苜蓿越冬率达88%以上;覆膜可提高高寒区苜蓿地土壤温度和水分,和RF相比,MPG增温2.3℃,增温效果最佳,FMRF增加土壤水分6.93%,保墒效果最佳;土壤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在土壤水热改善的基础上也得到增加,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在0~30 cm各土层均表现为:FMRF>MPG>RF。在天祝高寒区及类似区域采用覆膜处理可以提升土壤温度和水分,促进微生物活动,使土壤酶活性增加,进而促进土壤氮素循环,使苜蓿种植当年的生物量和越冬率得到提高,且FMRF处理效果优于MPG。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选择一直是制约该地紫花苜蓿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2021-2022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对40个紫花苜蓿品种越年产量、越冬率和越冬芽、根颈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完成4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综合评价,为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科学选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紫花苜蓿越年干草产量最高的品种为‘4030’,为17 082 kg·hm-2;不同品种紫花苜蓿越冬率、越冬芽数量不同,其中‘巨能601’和‘肇东苜蓿’越冬率最高,分别为93.48%和89.4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5);‘3010’越冬芽数量最多,为16.20,其与‘4030’和‘巨能耐盐’越冬芽数量差异不显著(P> 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 <0.05);越冬前‘阿迪娜’品种根颈可溶性糖(SS)含量最高,‘巨能801’根颈淀粉(S)含量最高,‘WL168HQ’可溶性蛋白(SP)含量最高;利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得出,‘阿迪娜’‘4030’‘康赛’‘3010’‘中苜一号’‘WL168...  相似文献   

9.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返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发育及翌年返青的影响,本试验以"金皇后"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不同刈割次数下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储藏性营养物质含量及越冬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可促进紫花苜蓿主根直径增粗,刺激根颈分枝数的再生,但抑制苜蓿侧根总数的发生并使其向土壤表层集中;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根系干重和体积总量减少,根内储藏性物质含量及翌年返青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生产中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应科学合理控制刈割次数,以确保苜蓿利用年限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播种时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 L.)根颈抗氧化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越冬的关系,本试验选择3个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公农1号、擎天柱),于2017年7月1日开始,每5天播种一期,播种至8月15日。2017年10月11日(土壤冻融交替期)、11月11日(土壤封冻期)取样测定紫花苜蓿根颈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翌年春季调查越冬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3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明显下降,紫花苜蓿根颈中CAT,POD,SOD酶活均呈下降趋势;越冬率与10月11日紫花苜蓿根颈的SOD酶活性及11月11日根颈的POD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10月11日和11月11日根颈的MD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紫花苜蓿根颈中SOD,POD,CAT 3种抗氧化酶是其适应低温的关键酶,在阿鲁科尔沁地区,7月21日之前播种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越冬率。  相似文献   

11.
设置不同水分处理,即田间持水量(FC)为80%~90%、50%~60%、20%~30%,探究抗寒锻炼前水分对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抗寒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28d干旱处理后苜蓿的叶片变黄、植株变矮,并且随胁迫程度的增加,根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及根水势呈下降趋势,而根系可溶性糖、淀粉、脯氨酸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复水后,经过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的苜蓿植株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在抗寒锻炼后,经过中度胁迫的苜蓿植株相比其他两组能够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根水势、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较高的低温存活率,及较低的淀粉含量;而经过重度胁迫的苜蓿植株比对照的表现较差。综上,抗寒锻炼前进行适度节水灌溉将有利于苜蓿越冬。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水钾耦合处理对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种植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骑士T’和‘公农1号’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随机区组设计,水分处理为主区: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 d,8 d和12 d(用W1,W2,W3表示);钾肥施用量水平为副区,具体施用量分别为50 kg·hm-2 K2O,100 kg·hm-2 K2O和150 kg·hm-2K2O(用K1,K2,K3表示),并设置不施钾肥为对照(CK),于越冬前期挖取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翌年测定越冬率。结果表明:在W3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品种苜蓿根颈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越冬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W1和W2处理,其中以K2施用量处理下的数值与CK差异最显著(P<0.05),且此施肥量下的MDA含量也显著低于CK(P<0.05)。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生产苜蓿,灌水时间间隔为12 d、钾肥施用量在100 kg·hm-2K2O有利于提高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科尔沁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 L.)安全越冬的最佳播种时期,本试验于2017年7月1日、7月15日、8月1日、8月15日4个时期对苜蓿进行播种,秋末不刈割,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检测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温度,秋末取样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根颈活力,协同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半致死温度,翌年统计越冬率。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平均最低温度逐渐减小,平均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苜蓿越冬率与半数致死温度呈极显著(P<0.01)的负相关关系,半致死温度与苜蓿样地10 cm,20 cm土层最低温度呈显著(P<0.05)的负相关关系,与10 cm,20 cm土层昼夜温差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的正相关关系;7月1日播种的苜蓿半致死温度较低,且苜蓿越冬率高。本研究认为,科尔沁沙地苜蓿安全越冬的最佳播种时间为7月初,且秋末不刈割。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冬季土壤干旱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越冬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内通过控温和更换表土试验模拟低温干旱环境,结合抗冷冻测试、细胞损伤、根颈组织含水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等,研究低温干旱环境对‘WL440HQ’和‘肇东’苜蓿根颈耐寒性的影响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干旱环境降低苜蓿根颈的耐寒性;与‘肇东’苜蓿相比,低温干旱环境下‘WL440HQ’苜蓿根颈具有较低的耐寒性,根颈组织含有较少的可溶性糖和较高的失水速率,细胞受到不可逆损伤,细胞液相对渗透率超过50%;在低温干旱环境下,根颈内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2个苜蓿品种间差异显著,2种物质可能与‘肇东’苜蓿在低温环境下耐寒性更强有关。综上,为提高苜蓿的越冬能力,建议除在初冬季节灌冻水外,冬季还应适时补水。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钾肥种类及用量对苜蓿(Medicago sativa)抗寒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北极熊’为供试紫花苜蓿品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秋季施用不同钾肥(硫酸钾和氯化钾)及不同施用量(0,50,100,150,200 kg·hm-2 K2O)对越冬期苜蓿根颈在不同温度(4℃,—20℃)处理下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i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温度处理下,不同钾肥种类和施肥量处理中,苜蓿越冬根颈中MDA和SP含量及POD,SOD,CA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但经—20℃低温冷冻后,不同钾肥种类和施肥量处理下,苜蓿越冬根颈中MDA含量下降,SP含量增加,POD,SOD,CAT活性增强,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变强,且硫酸钾效果强于氯化钾;两种钾肥均在150 kg·hm-2(K2O)钾肥处理下,MDA含量最低,POD,SOD,CAT活性最强,SP含量最高,表明苜蓿受伤程度最小,抗寒保护能力最强。因此,在科尔沁沙地秋季施用300 kg·hm-2K2SO4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7个荔枝珍稀种质的耐寒性及其安全越冬的生理机制,研究采用电导法测定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7个荔枝种质离体叶片冻害指数及伤害率的变化,拟合Logistic方程求得半致死温度,并分析荔枝在越冬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份试材叶片的冻害指数和伤害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YA1和紫娘喜的耐寒性较强,而马贵荔和无核荔则较低。为了能够安全越冬,各种质通过生理调控来提高其耐寒性。随着气温的下降,叶片总含水量和自由水含量降低,束缚水和束缚水/自由水升高,气温回升后又出现逆转。越冬期间,各试材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MDA的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SOD活性呈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POD活性呈缓慢上升的趋势,CAT活性则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