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9)和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cv.Haibo)为材料,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进行了建植第2年的观察试验,测定粗蛋白含量(CP)、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计算相对饲喂价值(RFV),研究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轮作的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PA模式下1~4茬紫花苜蓿的CP含量平均值和RFV平均值分别较AA模式高12.80%、21.59%,而NDF含量平均值和ADF含量平均值分别较AA模式低9.05%、17.33%;在AP模式下1~3茬草地早熟禾的CP含量平均值和RFV平均值分别较PP模式高25.36%、15.73%,而NDF含量平均值和ADF含量平均值分别较PP模式低11.22%、7.49%。不同处理下第2茬和第3茬的紫花苜蓿CP含量和RFV值均高于第1茬和第4茬,而第3茬高于第2茬,NDF含量和ADF含量均表现为与其相反;在不同处理下草地早熟禾的CP含量和RFV排序由高到低均为,第1茬第2茬第3茬,而NDF含量和ADF含量均表现为与其相反。因此,在牧草生产实践中应该广泛的实施轮作方式,抓好第1茬和第4茬紫花苜蓿以及第3茬草地早熟禾的田间管理,是获得最优质牧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紫花苜蓿与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5龄紫花苜蓿(A)为前茬,设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K)、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S)、紫花苜蓿-苇状羊茅(AT)3种轮作模式,以连作紫花苜蓿(AA)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在生长季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0~20 cm土层,在第1茬牧草刈割后,牧草生长季中和生长季末3个时间点.AS轮作较AA连作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9.99%、9.28%、7.81%,AT轮作较AA连作全氮含量分别降低13.30%、6.76%、11.41%,AT轮作较AA连作碱解氮含量分别降低11.72%、18.13%、12.30%,AT轮作较AA连作全磷含量分别降低4.95%、5.23%、6.42%,AK轮作较AA连作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3.25%、13.16%、10.83%.在20~40 cm土层3个生长季时间点;AT轮作较AA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5.57%、12.38%、13.56%,AT轮作较AA连作全氮含量分别降低7.44%、3.76%、5.67%,AT轮作较AA连作分别碱解氮含量分别降低16.49%、17.87%、18.45%,AK轮作较AA连作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9.87%、16.72%、12.55%.紫花苜蓿后茬种植禾本科牧草,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并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对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差异,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典型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干物质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含量差异显著(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DMD与C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NDF,ADF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海拔高度(Elevation,ELE)与DMD,CP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NDF和ADF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不同类型草地间牧草CP,ADF,NDF和DMD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主要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ADF和NDF逐渐降低,而CP和DMD逐渐增高,牧草品质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雨淋和草条厚度对收获调制期间天然牧草干草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雨淋和未雨淋的天然牧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别对其进行10 cm,15 cm和20 cm草条厚度调制,并对天然牧草干草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淋后的天然牧草达到安全含水量的干燥时间较未雨淋的延长24 h;雨淋后的天然牧草干草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显著升高(P<0.05)、干物质(Dry matter,DM)含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15 cm草条厚度调制的天然牧草干草CP含量和RFV显著高于10 cm和20 cm(P<0.05);雨淋和草条厚度的交互作用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无显著影响。总之,雨淋处理延长了天然牧草干草调制达到安全含水量的干燥时间,降低了天然牧草干草的营养品质,天然牧草干草调制的草条厚度应控制在15 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青藏高原地区草畜高效管理模式,本试验采用刈割模拟家畜采食的方式在夏季牧草生长季(8月初,称作青草期)利用冬春草场,并在牧草生长季末(10月初,称作枯黄期)采集牧草和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利用强度对牧草再生、生物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利用强度对牧草枯黄期地上生物量、牧草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不同草地利用强度处理组枯黄期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均显著低于青草期,而ADF和NDF的结果刚好相反(P<0.05);枯黄期重度利用草场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不利用组(P<0.05),中度利用强度0~1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牧草生长季利用冬春草场(留茬2~4 cm),家畜不仅能够摄取优质的青绿牧草,而且不会降低牧草生育期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放牧和围封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P<0.01);放牧显著增加牧草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脂肪(Crude fat,CF)、消化率(Dry matter digestibility,DMD)和代谢能(Metabolic energy,ME),显著降低了牧草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s,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s,ADF)(P<0.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牧草CP,CF,DMD和ME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牧草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P<0.01);牧草CP,CF,DMD和ME与NDF和ADF呈显著负相关(P<0.01)。总之,放牧处理显著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牧草营养品质。建议对围封温性荒漠草原进行适度放牧,以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草地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公农1号"苜蓿,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苜蓿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苜蓿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茎叶比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氮磷钾复合肥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苜蓿的粗蛋白含量,提高苜蓿第三茬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降低第二、第三茬苜蓿的茎叶比以及第三茬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说明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添加不同播量的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混播以及刈割茬次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100%多花黑麦草(H0)、100%多花黑麦草+25%燕麦(HY1)、100%多花黑麦草+50%燕麦(HY2)、100%多花黑麦草+75%燕麦(HY3)与100%燕麦(Y0)5个处理,通过测定株高、分蘖、茎叶比、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纤维素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来研究各处理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分蘖数、可消化干物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累计粗蛋白产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株高、茎叶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其他田间生产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刈割茬次对除株高和粗蛋白含量以外的其他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混播比例与刈割茬次对株高、分蘖数、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单茬干物质产量、单茬粗蛋白产量、可消化干物质含量和单茬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具有交互效应(P<0.05)。处理HY1(25%燕麦添加量)的资源互补利用性较好,多花黑麦草竞争优势稳定,饲草饲喂价值及生产性能均较高,累计干物质产量达19 445.30 kg·hm-2、累计粗蛋白产量达2 814.04 kg·hm-2、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达13 135.30 kg·hm-2,为四川农区多花黑麦草人工草地最佳燕麦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天然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对生物有机肥的响应,本试验以川西北天然退化草地(轻度退化、重度退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测定植物群落物种数、植株高度、盖度和频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和牧草品质,探究生物有机肥对退化草地物种多样性及其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植株高度、盖度,增加草地植物群落中物种数量,改善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提高群落稳定性;有机肥使轻度退化草地牧草产量提高了2.05倍(P<0.01)、粗蛋白含量和总磷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6.32%和69.89%;使重度退化草地(沙化地)牧草产量提高1.83倍(P<0.01),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3.23%和22.73%,且在两种退化草地中均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提高了牧草的适口性和消化率。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于2013-2016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在等播量条件下设置了10 cm行距条播、20 cm行距条播、30 cm行距条播、20-40 cm宽窄行条播以及撒播共5种种植方式处理,分析了株高、叶茎比、干草产量、倒伏级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在相同年份、相同茬次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20-40 cm宽窄行条播下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30 cm行距条播(P<0.05),但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累计3年干草产量与30 cm行距条播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饲用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0-40cm宽窄行条播以及30 cm行距条播下的苜蓿倒伏相对较轻。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采用撒播,10 cm至30 cm的等行距条播,以及20-40 cm宽窄行条播的种植方式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高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本研究设6个处理组:对照处理组(T0)、无机肥处理组(T1)、体积分数25%沼液处理组(T2)、体积分数50%沼液处理组(T3)、体积分数75%沼液处理组(T4)、体积分数100%沼液处理组(T5),探明不同比例沼液施用量对苜蓿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苜蓿生长发育方面,T3显著提高第二茬苜蓿的株高及干物质产量(P<0.05);在苜蓿品质方面,T0,T1的粗蛋白较T3,T5显著提高(P<0.05),T0的粗脂肪较T3显著提高(P<0.05),T3的酸性洗涤纤维较T0,T1,T2,T4显著提高(P<0.05),T0的中性洗涤纤维较T2显著提高(P<0.05),T2的相对饲喂价值较T0,T3,T4,T5显著提高(P<0.05);在土壤肥力方面,T5的土壤pH值较T1显著降低(P<0.05),而总氮较T0,T1,T2显著提高(P<0.05);T3的土壤速效钾较T0,T2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灌溉25%~50%的沼液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营养价值,并可以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播期和刈割期对燕麦(Avena sativa L.)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粮饲兼用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材料,于2018-2019年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进行了5个播期和3个刈割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推迟播种可获得相对较高的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但推迟播种提高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受年份和刈割期影响较大;燕麦饲草粗蛋白含量受刈割时间影响显著(P<0.001),在抽穗期含量最高;燕麦饲草产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生育期间积温对燕麦饲草生长影响显著,拔节到抽穗期的积温增加不利于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但出苗到分蘖间的积温增加可提高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总之,在北方农牧交错区种植燕麦饲草‘白燕2号’,在5月中下旬之间播种,在灌浆期刈割,可获得相对优质高产的燕麦饲草。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蒸汽爆破、复合菌发酵及其联合处理对柠条纤维组分降解的影响。在开花期(4月)、结实期(7月)及落叶期(11月)采集全株柠条,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按照试验内容分为3个部分:1)研究3个不同压强(0.8、1.1和1.4 MPa)下蒸汽爆破处理对柠条粉纤维组分的降解作用;2)研究复合菌剂发酵对柠条纤维组分降解的影响;3)研究蒸汽爆破+复合菌剂发酵对柠条纤维组分降解的影响。每项试验内容中柠条的3个生育期均作为固定因素,所有处理仅与同期未处理柠条做比较,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每个处理柠条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及发酵底物中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1)从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方面综合判断,结实期柠条饲用价值较高。2)与未爆破组相比,随着蒸汽爆破压强的增大,开花期与结实期柠条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仅开花期)及纤维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P<0.05),半纤维素线性降低(P<0.01),中性洗涤可溶物先降低后升高(P<0.05)。3)与同期发酵前相比,复合菌发酵后柠条中性洗涤纤维(P<0.01)、酸性洗涤纤维(P<0.01)及纤维素(P<0.01)含量显著下降,其中开花期与落叶期半纤维素显著降低(P<0.05),中性洗涤可溶物含量显著增加(P<0.01)。4)与同期未爆破发酵组相比,经蒸汽爆破预处理后进行复合菌剂发酵的开花期和落叶期柠条,随着爆破压强的增大,其中开花期与结实期纤维素(P<0.01)含量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P<0.001)、酸性洗涤纤维(P<0.05)、半纤维素(P<0.001)含量显著下降,中性洗涤可溶物含量显著升高(P<0.001),开花期及结实期柠条木质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P<0.05),落叶期柠条木质素含量显著下降(P<0.01)。5)与同期未爆破发酵组相比,蒸汽爆破预处理后发酵的开花期和落叶期柠条,随着蒸汽压强增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P<0.001),而结实期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显著升高(P<0.001);开花期、结实期及落叶期柠条发酵基质中木聚糖酶活性随着蒸汽压强增大呈线性升高趋势(P<0.001)。结果表明,通过蒸汽爆破、复合菌剂及其联合处理能够显著降低不同收获期柠条的纤维组分含量,其中蒸汽爆破和复合菌剂联合处理的效果最佳。本研究为有效评估不同处理对柠条的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凋萎和添加乳酸菌对"大黑山"薏苡(Coix lacryma-jobi L.)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对照(C)、凋萎(W)、乳酸菌(LAB)和凋萎与乳酸菌组合处理(W+LAB)4个处理组,青贮60 d后,取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结果表明:W组的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pH值显著增加(P<0.05)。LAB组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pH值降低。W+LAB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乙酸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值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W和W+LAB组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LAB和W+LAB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各组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无显著差异,W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LAB组和W+LAB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差异。W+LAB组V-Score评分最高。因此,建议"大黑山"薏苡在凋萎的基础上添加乳酸菌可提高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冯启贤  张磊  李妍  凌文卿  李珏  周燚  阳伏林  周晶 《草地学报》2023,31(4):1264-1272
为研究添加剂甲酸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青贮品质、有氧暴露后微生物数量以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分别在新鲜紫花苜蓿中添加0(CK),4(FA1),6(FA2),8 mL·kg-1(FA3)甲酸后,室温青贮60 d。通过隶属函数法比较青贮品质,筛选出青贮效果最佳的处理,测定其有氧暴露后微生物数量及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甲酸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干物质(Dry matter, DM)、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pH值、氨态氮比总氮(P<0.05)。通过隶属函数法筛选出FA2处理总隶属度最高。FA2组在有氧暴露后第0~6天的pH值、酵母菌和好氧菌计数显著低于CK组(P<0.05)。瘤胃降解特性中,FA2组DM,CP,NDF及ADF有效降解率较CK组显著提高(P<0.05)。综上,添加6 m...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山西省玉米(Zea may)连作(CC)、玉米+苜蓿(Medicago sativa)+燕麦(Avena sativa)轮作(C-A-O)和玉米+小黑麦(Secale sylvestre)轮作(C-T)3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和营养品质,在山西省不同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轮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并分析农作物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C-T一年平均经济效益最高,CC次之,C-A-O最低。但在3种不同种植模式下C-A-O的营养品质显著高于其余2种种植模式(P<0.01),CC连作最低。综合来看,C-A-O综合效益较高,C-T综合效益次之,CC综合效益最低。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添加柠檬酸对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防霉效果的影响,并确定其最佳用量,本试验以翻晒过后的苜蓿干草为材料,添加不同量的柠檬酸(0%,1%,2%与3%),晾晒至20%含水量后打捆贮藏,于贮藏0,20,30,40,50与60 d取样测定其营养品质与霉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 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WSC)、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 RFV)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与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霉菌数量呈抛物线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与3%柠檬酸,贮藏60 d的CP含量和RFV值显著增加(P<0.05),不同贮藏时期的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发现,贮藏期为60 d时,3%柠檬酸处理的综合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8.
杨帆  韦宝  王瑜  何峰 《草地学报》2022,30(6):1597-1602
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产力,品质形成和可持续利用性能对刈割高度的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盆栽精细控制试验,探究了4个刈割高度处理(H30,30 cm;H40,40 cm;H50,50 cm和H60,60 cm)对紫花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营养品质和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地上地下生物量,再生速度,比根长与主根直径均显著增加,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降低;主根直径与地下生物量和再生速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刈割高度与粗蛋白产量和主根直径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刈割高度低于45.13 cm时,降低紫花苜蓿草地的持久性,限制生产潜力的发挥。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草地科学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草地学报》2020,28(5):1386-1394
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钾(Potassium,K)肥与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1~3茬无芒雀麦P,K含量、C (碳,Carbon):P和K:P以及1茬N含量、2茬N:P、3茬C含量和C:N,N:P影响极显著(P<0.01),对1茬和2茬苜蓿C,P,K含量和C:P,N:P以及3茬N,P,K含量和C:P,C:N,N:P,K:P影响极显著(P<0.01);混播比例对1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2茬C含量和3茬C:N,N:P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对1~3茬无芒雀麦C含量、苜蓿P含量和C:P,1茬与2茬无芒雀麦P含量和C:P以及苜蓿N:P影响极显著(P<0.01)。禾草N:P在3.53~7.60之间,苜蓿在8.37~12.32之间,表明无芒雀麦生长主要受N素影响,苜蓿生长同时受N素和P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