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饲用玉米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饲用玉米根腐病病原物分离纯化培养、形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发现引起饲用玉米根腐病的病原菌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同时进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菌落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12 h光照12 h黑暗交替有利于该菌的生长;6种杀菌剂对玉米根腐病均有抑菌效果,其中8%恶霉灵水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抑制率分别为92.68%,88.57%和85.33%;药剂抑制浓度(EC_(50))分别为28.50,45.50和97.50μg/mL。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运用28种真菌杀菌剂对4种猕猴桃果实腐烂病主要致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Diaporthe actinidiae,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室内药剂防治测定。研究结果表明45%代森铵150倍液及30%琥胶肥酸铜300倍液对4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88.19%,其次是47%春雷王铜500倍液及86.2%铜大师1000倍液,抑制率在84.73%以上。由此说明以上4种药剂是防治软腐病菌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3.
4.
2020春川渝地区李子种植基地青脆李上出现大量果斑病,通过对感病样品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序列(ITS、RPB2和G3PDH)分析进行病原鉴定,明确引起川渝地区青脆李果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LY1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青脆李、脆红李、金脆李、青萘和半边红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该病菌对青脆李、脆红李等五个李子品种的枝条、叶片和果实均有致病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实验表明,供试的17种杀菌剂中,7个药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病原菌对75% 肟菌.戊唑醇最敏感,EC50是0.1183μg.mL-1。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2004年,在广西区农业厅和桂林市政府的支持下,资源县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了香港日升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投资建立红阳猕猴桃出口生产基地,示范种植13.33hm2。红阳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是野生猕猴桃实生单株选育而成的稀有优 相似文献
6.
番茄早疫和晚疫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市皋兰县高山村番茄连作田病害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为早疫病和晚疫病,病原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早疫、晚疫病病菌在番茄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接种不同方式、番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有伤接种条件下番茄果实病斑扩展速度明显快于无伤接种;巨霸最感病,德富次之;捷美153最抗病;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和72%霜脲·锰锌对番茄早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100%和98.35%;10%烯酰吗啉和72%霜脲·锰锌对番茄晚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8.71%和100%。 相似文献
7.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值为0.96 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50值为69.24 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50值在3.25~68.73 mg/L之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0株杨梅褐斑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在0.15~2.17 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50值为0.97?.22 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枝江市红心猕猴桃种植不多,避雨栽培更是少见,也许枝江小草湾奇异果业种植基地将是当地猕猴桃产业大发展的星星之火。 相似文献
10.
为鉴定燕麦叶斑病菌、筛选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结合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对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燕麦叶斑病菌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不同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地,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43株燕麦叶斑病菌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比较7种碳源和8种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供试碳源果糖和氮源酵母提取物对燕麦内脐蠕孢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吡唑醚菌酯和咯菌腈对燕麦叶斑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894 mg·L-1和3.656 mg·L-1;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代森联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在9.145 mg·L-1~12.850 mg·L-1之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生产过程中使用杀菌剂防治燕麦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岷县马铃薯窖藏干腐病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50g·L~(-1)喷施,防效为71.01%~81.84%,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B2浓度为100g·L~(-1)喷施,防效为79.71%,该研究结果为岷县马铃薯干腐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明确贵州猕猴桃果实病害种类、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采集水城区和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观察果实病害特征,通过组织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分子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并在不同碳源、氮源、温度和pH条件下培养病原菌,明确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病害主要为软腐病和黑斑病,从发病果实上分离出软腐病和黑斑病菌株20株和31株,经鉴定,猕猴桃软腐病主要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和间座壳菌(Diaporthe sp.);猕猴桃黑斑病主要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和间座壳菌(Diaporthe sp.)。间座壳菌和葡萄座腔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间座壳菌的最适生长pH为5.0~8.0,葡萄座腔菌的最适生长pH为3.0~10.0;链格孢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生长pH为5.0~7.0。 相似文献
14.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Fusarium sp.)、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Botrytis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Sclerotinia sp.)、水烂病(Pseudomonas fluorescens)、细菌性油脉病、细菌性斑点病(病原待定)和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ToMV);80%代森锰锌、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硫菌灵和46.1%氢氧化铜对当归褐斑病防效较好,分别为64.83%、59.66%、53.84%和51.56%;46.1%氢氧化铜、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对当归细菌性叶病防效较好,分别为74.20%、59.67%和58.07%;该研究结果为当归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2022年,在昆明市松华坝蔬菜基地发现大片地毯草(
17.
试验研究了250μmol/L的2,3-BD分别进行1、2、3、4次诱导对匍匐翦股颖植株抗病性的影响,计算了各处理的病情指数、诱导效果并测定了抗病相关酶以及叶绿素和丙二醛(MDA)等的含量。结果表明:2,3-BD多次诱导能使匍匐翦股颖植株的抗病性提升,其中,2次诱导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为24.60%、诱导效果最好,为65.05%,同时与其他处理相比,,2次诱导处理下的SOD、POD、CAT、PAL等酶的活性增加,始终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MDA的积累量最低。综合分析2,3-BD能够提高匍匐翦股颖的抗病能力,且经过2次诱导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贵州修文县猕猴桃果实腐烂的致病菌种并做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集对该县的烂果进行病原分离与致病性测 定,得到一株致病能力较强的真菌,结合形态学及18 S rDNA序列测定,最终确定该致病菌种为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gracilissp. );采用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分别选用6种杀菌剂的抑制作用毒力用于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复配 (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与40%嘧菌酯悬浮剂按1:1混合)、40%氟硅唑乳油三种杀菌剂抑制效果最好较好,其EC50分别为0.068、0.2205、和2.1872 mg/L,均可作为选为该病菌病害的防治用药药剂。 相似文献
19.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