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插桑是武胜县王吉如同志1920年从南充职业高中(今四川省蚕丝学校)引回的一种桑树。其形态特征与鸡桑相似,因扦插易生根成活,故被群众称为“插桑”。1982年南充地区蚕桑局组织专人对其生根特性和培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后在武胜县开始推广插桑扦插育苗。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来自新疆地区的天然多倍体药桑属于黑桑(Morus nigra)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故应用组织培养和扦插的方法解决药桑嫁接繁殖困难的问题,以满足药用开发所需。运用Box-Behnken模型分析培养基中不同诱导物质含量对药桑冬芽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程度为6-苄氨基腺嘌呤(6-BA)浓度赤霉素(GA3)浓度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浓度,3种诱导物质的最佳用量为2.21 mg/L 6-BA、0.39 mg/L GA3、0.79 g/L PVP,在此条件下药桑冬芽愈伤组织诱导率预测可达79.32%,验证试验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8.57%,但通过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株较困难。在低浓度激素下冬芽萌发的小芽能够在1.0mg/L 6-BA+0.1 mg/L萘乙酸(NAA)的MS培养基中生长,继续在添加0.5 mg/L吲哚丁酸(IBA)的1/2 MS培养基中可诱导出有根系的再生植株且移栽后能成活,由愈伤组织形成丛生芽的再生率达到57.69%。用含冬芽的药桑枝条进行扦插试验,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15%左右。上述试验结果表明,虽然然用组织培养方法和扦插方法均能获得药桑的再生植株,但需要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提升药桑的无性繁殖效率。  相似文献   

3.
桑树根原体分化程度及不同处理对扦插发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扦插育苗是利用桑树的再生机能,将其营养器官的一部分与母体分离,在适宜的环境中发芽生根,成为一株能独立生活的新个体。桑树的扦插繁殖具有取材容易、方法简便、成苗快,且能很好地保持母体优良性状等优点,因而在我国有许多蚕区用扦插法繁育桑苗,加速优良品种的推广。桑树插条发根的原理,主要在于根原体和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根原体起源于形成层细胞的分裂活动,有的桑品种的根原体贯穿叶隙,突起于枝条的表面,有的隐没在叶隙内,有的没有形成根原体。愈伤组织由插条基部切口周围产生,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愈伤组织也可以分化形成新…  相似文献   

4.
杜伟  曹旭  黄平  程嘉翎 《蚕业科学》2019,45(2):157-164
桑树扦插生根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内源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为发掘桑树扦插生根相关基因,为桑树扦插不定根的形成和调节提供分子理论依据,采用桑品种育711号1年生硬枝为插穗,分别以传统愈伤组织生根技术和新的可诱导皮部生根的技术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PO1、PPO2、PPO3、HSP83A、ILL5、GH3.1、SAUR2、Cacybp、ANT1 9个基因在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2种生根形式生根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扦插生根的不同发育阶段,9个基因在皮部生根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愈伤组织生根处理组和对照组,且各个基因表达量在不同形式的生根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初步推测这些基因在不定根的形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丰富桑树甚至其他林木扦插生根机制的内容,并可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实用的桑树扦插技术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愈伤组织的形成,是扦插桑条发根,桑树嫁接成活过程的第一步,它既受桑树本身的内在因子的制约,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了解温度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不仅有理论上的价值,对于生产上确定扦插和嫁接适期、提高插条和嫁接成活率,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肖龙云  程嘉翎  车德路 《蚕业科学》2011,37(6):1102-1105
培养基中的碳源是植物离体培养的重要养分之一。为逐渐完善桑树愈伤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试验体系,以桑品种育71-1的茎尖为材料,采用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作为碳源,研究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碳源对桑茎尖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桑茎尖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佳的碳源是葡萄糖,其次是蔗糖和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的浓度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影响,而麦芽糖的浓度影响不显著,3种碳源的添加量为4%(质量分数)时,愈伤组织的形成率和生长量最大。依据试验结果认为,用育71-1桑树茎尖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质量分数为4%的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碳源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一) 近几年来四川雅安地区蚕桑站董国俭、孙万芳,南充地区蚕桑站王宗和、贺臻全等在全省桑树资源普查中发现鸡桑(Morus aust—raljs Pojret)中的“雅周桑”、“插桑”扦插极易生根,用硬枝在开春后行普通露地扦插,生根成活率可达85—100%,扦插生根快,根量多,根系发达,苗木生长快,长势旺,苗高普遍超过2米,围粗4—5厘米。这种桑树  相似文献   

8.
桑条扦插成活是植物再生机能的表现,发根机制有二,一是桑条叶迹附近有初生根原体的存在,其数量和分化程度与品种的遗传性和桑条的成熟程度有关。二是由于形成层分生组织的活动,下切口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出次生根原体。  相似文献   

9.
探究四种蔷薇科果树扦插后插穗的形态变化和内含物质变化,初步揭示四种果树扦插生根机制。以恐龙蛋、红富士苹果、云南红皮梨和大樱桃四种蔷薇科果树代表品种的一年生硬枝为插穗,扦插后定期观察插穗形态变化,记录插穗生根情况,取样测定插穗内源激素含量和氧化酶活性。对插穗形态观察发现,四种蔷薇科果树愈伤组织出现时间不一致,恐龙蛋插穗最早出现愈伤组织;扦插后60 d统计时,恐龙蛋插穗愈伤率为50.67 %,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三种果树的愈伤率;恐龙蛋生根率为18.67 %,生根类型为愈伤组织生根,而其余三种果树插穗在观察期间未形成不定根。扦插后恐龙蛋插穗IAA含量、IAA/ABA和IAA/ZR比值呈升高-降低-升高变化趋势,而其余三种果树插穗呈升高-降低变化趋势;四种果树插穗ABA和ZR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升高变化趋势,GA3含量整体呈下降变化趋势(恐龙蛋插穗后期GA3含量有升高);IAAO和PPO活性均呈升高-降低变化趋势,POD活性整体呈升高变化趋势。综合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蔷薇科果树中恐龙蛋更适合扦插繁殖,插穗生根需要低含量的ABA和ZR,高含量的IAA和GA3,高活性的IAAO和PPO调控IAA含量,使得IAA/ABA和IAA/ZR比值增大,促进插穗生根。  相似文献   

10.
湖桑硬枝扦插的成败关键,主要是插穗本身的根原体多少和地温的高低。近几年来,笔者对提高插穗的根源体和提高地温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插穗的成活原理与插条的选择扦插是利用植物的再生能力和分生机能,将穗条插在适宜的土壤中,产生愈伤组织和不定根,  相似文献   

11.
<正>温床土团扦插技术是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增学、陆小平教授研究的成果,其技术核心是通过利用桑树专用生根粉和适宜的温度促使插穗切面受到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在外界条件影响下,部分愈伤组织细胞快速分裂,逐渐肥大形成新根,让新根生长在握制的泥团里,然后带土移栽。笔者在推广该技术过程中,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总结出利用纸钵栽植插穗,温床催根的育苗方法,特别  相似文献   

12.
<正> 1988年10月9日在如皋县夏堡乡进行了秋季湖桑绿枝扦插,插穗采用二秋蚕结束的条梢,扦插方法与春插同,插后75天,幼苗长至2~3片叶时,白天揭膜练苗,促使幼苗自然休眠,傍晚重新覆盖,至“小雪”时实施全封闭,保护幼苗安全越冬,次年3月20  相似文献   

13.
桑原生质体分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爱玉  王勇 《蚕业科学》1994,20(3):141-144
用桑子叶、桑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四种材料,分别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及有关条件的研究。结果在适宜酶溶液浓度下,桑原生质体的释放速度和产量顺序为,桑子叶>幼叶>悬浮培养细胞>愈伤组织。酶液最适渗透剂浓度为0.5-0.6M的甘露醇。经预培养处理的材料,原生质体产量比对照提高12.9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掌握桑冬季扞插发根成活的关键,在寒露至霜降间在慈湖桑苗圃进行冬季桑枝扞插试验,目前全部均已发根成活。兹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文成县的扞插经验告诉我们,草桑在春夏秋冬任伺一季扦插都能成活,但是耍提高多季扦插的成活举  相似文献   

15.
<正> 鸡桑发根力强,适应性广。利用鸡桑穗条进行扦插育苗,成活率高,生长快,当年春插,当年秋就可成壮苗,有利节约桑籽,减少劳力;采用良桑进行带芽扦插,可一步实现良桑化。安岳县华严乡,近年来利用鸡桑扦插繁殖,预计今年秋、冬季节,将有大量鸡桑穗条,支援蚕区进行扦插繁殖桑苗。该乡靠内江市边陲,火车、汽车交通运输方便。凡欲加速蚕桑发展,搞扦插育苗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湖桑扦插育苗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在扦插方法方面,六十年代报道了绿枝薄膜复盖扦插和硬枝扦插以及七十年代温床硬枝密插,大田移栽等试验。最近顾青虹等又连续报道了自动间歇喷雾绿枝扦插,上述小区试验都获得了成功。通过上述扦插方法在成活率和实用化方面的比较与分析,1980年我们提出了湖桑绿枝土钵扦插研究新方案,于1981~1983年在校内外进行这项试验,探索了实用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核桃/枫杨嫁接组合嫁接愈合过程组织细胞学特征。[方法]以2年生湖南本地枫杨实生苗为砧木,以“中核短枝”核桃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接穗,采用改良的方块芽接技术嫁接,取其嫁接接合部位组织,运用解剖学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进行嫁接愈合过程的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通过嫁接口愈合过程的显微结构解剖学观察,发现其愈合过程经过了隔离层形成期、愈伤组织形成期、形成层环形成期、维管组织分化形成期四个时期;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嫁接初期出现嫁接切口面附近细胞线粒体、淀粉粒数量增加,出现转运物质的壁旁体、多泡体等,细胞质呈现油滴现象等系列愈伤反应。[结论]嫁接后的前20d左右形成愈伤组织桥、形成层环、维管束桥,是嫁接成活的关键时期。形成层不是产生愈伤组织的唯一来源,皮层也可形成愈伤组织。嫁接初期隔离层两边的细胞会出现细胞器变化,内膜系统重组,物质转移等系列愈伤反应。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桑培养组织低温保存的研究:Ⅰ桑愈伤组织类似休眠现象与保存温度,赤霉素的关系/谈建中(苏州蚕专)本试验以桑新梢切片得到的愈伤组织为供试材料,调查了在0~28℃范围内,保存10~80天后愈伤组织的增殖倍数、觉醒时间以及赤霉素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1)桑愈伤组织在低温保存下将产生类似休眠的现象,并且与保存温度、保存时间等有密切的关系。0℃的场合,保存20天后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觉醒时间延长,增殖速度减慢,60天后则未见增殖,即处于类似休眠的状态。5~10℃的场合,保存80天后的愈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年夏天进行了湖桑绿枝扦插试验,采用芽片、单节、双节和多节四种插穗扦插后,均能发根成活,以单节与双节扦插效果较好。试验中同样证实了一根湖桑绿枝中,枝条上、中部各节的扦插成活率高于枝条下部,因此,选用中上部枝条作插穗,可以提高扦插成活率,但腋芽绿色的嫩梢部分应剪除不用。试验中用锯木屑、黄沙与泥土配制的插壤,具有保温、保湿、透气性好,有利于插穗发根。(经试验:以一份锯木屑、一份黄沙与三到四份泥土混合作插壤,扦插效果较  相似文献   

20.
<正> “插桑”硬枝露地扦插育苗,在普通条件下成活率达90%左右,具有投产早,成活率高,出壮比苗率高,省时间、省土地、省劳力、省投资等优点。一亩繁殖园当年收穗条500~800公斤,出壮苗5000株,同时可提前一年育成壮苗,亩效益达1000元以上。一亩穗母园头年可扦插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