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简称两湖平原)湿地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通过调节物质的生物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开篇之语:两湖熟,天下足。两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泱泱中华的重要粮仓,不仅哺育了万千子民,而且积淀了农业文明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3.
洪涝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通过近几年对辽宁省夏秋季节发生洪涝灾害的实地跟踪调查,总结出辽宁洪涝灾害发生特点,研究探讨防灾减灾应对措施,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南昌县湖区避洪农业生产中几种高效模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湖地区农业生产常受洪涝灾害的影响,采用传统生产种植模式成本高、效益低。经多年实践,探索出的多种适宜湖区农业避洪抗灾高效生产模式,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是湖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农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沿淮行蓄洪区地处暖温带南缘,是淮北平原降水量最多和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淮北平原冬季最暖的地区。但该区洪涝灾害频繁,加之地势条件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深刻认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特征,从如何适应气候资源特征的角度,制定农业决策和改进栽培技术,是趋利避害和发展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法国农业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亮 《世界农业》1997,(11):49-50,48
法国农业的特点山东农业大学张明亮一、概况法国农业生产水平很高,总体上是一种剩余型、外向型农业。这首先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农用地资源。法国基本上是一个平原国家,80%的地带是平原和丘陵,法国三面靠陆、三面环海,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气候,一年...  相似文献   

7.
农业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涉及到三个方面,即洪水危险性分析、农业洪涝易损性分析,农业灾情损失评估。而农业洪涝易损性的研究对防灾抗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湘南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洪涝灾害较重地区之一。其灾害损失与农业洪涝易损性密切相关。文中详细地分析了水土流失与水利设旅、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汛期降水和暴雨、植被和土壤等因素对农业洪涝易损性形成的作用.且依据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有关优化分析方法及GIS技术,对湘南农业洪涝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农业洪涝易损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避洪农业与生态农业减灾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迁移性,群发性和后续性的特征,年际变化大,难以准确预测和防范。作者根据区域特定的生态环境,景观结构,洪涝灾害类型,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优化原则,针对泛洪区不同地带洪灾危害程度,提出了以避洪农业设计和耐涝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减灾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避洪农业和耐涝农业生产技术能显著减轻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达到趋利避害,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暖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但总体上是弊大于利。暖冬对海林市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促使病虫害暴发、引发洪涝灾害和干旱等,有关部门应在暖冬过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沿淮洼地治理及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沿淮洼地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也是治理难度很大的地区。本文通过分析沿淮洼地存在问题与治理规划及要求,认为必须针对这个区域常受洪涝灾害的自然特点,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养”的农业结构体系,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沿淮洼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齐河县1959—2010年的降水气象资料和旱涝灾害资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旱涝灾害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防灾减灾、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旱涝灾害是安徽省主要的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安徽省旱涝灾害变化特征对降低灾害损失十分重要。基于安徽省2000—2017年旱涝受灾面积数据、降水数据,利用M-K突变检验、趋势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旱涝受灾情况以及降水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省旱涝受灾面积年际变化较大,且干旱受灾面积要高于洪涝受灾面积;旱涝受灾情况分别在2013年和2007年存在明显的突变,通过突变前后区域受灾情况对比可知,旱灾受灾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洪涝受灾率大部分呈下降趋势,但长江下游区以及长江-东南诸河区呈上升趋势;旱灾受灾面积整体都有下降趋势,南方地区下降趋势尤其显著,洪灾受灾面积南方呈上升趋势,北方呈下降趋势,且旱涝受灾面积的升降趋势与降水存在一定的关系;在3个极端降水指数中,强降水日数与旱涝受灾面积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洪涝是沿淮低洼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分析洪涝灾害特征并调整农业结构对沿淮低洼区防洪、减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论述沿淮低洼区洪涝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低洼区水热气候资源、种植结构现况和避洪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了沿淮低洼区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及农业避洪减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鲜农产品的损失预测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应急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考虑自然 灾害风险如:多旱、涝、风、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条件下,构建了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生鲜农产品损失预测模型。对多项指标进行预测。选取1999 年- 2015 年的河南受灾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果验证了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损失预测模型在生鲜 农产品损失预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04-5905
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给出了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的定义,确定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评价的内容,设计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程序。  相似文献   

16.
对格尔木地区干旱、风沙、霜冻、洪涝和雪灾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特征、发生规律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为当地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创新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基于对中国农业旱涝灾害风险演变趋势的历史考察,透视中国农业旱涝防治措施失灵的现实;通过对农业旱涝防治措施失灵的制度成因分析,指出现行农业旱涝灾害防治制度造成了灾害防治行为分散、防灾投入短缺、农业脆弱性加大等问题,进而导致农业旱涝灾害成灾率居高不下;提出中国应从农业旱涝灾害防治组织体系、灾害防治投入激励机制、防灾协商机制、灾害响应体系等方面,健全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为提高农业灾害防治行为的协同性与有效性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4年来贵州灾害资料的分析表明,旱灾、水灾、风雹灾、病虫害、低温冷冻害是影响贵州农业及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水旱对贵州的粮食生产危害最大。分析了贵州54年来各种农业灾害的发生及影响,以期为贵州农业灾害防、避、减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贵州农业及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黑龙江省频发的干旱、暴雨洪涝、霜冻、风雹等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