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推动区域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系统分析了1992—2017年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08年达到最高),至2017年分别较1992年增加了3.64%和65.13%。煤、秸秆和薪材是农村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费种类。随时间的推进,沼气、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和太阳能消费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商品能源比例由1992年的30.05%增加到2017年的57.60%,体现出能源结构由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向多元化、优质化和商品化方向转变。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分布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能源消费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商品、非商品能源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重点推进秸秆、薪材等生物质能及太阳能的高效、清洁化利用,是促进西南高原山区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陆慧  刘浩华 《中国沼气》2006,24(3):19-23,26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比较有沼气池农户、无沼气池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发展趋势,得出结论:有沼气池农户、无沼气池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有沼气池农户家庭能源消费中生物能、商品能、沼气所占比例分别为12.2%~20.6%,49%~64.1%,23.7%~29.5%,无沼气池农户家庭能源消费中生物能、商品能所占比例分别为16.4%~30.8%,69.2%~83.7%,有沼气池农户中沼气部分地取代了商品能消费,商品能的需求较无沼气池农户减少大约20%左右,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沼气池农户、无沼气池农户家庭生活用能中生物能比例不断减少,商品能比例不断增加;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有沼气池农户在选择家用能源时,将优先选择户用沼气,通过使用沼气,农户消费的生物能、商品能的比例明显下降;随着沼气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户商品能的使用量将下降70%以上。  相似文献   

3.
赵一安  李莉 《中国沼气》2019,(1):114-116
文章对新疆沙湾县农户能源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研究新疆农村能源使用的总体现状以及主要能源使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当前农户能源利用现状的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t回归分析主要的3种能源煤炭、薪柴、液化气的影响因素。从能源普及率来看,农村能源主要是电力、煤炭和液化气;从消费量比重来看,电(100%)、煤炭(60.4%)、薪柴(17.9%)为主,天然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比重较低,煤炭几乎全部用于家庭取暖。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家庭常住人口对各种能源消费量影响都很大,家庭收入主要影响电(正向)和薪柴消费量(反向),煤炭消费量影响不明显。从能源消费升级的角度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农户能源的消费结构主要从薪柴、煤炭向液化气、电力等商品性便捷能源转换。因此,为了加快农村能源消费的升级,应加强教育,转变农户消费观念,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何芳珏 《中国沼气》2002,20(4):52-53,55
20 0 2年 4月 11日至 18日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和农业部的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 ,对安徽省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重点突出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农村的推广情况 ;国家推行沼气等生态能源工程项目管理及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现将调研情况概述如下。1 基本做法和主要成效   ( 1)结合安徽省情 ,加强法制建设 ,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为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与管理 ,安徽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 199…  相似文献   

5.
农村户用沼气技术的普及推广,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发挥社会综合效益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农村沼气使用率逐年下降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全面客观分析了原因,并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有关建议.望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继续推动农村沼气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动和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的数据及河北省农村地区“农村生活能源”调查数据,从农村现状出发考察农村可再生能源选择利用方式和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河北省农村以往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重点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农村能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阐述可再生能源的利弊。  相似文献   

7.
京郊农村发展沼气工程对能源和环境的贡献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军 《中国沼气》1998,16(3):40-42
京郊农村发展沼气工程对能源和环境的贡献及发展思路赵立军(北京市新能源开发公司100044)改革开放以来,京郊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同时也引起了京郊农村能源消费的迅速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发展沼气工程有利于缓解京郊...  相似文献   

8.
从“’ 2000环境、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国际展览会暨研讨会”获悉,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开发利用量约相当于 30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 0 2%左右 (没有包括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和小水电 )。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 502万千焦 /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 2 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2/3以上;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 32 26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 2 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 40多个地热田可…  相似文献   

9.
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是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及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数量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加,已建成并运行的大中型沼气工程每年可处理数亿立方米畜禽废弃物与养殖场废水。2007年,国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农业部编制出台的《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8000处,年利用沼气总量达440亿m3。然而,在沼气工程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已建沼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朱成名,彭武厚,范秋琦(上海市太阳能学会),(上海市工微所),(上海市农能办)上海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现状与发展前景探讨调研课题于1992年9月经市农委批准立项,由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光合与生物质能专委会和上海市农村...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旱情监测、农作物估产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水云模型来消除研究区域植被对后向散射的影响。建立植被含水量和归一化水指数的关系提取模型中所需的植被含水量参数。利用AIEM模型结合粗糙度参数Zs建立研究区土壤墒情反演模型,将模型应用于河南省焦作广利灌区,反演结果和实测值相关性达0.7。将水云模型与AIEM模型联合反演土壤墒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以黄淮平原种植区为研究对象,综合种植区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因素,借助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黄淮平原灌水技术选择模型。利用单因素、多因素法提出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方法,优选出最适宜灌溉技术。在喷灌、滴灌、微喷灌、低压管灌和畦灌5种方案中,运用所建立模型选择最优的灌水技术,综合因子大小为微喷灌>喷灌>低压管灌>滴灌>畦灌。黄淮平原种植区适宜灌溉技术为微喷带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种植的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冬小麦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生育进程、形态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为确定冬小麦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土壤墒情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水分亏缺会对冬小麦群体植株形态指标产生不良影响;低水分处理(T-50)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等性状低于适宜水分处理,土壤水分不足时,会造成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和干物质累积量等低于正常值;穗部性状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而减少,T-50的处理最低,无效小穗数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穗粒重和产量最高出现在适宜水分处理(T-60)中。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还可以产生能源。文章以高固厌氧消化(HS-AD)后的秸秆沼渣和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对影响沼渣型煤的工艺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对成型后的生物质型煤进行热重分析,以考察其作为燃料的燃烧特性。结果发现,如果对沼渣型煤的抗压强度要求为700N,最优工艺条件为成型温度为145℃,沼渣含量为23%,保压时间为120s。热重研究发现,生物质型煤热解过程表现为4个阶段,在第3个阶段,生物质型煤发生大规模热解,其中沼渣型煤的质量减少量在20%~30%,玉米秸秆型煤的质量减少量在30%~40%。升温结束后,沼渣型煤和玉米秸秆型煤的质量减少量分别为35%~45%和45%~55%。生物质型煤热解过程为褐煤与生物质的分阶段热解过程,与生物质和褐煤单独热解相比,其特征温度有偏差,在热压处理后褐煤与生物质热解过程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有助于褐煤转化。  相似文献   

15.
以茄子为试验对象,以直径20cm标准蒸发皿蒸发量为灌溉依据,通过设置I1(Kcp:0.6)、I2(Kcp2:0.8)和I3(Kcp3:1.0)3种灌水水平,借助称重式蒸渗仪试验平台研究了不同灌水量下温室秋茬茄子的蒸腾规律、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在各生育期的典型日蒸腾强度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在12∶00-13∶00出现。增加灌水量提高了日蒸腾强度的峰值,与处理I1相比,处理I2和I3在开花结果期的日蒸腾耗水强度的峰值分别增加了40.0%和55.0%。温室秋茬茄子在开花结果期的蒸腾量最高,为35.3~49.9mm,可占总蒸腾量的38.7%~42.0%,其次为结果盛期,而结果末期的累积蒸腾量最低。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到温室茄子日蒸腾量(P<0.01),其中日蒸腾量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最高,而与日均温度的相关性较低。温室茄子的全生育期蒸腾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相比处理I1,处理I2和I3的总蒸腾量分别增加了24.9%和53.2%。增加灌水量能够提高温室茄子产量,但处理I2的产量相比处理I3并无显著差异,且比处理I1显著增加了44.7%。处理I2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5.5kg/m^3,相比处理I1与I3分别增加了16.0%与13.3%。综合考虑温室茄子蒸腾耗水强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处理I2(Kcp2:0.8)在比处理I3减少20%灌水量的条件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为供试条件下较优灌水处理。  相似文献   

16.
土壤入渗研究进展及方向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土壤水资源补给的主要途径,入渗决定着土壤对降水和灌溉的有效蓄存程度,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在综述土壤入渗基本理论、测定方法、模拟方程和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传统土壤入渗研究侧重于单点监测,还需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定量分析土壤入渗的时空变异规律;监测手段受到尺度限制;基本方程以土体单元单一入渗过程为主,需进一步考虑SPAC系统的协同作用。因此,亟需融合单点监测、遥感反演和数值模拟优势,加强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下土壤入渗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输水调度是引水灌溉工程最为核心和关键业务,为确保工程安全平稳运行,对调度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总结分析影响引水工程调度安全众多因素,将调度风险归纳为调度制度风险、调度人员风险、调度技术风险、调度协调风险4方面,细化各类风险因子,建立了调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云模型可能性测度风险评估方法,利用正态分布云模型量化风险因子的重要程度和效用值,通过模糊积分计算综合风险程度。实例表明,建立的引水灌溉工程调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能够较全面、合理反映调度运行安全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了风险评估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操作性强,为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一种KOH/NH_3·H_2O复合预处理稻草进行厌氧消化的绿色环保高效预处理方法,既能使稻草木质纤维素更好地进行生物降解产生物甲烷,同时能调节厌氧消化过程中的C/N,节省营养元素调配成本,且厌氧消化后产生的沼渣含K可直接用作沼肥,不会产生环境污染。运用正交实验法对预处理剂浓度(1%KOH+1%NH_3·H_2O,2%KOH+2%NH_3·H_2O,2%KOH+4%NH_3·H_2O,4%KOH+2%NH_3·H_2O)、预处理温度(20℃,30℃,40℃,50℃)、水添加量(稻草干重的3倍,6倍,9倍,12倍)、预处理时间(1 d,2 d,3 d,4 d)进行了优化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复合预处理稻草厌氧消化甲烷总产量为8738~10492 mL,比未预处理稻草(7343 mL)提高了19.0%~42.9%,效果明显(p<0.05)。对1%KOH+1%NH_3·H_2O复合预处理与2%KOH,2%NH_3·H_2O单试剂预处理稻草厌氧消化性能进行了比较。试验表明,复合预处理组累积产甲烷量及单位VS产甲烷量分别为10404 mL,244 mL·g-1VS,比未处理稻草提高41.7%,比2%KOH预处理组提高19.4%,比2%NH_3·H_2O预处理组提高16.4%;1%KOH+1%NH_3·H_2O复合预处理组T80为34 d,比未预处理,2%KOH,2%NH_3·H_2O单试剂预处理组分别提前9 d,7 d,2 d。KOH/NH_3·H_2O复合预处理能够促进稻草厌氧消化产甲烷,缩短厌氧消化周期,增加沼渣沼液肥效。  相似文献   

19.
农业灌溉,需通过沿渠节制闸进行流量调节,掌握渠道中非恒定流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意义。基于特征线法离散圣维南方程,模拟引汤灌区部分渠系在闸门调控下的非恒定流过渡过程,并与Mike11软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在模拟结果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闸门运行设计,根据闸下出流理论建立闸门开度调控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流量线性变化的条件下闸门开度也为线性变化,针对多级闸门同步与逐级调节情况下渠道中的非恒定流过程进行模拟,总结了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市政脱水污泥直接厌氧消化产气率低等问题,文章探究了脱水污泥在不同温度(150℃,180℃,210℃)水热预处理下COD溶解度、氨氮、VFAs浓度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可破坏污泥絮体结构和污泥细胞,溶解胞内物质,水解大分子有机物。150℃,180℃,210℃处理后的SCOD由2522 mg·L-1分别升至14902,23245,23895 mg·L-1,COD溶解度分别达到20.34%,34.05%,35.12%,氨氮和挥发性有机酸浓度均显著增加。180℃与210℃处理效果差异较小,建议采用180℃,此时VFA浓度和理论产甲烷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