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岷江上游,系指灌县以上的汶川、理县、茂汶、黑水、松潘等五县所属地区.由于本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无论自然的或人为的强烈活动,都将对下游的川西平原产生影响.为保护上游的“绿色长城”,避免严重的生态失调,笔者参加岷江上游综合考察时作了植被路线调查,草成此文,供研究这一区域的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特大地震及以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崇州市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尽早修复区内受损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环境,四川省确定了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任务.对崇州市“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森林植被恢复工程建设监理进行探讨,希望对业内工作人士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前言     
岷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其上游的汶川、茂汶、松潘、黑水和理县,处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向山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新构造运动活跃,断裂带分布集中,地震频繁,区内以变质岩为主,岩体破碎松散,极易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地区;在植被上也是处于我国东南湿润森林区向西北半干旱草原过渡的地带,成为庇护四川和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暗针叶林是本区主要类型,形成相对稳定、复杂而又独特的森林生态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脆弱生境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岷江上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加之"5·12"汶川大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其恢复重建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观点,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类型,主要目标等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状况及其主要成果;针对岷江上游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研究重点、方向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影响深远。以地震极重灾区平武县洪溪河流域2008—2018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结合森林资源分布,对震后10年间灾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服务功能价值损失在2008年高达1.81亿;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除2018年极端降雨导致损失较前1年显著增大外,由滑坡泥石流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若不加以人工干预,预计研究区每年由滑坡泥石流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将保持在5 000万~6 000万元之间;研究区震后10年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损失达12.44亿元,年平均损失约为1.13亿元,其中,保育土壤价值损失和固碳释氧价值损失占75.9%。汶川极重灾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仍需长期和系统性治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烘干法和环刀法对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目的是为了重点了解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不同植被类型下0~40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经过2007年4月、7月、9月、11月四个不同时期的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植被类型下(除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9月份的最大,与当地的雨季呈现同增同减的关系,而灌木林地下的呈现从4月到1...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它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社会文化多彩多样。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过度的人类干扰,导致区域植被退化,引起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整个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成了当前生态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科学的恢复对策。本项研究对区域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岷江上游亚高山针叶林植被恢复的背景、生态学理论,树种选择及生物多样性、土壤、水文效益评价进行了综述,并就目前亚高山植被恢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3种亚高山森林土壤蓄水和渗透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比较了岷江上游川滇高山栎林、岷江冷杉林和灌竹林3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水文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在土壤容重、持水能力和渗透性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林地的最大持水力受土壤的厚度、总孔隙度大小的影响,最大持水力范围变化在445.50~657.30 mm之间,稳渗速率在10.97~13.79 mm/min之间.整个土壤剖面的容重平均值排列为:高山栎林(1.10 g/cm3) >岷江冷杉林(1.03 g/cm3)>灌竹林(0.71 g/cm3).土壤总孔隙度的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为:灌竹林(65.73%)>岷江冷杉林(60.44%)>高山栎林(51.76%).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高山栎林土壤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强,研究结果以期为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技术,探索岷江上游植被空间格局与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等)之间的关系,得出不同地形地貌区的植被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地形地貌区植被的分布状况不同,各种植被因受地形、水份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一定的分布特征,GIS技术在植被空间分异研究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作为苹果主产地之一,每年为市场提供大量优质苹果.苹果的栽培生产受许多条件的影响,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条件就是受病虫害侵害的程度.长期实践证明,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苹果优质丰产的前提和保证.下面就东北地区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普遍、危害比较严重的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化学防治方法作如下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兰旗北部五个不同沙地类型封育区的封育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沙地封育的生态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流动沙地经过五年的围栏封育,植被盖度增加近26倍,生物量提高18倍左右,固定平缓沙地通过5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14%,生物量增加2.6倍,丘间低地经过1年的封育,植物盖度增长20%,生物量增加4倍以上。沙地生长的灌木树种通过保护,生长量及株丛数量大量增加。沙地封育不但能够起到防护效益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见效快,便于经营,因此围栏封育是浑善达克沙地生产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着重栽植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病虫害的防治重视不够,通过城市园林存在的问题及其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进行生物防治及其新技术的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 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五统筹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森林这一关系全球生态状况,关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2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在人类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快林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党和政府审时度势,2003年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  相似文献   

16.
科研推广并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科研地域性强、保密性差、受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的限制,其成果转化难。新时期,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从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林区县经济发展、以及科研面向生产与企业联合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7.
18.
19.
针对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后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果树将是退耕还林后的主导产业.为了确保果树的丰产优质,生产绿色果品,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该区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抓好果树区划,加强科技宣传与推广,抗御自然灾害,组织果农协会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调查法和调研法,对嘉陵江中上游的码头景观资源进行研究与调查,发现在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码头功能丧失、码头景观单一、码头文化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占比较低、古城镇旅游区尚未将老码头纳入重点景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自然和人文区位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以下促进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1)恢复和重建码头景观;(2)将码头文化融合于城镇形象建设中;(3)恢复码头功能,重现码头活力。通过以上措施,能充分开发并提升嘉陵江中上游码头景观的旅游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