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红香芋     
《农家科技》2011,(12):23
<正>红香芋是江苏省金坛市建昌镇的一个地方传统品种,经当地老百姓长期选育栽培,已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其他的芋头一样,一般用来食用的红香芋也是长在母芋周围的子芋或孙芋。母芋因为硬度较高,一般加工成芋粉再食用,也可以切片炒菜吃。金坛红香芋种植区的土质,和温湿的气候,密布的水网,造成了红香芋和其他地方的芋头颜色和口味不同。外形上看,红香芋要比普通芋  相似文献   

2.
多子芋母芋不同芽位切块作种对后代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子芋母芋的顶芽和不同部位的腋芽在切块作种后 ,不同部位芽的发芽率、生长势、产量的构成性状分为 3个群体 ,3个群体的强弱趋势表现为 :第 1个群体 (顶芽 ) >第 3个群体 (第 6~ 9芽 ) >第2个群体 (第 2~ 5芽 )。所有性状的各处理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芋是金华市蔬菜主栽品种之一,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2000hm2,年总产量达1亿公斤,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江苏等地,同时还以鲜菜和速冻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但由于连年种植,芋疫病的发生及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地块发病率达5%~15%,重地块发病率在70%以上,严重影响了芋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芋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香荷芋种芋的形状及压边荷的次数对香荷芋的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选用泰芋1号为供试材料,设计长椭圆形、椭圆形和带柄形3种形状的种芋,采用0次、1次和2次压边荷3种方式,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9个处理。结果显示:苗期带柄形种芋根数、绿叶数和株高等均比长椭圆形和椭圆形有优势;中后期3种芋形对植株性状的影响不大,3种芋形压边荷均比不压边荷根数、地下部干鲜重等明显增加。子孙芋产量长椭圆形较椭圆形和带柄形增产极显著;压边荷2次较压边荷0次和1次增产极显著。长椭圆形种芋压2次边荷子孙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槟榔芋是淀粉含量颇高的优质蔬菜,其肉质细腻,具有特殊的风味,且营养丰富,清朝年间被列为大清贡品,因而有"皇室贡品"之称.槟榔芋全生育期200d以上,植株高大(高1.3~2.0m),叶片宽阔,子芋少且小,生命力极强,以食母芋为主.其香味浓,故称为香芋.母芋个体可达1.0~2.5kg,分球性弱,生长期长.  相似文献   

6.
早熟芋“六月红”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熟芋“六月红”属多子芋类型,白芽、紫红梗芋种;叶为盾形,互生,叶柄和叶缘边呈紫色,叶脉绿色,全生育期总叶数为16~17叶。其生长发育周期大致可分为发根齐芽期、幼苗期、发棵结芋期、子芋膨大充实期、子芋完熟期。母芋有叶轮节环20个左右,每1个叶轮节环上有3个或3个以上的腋芽,其中1个体积较大的萌发形成侧球茎,继而生长发育成子芋。子芋萌发最早始见于6~7叶龄期,在第3~4叶轮节环上的腋芽开始萌发子芋,子芋出生于母芋叶位与地上部叶片相差3叶,符合n-3的叶蘖同伸生长规律;孙芋萌发始见于倒2叶期,萌发高峰在倒1叶期,而且萌发膨大速度很快;单株可结生子芋、孙芋8~12个,其中孙芋3~4个。倒1、2叶期是子芋急速膨大增重期,该期单株子芋膨大增重所形成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凡单株母芋产量较高的其子芋产量也较高,母芋与子芋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荔浦芋是槟榔芋的著名品种,以荔浦县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而得名。荔浦芋的产量构成分为母芋部分和子芋部分,母芋商品产值高,子芋做种用、价低。跟踪观察同一地块,同一生长环境下,割子芋与不割芋植株,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状况以及产量比较的基础之上,分析割子芋与不割子芋不同时期内植株的长势以及地下部分的重量,进而得出割子芋与不割子芋对于最终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汀芋1号和长汀白芽2个槟榔芋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质量种芋对植株生长量及母芋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种芋对槟榔芋植株生长量和母芋产量均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其中150 g以上的种芋种植表现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张和平 《新农村》2007,(1):19-19
笔者于2004年2月开始,在浙江省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石牛示范园区进行早熟毛芋间作早熟毛豆高产栽培示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毛芋从种植到收获约200天,亩(1亩=667平方米,不同)产达3000千克以上,其中母芋1100千克,亩产值达6000多元,毛豆亩产达325千克,亩产值1200多元,合计亩产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栽培技术措施对福建龙岩红芽芋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福建龙岩红芽芋为材料,采用不同肥料配施、种植密度、覆盖方式、品种比较和芋膨大期观察试验.基肥(有机肥500 kg/667m2)+中期(有机肥500 kg/667m2)有利于获得高产,综合品质最好;密度(40 cm×60 cm)产量最高;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植株高度、叶宽、叶长、成叶数、茎基粗度、子芋与孙芋重量;红芽芋子芋重量和产量在芋膨大中期(7月14日)具有明显的快速增长现象;适当增加株高和茎叶产量有利于母芋产量的增加,母芋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子芋个数与产量、孙芋个数与产量的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采用综合栽培技术可显著提高龙岩红芽芋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汤菊芳 《当代农业》2013,(23):30-31
选择无病、无伤口、顶芽充实、单个重30克左有的子芋做种:若选择母芋做种,需将母芋切成2~4份带芽小块,切后用草木厌涂于伤口表面或川多菌灵500倍液喷洒消毒.以防伤15感染造成烂种。播前先晒种2~3天.  相似文献   

12.
涂坊槟榔芋     
<正>涂坊槟榔芋是长汀县继水稻、烤烟之后的第三大种植作物,常年生产面积在6万亩以上,总产量达8万吨,产值约2.5亿元。2011年已登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涂坊槟榔芋属客家人南迁时带来繁衍的农家品种,经长期驯化栽培,其稳定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高产,品质优良。母芋外观呈匀称椭圆形,外皮薄,芋长10-30cm,直径5-20cm,纵切面长宽比约1.6,子芋近似圆锥形,略弯曲。母芋和子芋表皮呈淡黄色,芋肉为白色,质地坚实,耐储运。从营养品质角度看:据检测,涂坊槟榔芋母芋含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魔芋试管芋形成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步成苗分化的魔芋组培苗长至3~4 cm,分株切割,置入诱导试管芋的不同配比的6种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培养约20 d,在培养基MS NAA 1 mg/L PP3331 mg/L、光照1500~2000 lx、温度25~30℃的培养条件下,试管内大量形成试管芋。试管芋播种于大田,成活率达100%,5~6个月收获150~200 g的球茎。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浙江省地方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挖掘特异芋种质,对25份浙江省地方芋种质资源进行调查鉴定,对15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表型性状与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相结合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芋种质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与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31.32%与0.97。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积特征值为10.871,累计贡献率为77.649%,主成分1反映了多子芋株型综合因子,主成分2反映了芋叶形状综合因子,主成分3反映了母芋形状综合因子,主成分4、5分别代表母芋表皮棕毛、母芋颜色因子;另外,孙芋形状、母芋芽色、叶心色斑颜色、叶柄中下部颜色、母芋表皮棕毛可作为芋种质鉴别优先观测的形态性状指标。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在遗传距离4.171处可将所有种质分为5个类别,其中第Ⅲ类与第Ⅴ类的子孙芋形状均为卵圆,商品性好。此外,在20份多子芋中还挖掘出2份紫红柄特异芋种质。20对SSR引物在所有资源中扩增共获得53个条带,具有多态性的条带为48条,多态性比率为90.6%,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22~0.64;SSR分子标记聚类在DICE遗传相似系数0.721处将所有种质分为5个类别,与表型性状聚类结果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2种不同的聚类方式在芋种质资源的鉴别中具有互补作用,均表明了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并无直接关系。上述结果将为芋种质资源进一步保护、利用与创新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脱毒对芭蕉芋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自行研制的脱毒宝500~1500倍液对芭蕉芋种进行浸种脱毒处理后,以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行距×穴距:60cm×60 cm、80 cm×50 cm、100 cm×50 cm)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以1200倍脱毒宝处理的芭蕉芋增产幅度最高,比清水浸种(CK)增产14.6%~19.1%;经不同浓度的脱毒宝处理后,以80 cm×50 cm处理的芭蕉芋平均产量和平均纯收益最高,其平均纯收益比CK增加23.5%。  相似文献   

17.
在江苏靖江地区观察靖江香沙芋的生长发育动态,为制定靖江香沙芋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靖江香沙芋分株萌芽期约为出苗后46 d(7~8叶);母芋膨大始期约在出苗后125 d(12叶),此时普遍形成子芋;出苗后约141 d(15叶)孙芋开始大量发生;出苗后约150 d(15~16叶)停止发生,之后直到成熟收获期,子孙芋鲜重快速增长9月初是靖江香沙芋由以营养体生长为主向以下块茎生长为主的转换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芭蕉芋与玉米的合理套作模式,提高种植效益。[方法]紫叶红花芭蕉芋200cm×60cm×50cm、230cm×60cm×50cm、250cm×60cm×50cm双行双株沟植,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紫糯1号玉米,以170cm×60cm双行穴植芭蕉芋、行间60cm×50cm双行双株套作玉米为对照,研究不同套作模式对芭蕉芋萌芽率、分蘖数及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3种套作模式芭蕉芋的萌芽率分别为61.0%、61.0%、65.9%,均高于对照(58.9%);收获期分蘖数分别为11.6、12.5和10.3个,分别比对照增加38.1%、48.8%、22.6%。230cm×60cm×50cm套作模式下,芭蕉芋产量为66405kg/hm2,鲜糯玉米产量为9435kg/hm2,纯收益为31650元/hm2,分别比对照增加41.8%、50.8%和87.7%。[结论]230cm×60cm×50cm为芭蕉芋套作玉米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芋和马铃薯2种作物物候期的差异,对芋和马铃薯间作模式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选用兴佳2号马铃薯与仙居红芋在2月初同期起垄间作种植,垄宽100 cm,沟宽15 cm,每垄马铃薯:芋按2:1带型间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开展3种规格魔芋种芋的不同播种密度等试验研究,探讨与花魔芋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大种芋出苗早,出苗率高,抗病性强。同一规格种芋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出苗率和软腐病发生呈下降的趋势。随着种芋增大,收获率和单芋重量提高,小区产量下降,膨大系数降低,但不同密度的膨大系数差异缩小。15g、100g和250g种芋播种密度分别以10cm×20cm、30cm×40cm和40cm×50cm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