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冠长尾雉     
<正>不愧名字中有"长尾"两字,白冠长尾雉雄鸟超长的尾羽曾被用来制作京剧演员的头饰,是所有鸟类中尾羽最长的,也是雉科长尾雉属中的佼佼者。白冠长尾雉为中国特有种,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在野外已不多见。世界雉类协会、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均将其列为易危物种。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将白冠长尾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建议将其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尾羽最长的鸟白冠长尾雉雄鸟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均为洁白色,面部为一带状黑色区域,且延伸至脑后形成一道环绕  相似文献   

2.
黑颈长尾雉     
<正>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黑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铜长尾雉——全世界的5种长尾雉,中国就有前4种,前3种还是中国特有鸟类。黑颈长尾雉虽然印度等国也有,但它最主要的分布地也是在中国。长尾雉的起源中心可能在中国西南部的武陵山区,并有可能先分化出白颈长尾雉祖种和白冠长尾雉祖种。黑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可能由白颈长尾雉祖种分衍产生。铜长尾雉和白冠长尾雉可能由白冠长尾雉祖种分衍产生。  相似文献   

3.
黑颈长尾雉     
对许多人来说,黑颈长尾雉是个陌生的名词。这种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中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广西西部一隅。鉴于它是世界级的濒危动物,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将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栖息于森林之中,种群数量极少,加上在繁殖季节它又不象其它雉类那样大声啼叫,难怪很多人无缘见其尊容。黑颈长尾雉雄鸟与普通雉鸡的雄鸟体形相似,但黑颈长尾雉的尾羽比雉鸡的尾羽要长得多。雄性黑颈长尾雉头顶为橄榄褐色,颈部、喉部和上胸部呈亮黑蓝色,上背、两翅和胸、腹部是具金属光泽的暗粟红色,下背和腰呈灰白色而具蓝色斑纹,翅膀  相似文献   

4.
<正>雉类与人类关系亲近融洽。很早以前,雉类就进入了中国文化的视野。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鸡(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出土),先人使用的器皿上刻有的鹳鱼图(河北闫村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都反映了人类当时对鸟类的认识。到了夏商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众多上有刻辞的骨片上,有关鸟类的文字就有10多个。甲骨文上的这些文字,可以说是中国鸟类最古老的记录。这些文字有"鸟"、"鸡(家鸡)"、"雉(野鸡)"、"翰(锦鸡)"、"凤"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之雉     
雉类,一般是指鸡形目雉科的180多种鸟类,其中我国有63种,占了1/3还多,特别是雉亚科,52种之中有28种在我国有分布,种数超过了一半,而这里面又有一半以上是仅分布于我国或仅在其他少数邻近国家有边缘分布的特有雉类。  相似文献   

6.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选择4种以上的群落类型,而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选择尖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为优势种的群落,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选择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为优势种的群落,进一步通过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雉类的这种选择倾向依赖于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海拔较高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珍稀而又美丽的雉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早在1978年,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就提出,横断山区是中国雉类的分布中心。这里的雉类特有种丰富,亚种分化现象突出。横断山脉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历史演化中,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川的剧烈影响。横断山脉大尺度的南北走向,使东洋界物种能沿山谷向北扩展,古北界物种沿山脊向南延伸。各山峰间  相似文献   

10.
珍稀雉类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笔者通过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方法(AGID))来检测珍稀雉类新城疫病,从而建立一种简易、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为快速检测本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当鸟网创始人段文科先生向我展示鸟网摄影师们拍摄的中国雉类照片时,我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雉的影像深深吸引。尤其是一幅阿尔泰山岩雷鸟的画面:白雪覆盖了整个世界,一只羽毛洁白的岩雷鸟在雪地里踽踽独行……寒冷与温暖,寂静与灵动,生命如此美丽,令人倍感珍惜和爱怜。岩雷鸟是雉科雷鸟属的一种。鸟类中归属于鸡形目雉科的整个雉类,在动物界和鸟类中都是一类独特的物种。它们是走禽,不善飞行。它们有羽毛和翅膀等鸟的全部特性,也有地面走兽的生活习性。它们生活在森林和田野,分布在  相似文献   

12.
山西蟒河自然保护区雉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1997年每年1月-10月,对山西省蟒河自然保护区的雉类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该区计有雉类5种,其中石鸡(Alectorisgraeca),勺鸡(Pucrasiamacrolopha)雉鸡(Phasianuscolchicus)为当地留鸟,每年4月-7月繁殖;鹌鹑(Coturnixcotunix)和斑翅山鹑(Perdixdauuricae)为该地区冬候鸟。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14.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15.
《湖南林业科技》2019,(3):F0002-F0002,F0003
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简称“中心”)成立于1992年7月,中心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珍稀雉类人工驯养繁育、人工孵化育雏、饲料配制、疾病防治等研究,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黄腹角雉人工繁育种群,鉴于中心在珍稀雉类人工繁育领域上取得的成绩和建立的工作基础,2003年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立项建立“湖南雉类种源繁育基地”,该项目是我国林业六大重点工程之一物种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在海拔3000-4000米的四川巴朗山高山灌丛草甸带,作者在较短时间内竟然看到100多种鸟,听到绿尾虹雉、血雉等多种雉类共同演绎的"交响乐"。川西是中国雉类集中分布地,也是雉鹑和各种雀类的主要栖息区域。卧龙的山形极像一条"巨龙"的脊背,横卧于巴朗山中心腹地,蜿蜒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17.
潜伏金钟山     
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北部隆林县与西林县交界处,是黑颈长尾雉的重要栖息地。我作为G-Trace绿足迹团队一员到达金钟山的时候,正是山上各种野果开始成熟的季节,其中的野樱桃果更算得上是黑颈长尾雉及其他雉类在这个季节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了。  相似文献   

18.
白冠长尾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河南林业》2000,(4):50-50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珍稀特有的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种。18世纪输出到欧美,现仅分布于我国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及贵州等地。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现有的四种长尾雉中羽毛最长的一种,雄性头顶及颈部为白色,上体羽毛金黄色,具黑缘,下体深栗色有白斑;雌性上体大都为  相似文献   

19.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动植物资源第二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雉类和兽类因在野外警觉性高,而成为野外调查工作的难点。本次科学考察中运用了红外感应相机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区范围内拍摄到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国家II级保护动物白鹇、勺鸡和鬣羚等。调查实践证明,该技术运用于山区的野外调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口服蜡样芽胞杆菌(BC菌)的健康雉鸡雏及白痢雉雏鸡检验结果表明,BC菌对健康雉鸡雏肠菌群无不良影响,对白痢雉雏肠菌群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