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对安塞试区种植的优良草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ess,禾本科)、沙打旺(Astragalusadsurgens pall,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豆科)、红豆草(Onobryhis viciaefolia scop,豆科)、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豆科)从生理生态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选择适合于黄土丘陵区人工高产草地和改良放牧地的优良草种,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草地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沟壑区畜牧业的发展,要求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建立牧草基地。为此,我们在陕西省长武县进行了优良牧草红豆草和早熟沙打旺的引种工作。观测表明,红豆草和早熟沙打旺的越冬率为100%,生长发育良好。红豆草的抗旱性强,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粗蛋白含量在各个时期均很高,适口性好,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早熟沙打旺产草量要比红豆草高。这两种牧草,尤其是红豆草是很有推广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吴旗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及生产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研究主要在吴旗飞播沙打旺草地,由播种第2年到完全衰败后3、4年的十三四年间,土壤水分和产草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和生产力特征。沙打旺草地2~9年的产草量是同期封禁天然草地的7.6倍,而总耗水量仅为1.1倍。可见沙打旺草地使大量降水和土壤储水变为有效水用于干物质生产。沙打旺草地在生长旺盛的3~7年,根系不断下伸,使5~8m深层储水降至4%~5%,加剧了深土层水分亏缺,第8~9年后随着沙打旺衰败,土壤水分呈逐渐恢复趋势。衰败3~4年2~3m土层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加之土壤肥力提高,所以衰败沙打旺草地中天然草类繁茂,产草量为对照荒山草地的1.6~3.2倍。文章最后提出了沙打旺合理的种植、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坡面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20°陡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45,87,127mm/h)、不同下垫面条件(农耕地、裸地和草地)和不同草被覆盖度条件下(80%,60%,40%和20%)坡面的蓄水保土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农耕地产沙量是草地产沙量的21.4~131.5倍,裸地产沙量是草地产沙量的18.3~182.5倍;草地相对于农耕地和裸地的蓄水效益为30.8%~71.8%,保土效益高达94.5%~99.4%;20%草被覆盖度的坡面产沙量分别是40%,60%和80%草被覆盖度坡面产沙量的1.1~1.5倍、1.2~2.9倍和1.3~6.1倍;以20%草被覆盖度的草地为参照区,40%,60%和80%草被覆盖度的草地蓄水效益和保土效益分别为6.0%~80.0%和11.4%~83.5%,草地蓄水保土效益随着草被覆盖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于1983~1985年在宁夏固原县东部山区上黄村设,点进行农林牧综合治理中,对严重退化的万亩荒山进行改良,结合大面积人工草地建设,就草种选的择、整地的方法、适宜的播期、栽培管理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必须选择以抗寒、抗旱、耐瘠、产量高的沙打旺草种为主;翻耕整地是天然草场改良种草的重要措施,对于不同的地形坡度,采用机耕、畜耕、人工挖带子田三种不同的整地方式,其中机耕整地效果最好,最适宜的播种期为4~5月,最迟不应超过6月下旬,沙打旺播种深度要浅(1~1.5cm);红豆草易受冻害,冬前应采取培土等防寒措施。在牧草的收获上,一般最少应刈割两次,适时刈割可提高牧草的适口性、利用率和产草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丰富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草种资源,探索合理有效的退耕绿化植物配置技术,有效地推动该地区的生态植被建设,我们进行了草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沙打旺、红豆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交黑麦和一年生高粱草等,均比较适宜当地栽培,且产草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陇草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不育系B2A为母本、苏丹草恢复系F1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低氢氰酸饲草高粱新品种。2016 — 2017年参加甘肃省饲用高粱区域试验,2 a 10点(次)折合平均鲜草产量95 059.65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6.7%,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鲜草平均产量94 359.60 kg/hm2,较对照增产5.8%。生育期132 d,株高317.1 cm,茎粗1.3 cm,平均分蘖数1.86个。抽穗期茎叶干物质含量184.0 g/kg,含粗蛋白110 g/kg、粗灰分116 g/kg、木质素52.6 g/kg、中性洗涤纤维(NDF)610 g/kg、酸性洗涤纤维(ADF)347 g/kg。茎中氢氰酸含量1.23 mg/kg,叶中氢氰酸含量2.34 mg/kg。高抗丝黑穗病。  相似文献   

8.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几种优良牧草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种植在试验小区同的沙打旺,串叶松香草、红豆草等7种牧草进行水土保持效益试验,每种牧草的蓄水保土效益都十分明显。其中尤以串叶松香草较为突出,其次是山野豌豆,美国小冠花,沙打旺等。试验还表明:如把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按适当比例混播,水保效益将会更好,植被度的大小是决定牧草减水减沙效益高低的主要因素,做为人工草地植被度一定要大于60%才能产生较好的水保效益。  相似文献   

9.
针对北流县荔枝低产园比例大这个突出的问题,结合国家“七·五”优质荔枝商品生产基地县的建设,从1986年起先后技术改造荔枝低产园21570亩。改造区(其中六个果场)在改造期平均每年秋梢株率达92.2%、成花株率达85.4%、结果株率达83%、无蛀虫果率达97.6%,分别比常规管理的对照区高23.1,14.1,21.6,10.1个百分点。改造区由改造前三年平均每年亩产128.9kg 和株产8.59kg,增长到改造期三年平均每年的381.5kg 和25.3kg,增长196%。面对照区(五个果场)由同时期(与改造区同期)亩产131.2kg 和株产7.17kg 增长到298.3kg 和16.3kg,增长127%,改造区技术改造作用取得的亩产、株产增长率为66.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0年综合考察结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县——固原县(包括已分出的彭阳县),有天然草场25.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7.5%,其中干草原草场占74.9%。由于长期滥垦滥牧,草场面积日益缩小,退化严重,草质低劣,毒草增多。大面积荒山的物质再生产能力很低,全县平均每公顷产鲜草1.7吨。草地生产潜力未得发挥,水土流失危害难以制止,占土地总面积85.6%的水土流失面积年土壤流失总量达0.26亿吨。改造低产天然草场为高产人工草地,提高生产力,保持水土,解决“三料”问题,是农业现代化任务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有代表性干草原样地进行草地建设,对全县大面积草场改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治理措施之一。为探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种类草被种植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基于罗玉沟水土保持监测站6种不同草被(小冠花、红豆草、沙打旺、紫花苜蓿、红三叶、鹰咀紫云英)覆盖坡面的野外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各草被覆盖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1)各场次降雨中,小冠花覆盖下的坡面产流量及产沙量均较大,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覆盖坡面均较小;(2)除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以外的草被覆盖小区产流产沙量均与降雨量和最大降雨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关系;(3)侵蚀性降水依据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降雨强度分为3种类型:Ⅰ雨型(降雨量大、降雨历时长、最大雨强大)、Ⅱ雨型(降雨量、降雨历时、最大雨强均居中)、Ⅲ雨型(降雨量较小、降雨历时短、最大雨强小)。6种草被在不同雨型下产流产沙特性不同,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覆盖坡面在不同雨型下产流量及产沙量均较少,小冠花覆盖坡面在不同雨型下产流量及产沙量均较大。综上,不同草被覆盖下的坡面产流产沙规律不尽相同,对不同降雨特征的响应程度也存在差异,小冠花覆盖小区的抗侵蚀能力较差;沙打旺和鹰咀紫云英覆盖小区的抗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侧柏、油松和落叶松等针叶纯林,在前期关于土壤极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集林地腐殖质层土壤与7种不同牧草枯落物进行混合分解培养,研究不同牧草枯落物对针叶纯林土壤的修复效应,以此作为选择适宜修复牧草种的依据。结果表明:(1)针对侧柏纯林土壤,苜蓿等7种牧草对于速效钾含量,苜蓿、胡枝子、沙打旺、小冠花和草木樨对于蛋白酶活性的负向极化具有显著缓减作用。(2)针对油松纯林土壤,7种牧草对于碱解氮含量,毛苕子、苜蓿和草木樨对于有效磷含量,苜蓿对于蔗糖酶活性的负向极化均有显著缓减作用。(3)针对落叶松纯林土壤,胡枝子和红豆草对于碱解氮含量,苜蓿、红豆草、小冠花和毛苕子对于有效磷含量,除苜蓿和毛苕子外的其他牧草对于有机质含量,苜蓿以外其他牧草对于磷酸酶活性的负向极化均具有显著缓减作用。(4)综合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侧柏纯林土壤综合修复效果较好的依次是沙打旺、小冠花、胡枝子和毛苕子;对于油松纯林土壤综合修复效果较好的依次是苜蓿、小冠花和草木樨;对于落叶松纯林土壤综合修复效果较好的依次是苜蓿、草木樨和红豆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人工种植牧草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提高黄土高原人工植被的稳定性和土壤肥力提升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种植3 a的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猫尾草、陆地中间偃麦草、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等牧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6,9,12月的0—5 cm和5—10 cm土层取土壤样品,测定的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0—5 cm土层显著高于5—10 cm土层,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这两个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在6月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高于3月、9月和12月,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7种人工种植的牧草中紫花苜蓿的土壤酶活性表现较高,而种植沙打旺的土壤酶活性较低。土层深度和季节的交互作用对4种土壤酶活性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牧草品种和季节对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黄土高原人工牧草地土壤酶活性呈现季节性变化,且种植人工牧草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而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不同牧草对黄土丘陵区土壤培肥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禾本科笔草无芒雀麦及豆科牧草沙打旺,草木樨为材料,研究其对川台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和组成,有关营养元素及后茬作物产量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均能提高土壤中腐殖质及氮素营养的水平,其中禾本科牧草效果较豆科牧草更为明显,它们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影响因各自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程度而异。三种牧草样地后茬作物的产量以草木樨为高,无芒雀麦不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相似文献   

15.
计算了毛条等5种灌木和杨树等4种乔木在整地,栽培,抚育管理和采伐等各个环节的人工,畜工和机具投能量,对各种林木的活立木和薪材产能做了对比分析,分析了沙打旺,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生产的人工种子投能和畜力,幼畜,鸡蛋和畜禽类等产能,在分析家畜,家禽投能结构与产能关系的基础上,对畜牧业子系统能量流做了系统分析,建议发展养羊和畜牧,限制和减少兔,鸡的饲养量。  相似文献   

16.
根据薪炭林植物应具有热值高,抗旱性强的特点,文章选择了产量、热值、水势、组织含水量、自由水/束缚水和自然饱和亏六个特征指标,在单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又应用数值分析技术选出了沙棘、狼牙刺、山桃、柠条、沙打旺、草木樨、苜蓿、红豆草共8个优良的薪炭林植物种。  相似文献   

17.
北京北部褐土区2种典型植物措施减流减沙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对比沙打旺和紫花苜蓿的减流减沙效果,设置3种流量(1,2,3m~3/h),5种植被覆盖度(100%,75%,50%,25%和0),利用潜水泵进行径流冲刷试验。结果表明:(1)种植沙打旺和紫花苜蓿的坡面入渗系数大于对照组,径流量及产沙量小于对照组,说明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均具有减流减沙效果。(2)沙打旺的减流减沙效果优于紫花苜蓿,以流量为3m~3/h时为例,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的坡面入渗系数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5.8%和45.3%;径流总量分别比对照组减少了3.7%和11.2%;对照组产沙量分别是种植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的坡面产沙量的6.40倍和9.19倍;沙打旺组坡面入渗效果、减沙效益均优于紫花苜蓿组,而紫花苜蓿组的径流量稳定值、径流总量优于沙打旺组。(3)植被的减流减沙效益存在临界现象,50%~75%是本地区草本植物减沙效益的临界盖度。  相似文献   

18.
草本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在我国农村能源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沙打旺不仅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而且周期短,早期能量生产能力高于木本能源植物同期生产能力,能较早的取得生产效益,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农村能源问题的一个优良草本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水分与密度处理的人工苜蓿和沙打旺草地土壤呼吸特征,分析了人工草地土壤呼吸对水分和密度的响应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增加能够显著促进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人工草地土壤呼吸速率(P〈0.01),土壤呼吸对不同密度处理的响应特征因草地植被类型不同而异,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对水分增加和密度响应不敏感。土壤水分是土壤呼吸的限制因子,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在6-7月份(旱季后期)相关性不明显,8月份后(雨季)相关性增强。土壤呼吸与表层土壤水分和温度有着显著的耦合关系,加水减弱了苜蓿草地土壤呼吸对水分和温度的依赖,而未改变沙打旺草地土壤呼吸对表层土壤水分和温度的依赖。  相似文献   

20.
选择晋陕蒙接壤区永利煤矿排土场沙打旺草地、紫花苜蓿草地、沙棘林地和原地貌草地土壤水分为对象,研究其蒸散、剖面分布、时间变化等特征,以期揭示土体重构及不同复垦植被模式对土壤水分及其时间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排土场3种人工植被条件下土壤平均含水量同原地貌草地相比提高了50.7%~62.3%,另外,沙打旺复垦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苜蓿复垦草地和沙棘复垦灌木林地(均降低了7.2%)。沙打旺和苜蓿会导致深层(120—260,120—220 cm)土壤水分亏缺,但有利于20—80 cm的土壤水分的保持;而沙棘易导致浅层(20—80 cm)土壤水分亏缺,但对深层(100—280 cm)土壤水分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说明,矿区排土场土体重构过程能够改善排土场土壤的水分条件,并且在进行植被重建的过程中,不同复垦植被对土壤水分的保持与利用形式有所不同,在本研究中,苜蓿和沙棘更有利于缓解土壤水分亏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