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年旱地新植甘蔗节水灌溉地膜覆盖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旱地春植甘蔗干旱年景3月底种植时不灌出苗水,不论盖膜与否,均不能保证甘蔗出苗,产量较低。采用灌水宽膜覆盖技术栽培可起到显著的增温保湿作用,对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分蘖率、提高蔗茎产量、提高早期糖分具有明显的效果。宽膜覆盖蔗茎产量比半膜覆盖增产1537~1918 kg/667m2、增28.9%~38.1%,早期蔗糖分提高0.53~0.6个百分点,含糖量增加236~277 kg/667m2、增34.1%~44.7%;宽膜覆盖比不盖膜增产3635 kg/667m2,增109.6%,早期蔗糖分提高1.19个百分点,增糖507kg/667m2、增131%。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甘蔗地膜双沟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甘蔗工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常规地膜半覆盖为对照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地膜双沟覆盖栽培与常规半覆盖栽培比较,土壤温度提高1.6℃、土壤含水量提高3.6个百分点、甘蔗出苗率提高11.2个百分点,分蘖率提高21.5个百分点、蔗茎产量增加1180kg/667m2、蔗糖分提高0.41个百分点;甘蔗地膜双沟覆盖除了每667m2增加2.83kg地膜成本外,其它生产成本与常规半覆盖栽培相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宿根蔗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栽培对宿根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黑白地膜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A)和常规施肥地膜半覆盖(B)进行宿根蔗栽培,调查各处理的甘蔗出苗率、发株率、产量性状、蔗茎产量及蔗糖品质表现。【结果】A处理甘蔗发株率、有效茎数、茎径及株高等表现均优于其它处理;A处理蔗茎产量(83.94t/hm2)与对照(73.80t/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B处理差异显著,B处理产量(78.73t/hm2)与对照差异显著;各处理的蔗糖分为13.31%~13.92%、相差较少。【结论】宿根蔗一次性施肥黑白膜全覆盖栽培,促进甘蔗早生快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产量;简化生产环节、减少作业次数,节约生产用工,优化和节省物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对颇具推广潜力的早熟、高糖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布置不同栽培时间、不同下种量、不同施肥量、不同盖膜方式的栽培试验,为云蔗05-51高产示范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云蔗05-51在1—2月栽培时产量最高;2适当加大下种量(9000~10000芽/667m2)可获得高产;3在N肥使用量为60kg/667m2时,增施农家肥(牛粪1000kg/667m2),理论产量可高达14.21t/667m2;4采用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无膜覆盖的产量分别提高52.6%(4.16t/667m2)、64.1%(4.71t/667m2)。  相似文献   

5.
金延斌  柴楠 《北方水稻》2013,(4):35-36,43
采用三膜覆盖与稀播稀植技术扩繁龙粳26,结果与常规水稻相比,繁育田的实际播量为89.8 g芽种/盘,每盘播量减少芽谷38.5 g;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叶龄增加了1.2片叶,根数增加了2.3条,根长增加了1.3 cm,茎基部宽增加了0.5毫米,百株地上干重增加0.92 g,百株地下干重增加0.27 g,带蘖率增加了8.7个百分点;移栽密度为37.6株/m2,减少79.2株/m2;繁育田产量694 kg/667 m2,增产12.7%,繁育倍数为301.7倍,比常规田提高了62%。  相似文献   

6.
巴西45号于1993年从巴西引进,经广西甘蔗研究所2年室内外检疫,未发现检疫性病害。广西甘蔗研究所于1995-2000年大田新植5次、宿根3次试验结果表明:巴西45号平均蔗茎产量(93660kg/hm^2)较对照品种桂糖11号(79650kg/hm^2)增产14010kg/hm^2,增幅19.59%;10月至次年1月平均蔗糖分(14.18%)较桂糖11号(13.66%)高0.52%(绝对值)。3年区域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巴西45号平均蔗茎产量(89955kg/hm^2)较桂糖11号(76410kg/hm^2)高13545kg/hm^2,增幅17.70%,平均蔗糖分(14.08%)较桂糖11号(13.93%)高0.15%(绝对值)。2001年12月该品种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通过,命名为桂引4号。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蔗叶还田对甘蔗工艺现状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火烧蔗叶后不做任何覆盖为空白对照(CK_1),以火烧蔗叶后覆盖地膜为常规对照(CK_2),对单独的蔗叶覆盖和蔗叶+地膜覆盖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蔗叶+地膜覆盖可提高出汁率,但对重力纯度、纤维分、甘蔗含糖分、甘蔗还原糖没有促进作用;蔗叶覆盖增加宿根甘蔗发株数,提高发株率,有效茎数增加,株高增高,茎径增大,单茎重增重,甘蔗产量极显著提高,值得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横县果蔗当家品种拔地拉(俗称黑皮果蔗)为对照种,对桂果蔗1号进行2年多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桂果蔗1号株高332.0cm,比对照种312.0cm高20.0cm;茎径为3.89cm,比对照种的3.87cm大0.02cm;667.7m~2产蔗13223kg,比对照种的11589kg增产14.10%;商品蔗产量12949.6kg,比对照种的10438.4kg增产24.06%,商品蔗率高达97.93%;其节间长度较长,商品性较佳,长度8.0~13.9cm的节间占总数的82.29%,拔地拉只有70.47%,对商品性影响较大的极短节≤5.9cm中只有0.87%,拔地拉高达4.19%;植株上中下大小均匀,茎粗下、中部相差0.24cm,上、中部相差0.06cm,拔地拉上部较小,表现出早衰现象;蔗糖分略高于拔地拉;产值较高,达19305.0元/hm~2,比拔地拉的14945.9元/hm~2增收29.1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桂果蔗1号农艺性状、商品性状、产值等均优于拔地拉,可在横县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两种生物菌有机肥料在旱地甘蔗上和甘蔗专用肥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它们有一定增产增糖增收效果,蔗茎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5400kg/hm2和12750kg/hm2,增产5.12%和11.09%;含糖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1.70%和2.13%;农业收入分别比对照增值858元/hm2和3292元/hm2,增值3.3%和12.6%;工业产值分别比对照CK增值为282、2289元/hm2,增值0.7%、5.9%[1].  相似文献   

10.
蔗乐乐三合一在大面积使用时,甘蔗的旬生长速度达到21.1cm,产量增产21.1%.增产的因素主要是增加有效茎数556株/667m2,其次是增加甘蔗的株高20cm/株,第三是增加一茎重,平均增加0.10kg/茎.  相似文献   

11.
以春玉米"金凯3号"为供试材料,2015年和2016年开展两年6个不同处理大田试验,设置平地全膜覆盖(WM)、平地半膜覆盖(HM)、隔沟覆膜垄播(MRM)、全膜双垄沟播(WRF)、垄沟秸秆覆盖(SM)和露地平播(CK)6个处理,测定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生长特性、收获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结果表明,覆盖集雨种植方式均能显著促进春玉米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露地平作(CK),WRF和MRM处理玉米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4 561.34、4 126.31 kg/hm2和14.48、12.72 kg/(hm2·mm),以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增幅最显著。试验结果表明,WRF处理纯收益最高,达5 878.26元/hm2,WM处理次之,为4 599.18元/hm2,分别较CK处理增加5 113.3 1和3 834.23元/hm2,可显著提高投入产出比。全膜双垄沟播春玉米种植由于其良好耕作生产特性,是陇中旱塬春玉米高产、稳产的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12.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鉴定和检验烤烟新品系贵烟2号在黔西南州生态条件下对土壤、栽培、烘烤条件的适应性和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以主栽品种云烟97为对照,按当地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操作规范,进行大区对比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贵烟2号大田生育期适中,田间生长力强,整齐度好,农艺性状表现好;在产量、产值、上等烟率方面分别较云烟97高349.2 kg/hm^2、4746.3元/hm^2、6%,均价和级指分别比云烟97低1.13元/kg 和0.06。贵烟2号内在化学成分含量适宜、比例协调,烘烤特性较好,在当地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尽管配方施肥处理增加了肥料投入(N、P2O5、K2O分别增加48、7.5、30 kg/hm2),但平均增产691 kg/hm2,N、P2O5、K2O积累量分别增加17.3%、15.1%、14.4%,肥料贡献率和农学效率增加7.8个百分点和1.0 kg/kg,纯收入增加1 257元/hm2。  相似文献   

14.
李爽  孙占祥  张莹  杨宁  冯良山  刘洋  白伟 《玉米科学》2009,17(5):121-123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采用垄膜沟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达到保水增墒、减少无效蒸发,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种技术种植的春玉米全生育期内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比常规地膜覆盖增加0.75个百分点,比裸地增加3.32个百分点。春玉米单株总叶面积比常规地膜覆盖和裸地种植分别增加了881.70 cm2和714.39 cm2,为春玉米增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垄膜沟种技术可提高玉米经济性状指标,增加产量,试验单产达11 847.39 kg/hm2,较裸地种植增加了2 681.62 kg/hm2,增产29.14%;比常规地膜覆盖种植增加了484.37 kg/hm2,增产4.25%。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探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双丰收的高效途经,通过3年的研究,创建了"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增产又增收,总产量为63.25 t/hm2,其中头季稻产量为13.14 t/hm2,再生稻产量为2.68 t/hm2,马铃薯产量为47.43 t/hm2,总产值16.98万元/hm2,总纯收入12.03万元/hm2。并分析总结了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的全年干茶叶产量分别为3524.1、3644.4、3835.7 kg/hm2,显著高于CF(3127.3 kg/hm2),T1、T2、T3、CF的这一指标显著高于CK (2172.6 kg/hm2);各季度T1的酚氨比最低,秋季CF、T1、T2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春、夏季CF、T2、T3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T1、T2、T3新梢年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高于CF,T3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的年纯收入显著高于CK(3.69万元/hm2);相较于CF,T1、T2、T3每年分别节本增效1.48、1.39、1.52万元/hm2。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T1、T3化肥减施增效较好,T3更好。建议调整茶树专用肥氮、磷、钾元素配比,增加茶树专用肥的有机肥及其有机质含量;T3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  相似文献   

17.
2015年在永定进行烟后稻配方肥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配方肥比习惯施肥每667m~2增产49.7 kg,增幅8.6%,增加产值149.1元,净增收107.8元;比空白对照区每667m~2增产150.4 kg,增幅31.6%,增加产值451.2元,净增收305.9元。说明在烟后稻上施用水稻配方肥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施用白云石粉对茶园土壤酸化及茶叶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白云石粉不同施用量对茶园土壤酸化、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效果,以期寻找到土壤降酸、茶叶提质的最佳白云石粉施用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0 kg/hm2(CK)、375 kg/hm^2、750 kg/hm^2、1500 kg/hm^2、2250 kg/hm^2等5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白云石粉施用量大于1500 kg/hm^2时,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pH值显著增加,交换性酸显著降低;施用量为1500 kg/hm^2,茶叶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百芽重、产量、芽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酚氨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500 kg/hm^2,能够有效改善茶园土壤酸化,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干辣椒天鹰8号最佳复合肥施用配方。[方法】以天鹰8号为供试材料,试验设7个复合肥配方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辣椒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并核算经济效益。【结果】最佳复合肥施用配方为氮、磷、钾含量分别为28%、10%和13%,其中,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420、150、195kg/hm^2,该处理下天鹰8号单株果重为37.4g,产量为4305kg/hm^2,利润为5.42万元/hm^2,产投比为32.44。【结论】该复合肥配方可大面积作基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渭北旱塬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旱地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养分配置及相应集成栽培技术处理,研究了旱作条件下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量施肥水平基础上氮肥减少7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增加569.85 kg.hm-2,增产幅度达8.1%;高量减氮施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11.3%,其增产幅度比高量施肥处理高8.4个百分点;高量减氮处理养分效益为4.25元.kg-1,比CK提高250.3%;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2.3%,比CK高9.9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8 kg.mm-1.hm-2,比CK提高16.5%。旱地在目前氮磷肥投入水平基础上增施钾肥,单位有效养分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收益分别增加10.0%、30.6%和8.2%,说明增施钾肥是促进旱地小麦肥料有效利用和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