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建秋 《蚕学通讯》2007,27(1):30-31
871×872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蚕品种,1995年通过全国蚕品种审定.我场于1999年从该所引进该品种,并在重庆市逐步推广.871在生产繁育过程中有生种发生率高的现象,特别是在秋季繁育时,原原种、原种生种发生率高时有30%~40%,一般情况生种发生率在10%~15%.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家蚕蚕种繁育制度,采用三级繁育(原原种、原种、普通种)四级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普通种)形式。我场近年来主要繁育“两广二号”四元杂交种,大部分原种依靠农村饲养。由于农户饲养较粗放,而日本系统品种“7532×湘晖”(以下简称日系品种)的特性要求饲养管理技术较高,往往不易养好,这是一个难题。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3.
<正>新中国成立后,家蚕良种繁育制度,从1959年,由原四级繁育四级制种,改为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原原种繁育择优选制母种和原原种二级。我省1955年开始,在镇江蚕种场繁育原原种,随着需要量增加和建立品系,1958年浒关蚕种场相继繁育。主要蚕品种,两场均繁育原原种和母种,按场名简称镇系和浒系。 原原种繁育,担负着繁育良种,保护种性,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良性状,确保质量,逐步改善存在的不良性状,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我省原原种繁育40多年来,当家蚕品种已经历3次换种,每次换种,品种不断进步。现行品种苏五、苏六,是在1978年正式推广的,仍然保持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赵邦美 《四川蚕业》2004,32(1):10-13
选原种工作担负着繁育良种和保持品种种性的双重任务,鉴于原原种、原种繁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省一直把原原种、原种作为资源来统一管理。保持品种的优良生产性能,延迟品种使用年限,充分发挥蚕品种资源的效益和作用,是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的关键,是蚕业管理部门和选原种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5.
《四川蚕业》2017,(2):52-56
7532×781(正反交)是攀西蚕区现今使用的主要夏秋用一代杂交种,近几年该品种的生产量占我场繁育推广量的60%以上。781A、781B从引进至今已24年,继代繁育40余次。本文就781A、781B引进初期与近几年原原种选区的主要经济性状作比较,了解该品种的种性表现现状,分析一些成绩变化可能的原因,以便为今后该品种的母种继代、原原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红琳 《蚕学通讯》2005,25(4):35-37
873×874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九五"攻关课题育成的春、秋兼用多丝量蚕品种之一,于1999年通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其综合性状优良,具有稳产、高产、优质、易繁、兼抗(抗氟化物、NPV)的特点,适合在长江流域及其它各省推广使用.我场2001年引进其母种繁育推广,存在繁育系数不高、难饲养、易感病的现象.经过2年的摸索,掌握了该品种的性状,总结了一些繁育经验.为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和提高蚕茧质量,必须推行科学养蚕技术和良种良繁的方法.现将原种繁育的若干体会报告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蔟中环境对872结茧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仕叶  詹永发 《蚕学通讯》2000,20(3):9-10,13
872品种是中国蚕研所育成的日×日杂交固定原种,它与871对交繁育的一代杂交种是全国推广的春、秋兼用二化性多丝量品种,深受广大蚕农的喜爱。我所自1999年引进繁育推广以来,发现872于五龄老熟上蔟后,普遍存在着不结茧蚕现象,且数量偏大。为此,笔者于2000年春季,对该品种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进行了试验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材料 中国蚕研所培育贵州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繁育生产的桑蚕872原种,蔟具为16峰普通塑料折蔟。1.2 试验地点 贵州省蚕研所桑蚕良种繁育推广科育种蚕房。1.3 试验方法 蚕…  相似文献   

8.
保持品种特性、稳定原种性状是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菁松、皓月春用品种1980年通过全国鉴定,我省1984年从镇江蚕研所引进繁育已有7年,目前已成为我省的当家春用品种。我场负担母种、原原种、原种三级繁育任务,种性保持如何,对生产影响至关重大。本场在1989年菁松、皓月镇江系与浙江系原原种成绩比较试验的基础上,1990年春及秋又两次进行比较,现将比较试验结果报导如下: 一、原原种菁松、皓月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阮鹏  张军妮 《四川蚕业》2005,33(1):25-26
目前家蚕良种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由原原母种择优选留母种同时生产原原种,由原原种生产原种,再由原种生产一代杂交种。所以原原种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原种生产质量。我所近年来,始终注重原种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繁育数量逐年增加,蚕种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的陕蚕系列原种品种纯正、卵质充实、不良卵少、孵化率高、无毒。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实施家蚕原种引进繁育,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地的蚕品种资源,加快新品种选育的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品种比较试验,可直接推广家蚕优良品种.今年春,我所从中国蚕业研究所引进家蚕新品种原种萍*绿、光*晴一对,与1999年春从中国蚕业研究所引进的春秋兼用品种原种871、872,我所提供的春用种原种春蕾、镇珠进行了繁育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蚕农需求,解决蚕品种单一的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农村引进试繁斑纹双限性品种菁松、皓月,对基本性状进行摸索,稳定繁育技术,推广新优省力蚕品种。  相似文献   

12.
《四川蚕业》2017,(1):50-52
<正>家蚕品种的种性保持是指蚕品种固有性状在繁育继代过程中的延续。蚕品种的种性能否保持,关系到该品种的推广使用寿命,更关乎蚕品种在蚕桑生产中的经济价值。四川省凉山州蚕种场是我省唯一的地区级选原普三级蚕种场,蚕种的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在原原种繁育中既要为原种繁育提供所需的原原种,同时也要选留原原母种继代,因而担负着蚕品种的种性维持工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动优质蚕茧品种的繁育与推广应用,我场2016年春季,通过知识产权转让方式,引进了高品位茧丝家蚕新品种"芳·绣×白·春"。品种茧层率高、生丝纤度细、净度成绩优良等特性明显,是一对适合缫高品位生丝的优良家蚕品种。母种、原原种、原种均已经过6个蚕期的繁育(2016—2018年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家蚕良种繁育,1955年建立了比较先进的完善的四级繁育制度;1958年为加速繁育良种,改四级繁育为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即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三级繁育,制原原母种(从原原种中择优选留)、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到1980年我省才弥  相似文献   

15.
本介绍广西蓖麻蚕三级繁育(原原种、原种,普通种)和四级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普通种)的良种繁育制度以及各级繁育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  相似文献   

16.
赵根松 《蚕桑通报》2012,43(2):56-57
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自1976年建原种分场以来,公司繁育的原种,以卵量多、产附好、实用孵化率高,深受普通种场的青睐。累计繁育原种40多万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确保全省原种供应作出了贡献,并数次获得省蚕种质量奖。大禹牌蚕种是浙江省、绍兴市著名商标,公司是浙江省蚕种繁育基地和市级诚信企业。  相似文献   

17.
《广东蚕业》2008,42(3)
新华×九雪(鄂蚕4号)、895×892(鄂蚕3号)是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所培育的斑纹双限性夏秋用家蚕品种,200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适应湖北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中晚秋饲养,具有产量高、丝质优的特点。2004年起,我公司引进原种进行繁育试验,并逐渐扩大繁育规模。2007年春季两对品种原种收蚁735  相似文献   

18.
我省蚕种是以销定产计划生产。各级原蚕种和一代杂交种的生产计划都考虑到二、三年以后的蚕种供需要求。各级蚕种场的任务由省统一安排。蚕种场必须按品种、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制种计划。家蚕良种繁育制度是原原种、原种、一代杂交种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由于原原母种是从生产原原种的优良蛾区中选留优良的个别蛾区制成。它确保了蚕品种纯正,并通过蚕种场职工精心饲养和卵、蚕、蛹、蛾的严格选择淘汰,进一步提高了蚕品种的优良性状,使蚕种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932·芙蓉×7532·湘晖”(两广二号)是广西蚕业指导站和广东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于1989年开始合作选配的夏秋用家蚕一代杂交种,该品种原种好养、繁育系数高,杂交种稳产、张种产值高、丝质好、适应性广,适合在温度较高的季节饲养,在广西东南地区和广东西部地区4~6月和8~9月中旬饲养,两广其它地区可以全年夏秋饲养,四川、福建、海南、贵州等省可在高温季节饲养。我场是重庆市最大的家蚕选原种繁育场,2007年秋季,我们和广西蚕业指导所合作生产“932·芙蓉×7532·湘晖”原种,  相似文献   

20.
我省的原种繁育方法和成品型式,根据原种繁育的要求与目前繁育的新情况,我场从1986年开始试行改革,在省农业厅经作局、蚕种公司的支持下获得了成功。一、原种繁育的要求和目前的新情况为了确保繁育原种的质量,在繁育过程中必须给予适合于该品种的环境条件,合理的技术措施和严格的操作技术,加强对卵、蚕、茧、蛹、蛾的五选工作,同时严防品种混杂,注意保证品种的纯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