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峰 《蜜蜂杂志》1998,(8):20-20
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见危害蜂群和毁害巢脾的有大蜡螟(Galariamelonela.L.)和小蜡螟(Achroriagrisela.F.)二种。蜡螟的幼虫又称巢虫、绵虫、隧道虫。它危害巢脾,破坏蜂巢、穿蛀隧道,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造成“白头蛹”。...  相似文献   

2.
减少蜡屑,避免巢虫的危害●龚德春巢虫是蜡螟的幼虫,一年四季可在蜂箱里繁殖,气温越高,繁殖越快。巢虫幼龄时在箱底或箱缝中的蜡屑里生活2~3天,才能上脾危害巢脾,将巢房底穿成“隧道”,并吐丝结茧,毁坏巢脾,严重时可将大部分巢脾变成废渣,箱内吐丝作茧,使箱...  相似文献   

3.
陈德霞 《蜜蜂杂志》2020,40(2):26-27
1巢虫巢虫是严重危害养蜂业的害虫之一,尤其对中蜂影响大,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2种。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北方地区小蜡螟发病较多,小蜡螟雌螟长9~11 mm,寿命可达25~30 d。白天隐藏于蜂箱、巢脾缝隙或箱外隐蔽处,夜间在巢内活动,常在箱底蜡屑中产卵。1只雌螟每分钟可产卵60~80粒,一生总产卵量200~1600粒。卵于1周后孵化成幼虫(巢虫),1~3 d爬上巢脾后,食量猛增,蛀食巢脾、蜜粉,钻隧道毁坏巢脾,咬伤、咬死幼虫,致使蛹不能封盖,造成所谓的"白头蛹"。  相似文献   

4.
刘茹馥 《蜜蜂杂志》2002,(10):22-22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 ,生活在蜂巢内 ,在巢脾上穿隧道 ,纵横吐丝作茧 ,蛀食巢脾 ,使蜂王产的卵无法孵化 ,甚至使蜂群全军覆没。库存的巢脾会成箱地被巢虫蛀食而空。巢虫发生的季节各地不同 ,但以春秋两季较为严重 ,应予以特别注意防范。1 堵严蜂箱四壁的缝隙 ,使蜡蛾 (蜡螟的成虫  相似文献   

5.
<正>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属螟蛾科,有大小两种,在巢脾上蛀食蜡质,穿成隧道,毁坏巢脾,伤害蜂蛹。中蜂抗巢虫力弱,经常受其危害,是饲养上比较头痛的问题。我们在防治巢虫方面,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巢虫是蜂群的主要敌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为害,特别是炎热的夏季为害更为严重。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成虫和幼虫2种。成巢虫体长3cm左右,幼巢虫2cm左右。巢虫繁殖快,卵和幼虫生活力很强,危害性极大。主要危害弱蜂群,并在巢房底部吐丝作茧,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和在巢脾上蛀食蜡  相似文献   

7.
巢虫是蜂群中主要的敌害之一,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危害更为严重。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繁殖快,卵和幼虫生活力很强,危害性极大。巢虫一般危害弱蜂群,并在巢房底部吐丝,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造成蜂蛹死亡。受害的蜂群轻者出现秋衰,重者整群蜂外逃。为此,要做好有...  相似文献   

8.
杨朝环 《蜜蜂杂志》1999,(10):17-18
2中峰的主要敌害(天敌)2.1巢虫巢虫是错蛾的幼虫。蜡蛾,学名:蜡螟,有大蜡蛾(大蜡螟)、小蜡蛾(小蜡螟)2种,生活力强、繁殖很快。蜡螟除早春、晚秋和冬季外,都能在蜂巢内活动。巢虫1年能繁殖3代,第三代成熟的巢虫在巢箱角缝或上框架内吐丝或结茧越冬,到春末夏初温度适宜时就羽化成蜡蛾,在蜂场各处找地方产卵繁殖。巢虫主要危害中蜂巢脾。巢虫钻蛀巢脾时,以吐丝连缀粪粒作成隧道,蛀食蜂粮(蜂巢花粉)、蜂蜜,毁坏巢脾和咬伤咬死幼虫。西方蜂种能驱逐蜂巢内的巢虫,因此受害较轻;中蜂驱逐巢虫的能力差,一旦被侵害,则会引起…  相似文献   

9.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主要危害弱群。巢虫在巢房底部吐丝作茧,在巢脾中打隧道蛀坏巢脾,蛀食蜂蜡,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被害蜂群轻则出现秋衰,影响蜂蜜产量,重者可致蜂群弃巢逃走。因此,在蜂群度夏期间,要做好对巢虫的防治。培养强群是防治巢虫的最好方法,巢虫主要在比较弱的蜂群发生,夏季尽量保持蜂群强壮,这样蜂群会主动驱除巢虫。  相似文献   

10.
巢虫,亦称绵虫、隧道虫或蜡蛆。为中蜂的一大害虫。此虫常在巢房底部,也在巢脾表面,纵横吐丝,穿成隧道,破坏巢脾,伤害幼虫。受害蜂群,轻者群势下降,重者全群逃亡。  相似文献   

11.
除了采用化学药物薰杀、控制巢虫,我们通过试验筛选出几种能控制巢虫蛀食巢脾的物质。它们是桔子皮、大蒜头和洋葱头。试验表明:将有巢虫危害的巢脾放入盛有捣烂的蒜瓣、桔子皮或洋葱头的巢箱里,蜡螟的幼虫会在一个晚上内全部被薰死并落在箱底,但不能薰死蜡螟的卵和蛹。根据  相似文献   

12.
王德朝 《蜜蜂杂志》2005,25(7):27-27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蜂场中巢…  相似文献   

13.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生活在蜂巢中,在巢脾上穿行,吐丝作茧,蛀食巢脾,卵、幼虫无法孵化,影响蜂群的正常生活。贮存的巢脾也会成箱被巢虫蛀食而空。巢虫发生的季节各地不同,春秋季节危害较为严重,应特别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14.
已知蜜蜂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敌害,大蜡螟是其中为害蜂脾最严重的害虫。印度曾成功地把黑色意大利蜂介绍到印度蜂(A.cerana indica)巢脾上,发现这种蜂在旁遮普省当地条件下,有抗大蜡螟的能力,而后者却易于感染大蜡螟。大蜡螟的幼虫除了在蜂箱内的巢脾上作网状隧道,并在其间侵食巢脾蜂蜡之外,而且还毁坏大批的存脾。受大巢虫严重危害的蜂群会离箱飞逃。除了对蜂箱进行严格消毒之外,过去曾采取各  相似文献   

15.
正巢虫~([1,2])是蜡螟的幼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蜡螟分大蜡螟和小蜡螟。两者都是中蜂的主要敌害,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死亡。受巢虫危害的蜂群,群势较弱,繁不起蜂,生产力下降或消失,给蜂农造成极大的损失。巢虫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3])。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  相似文献   

16.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 000~3 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密闭巢脾防巢虫 巢脾是养蜂人必须储存的重要蜂具,而安全保存巢脾则是一项必要的工作,特别是入夏以后,蜡螟开始频繁活动,到处寻找巢脾产卵,让养蜂者防不胜防.巢虫幼虫在巢脾上作茧,给蜂群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18.
蜡螟幼虫为巢虫,大小分为两种型,蛀害巢脾和蜂蜡,侵害旧巢脾特重,钻入巢房蛀食蜡,吐丝连粪隧道成,以此掩护行作孽,具有极大毁坏性,温暖季节一两只,2个月内毁脾净,倘若再过2个月,库存巢脾也不剩。  相似文献   

19.
巢虫又叫“绵虫”,是蜡螟幼虫,属螟蛾科。常见的有大蜡螟(Galleroa melli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s grisella Fabr)两种。一般出现于3—4月,晚上出来活动,雌雄蛾夜间交尾后,产卵于蜂箱的缝隙处或箱底的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蜡屑中生活,约二、三天后就上脾,若蜂群强大,蜡螟幼虫无法上脾。幼虫老熟后,以蜜蜂巢脾、蜂蜡为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20.
王志忠  王巧红 《蜜蜂杂志》2005,25(10):31-31
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属螟蛾科,有大小两种,在巢脾上蛀食蜂蜡,穿成隧道,毁了巢脾,伤害虫蛹,还会损坏蜂具。中蜂抗巢虫能力弱,经常普遍受其危害,是饲养上比较头痛的问题。漳州市、县在防治巢虫方面推广了清除巢箱、饲养强群、使用新脾、人工清除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巢虫的危害,但效果不显著。我们从南靖县中蜂场和各村养蜂户的重点抽查中发现,巢虫发生率仍为43%。怎样才能比较彻底地防治巢虫呢?从意蜂断子期治螨效果好的方法中得到启发,选择中蜂断子期和巢虫盛发期,燃烧硫磺熏烟巢脾和蜂箱,对巢虫进行较为彻底地毒杀,连续进行了两年的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